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因数和倍数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1 因数和倍数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6-29 16:0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因数和倍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认识因数和倍数,学习1~100的自然数中有序地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这些知识和方法既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借助直观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感受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2.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的含义,在之前的学习中对“几倍”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对倍数和因数这种说法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是学生学习本课存在的困难点。
3.教学环境分析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是选择多媒体环境。。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操作活动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帮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教学思考: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有序思考能力。
解决问题:通过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到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
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进一步培养对数和运算的学习兴趣,激发对自然数特点的探索愿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 明确相互依存的关系

动手操作 在认知活动中建构概念

自主探索 在对话中生成方法

练习拓展 应用中体会奥秘

反思总结 梳理知识提升认识
.
(二)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创设
情境
(二)
动手
操作
(三)自主
探索
(四)练习
拓展
(五)反思
总结 1.PPT出示图片
小女孩 中年女性 老年妇女
2.师: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比如师生关系,母子关系,在_??°???_王国里,也有一些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的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揭示课题)
1.师:喜欢玩拼图吗?同桌活动,把桌上的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根据导学单的要求拼一拼,说一说。时间2分钟
2.组织交流:
PPT出示学生的摆法
追问: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3.师: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能摆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得到3条不同的乘法算式,(出示小黑板)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
4.小黑板出示:3×4=12,
??? 师:在这个算式中,4、3、12有什么关系呢??
??? 我们一起来认真地读一 读:??(出示黑板)
??? 师:能读懂吗?说说你对这些话的理解。
5. 根据另两条算式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小结:在一道乘法算式里,两个乘数是积的因数,积是这两个乘数的倍数,因数和倍数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表述时要说清楚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不能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
6.出示:32÷4=8,你能在这条除法算式中找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为了研究方便,以后来探讨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所说的数都是自然数,而且0除外。?
师出示交流要点:
a交流找12是因数的方法。
(1)如何找12的因数?
(2)如何有序找出12的因数,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b.交流找12的倍数的方法
(1)如何找12的倍数
(2)如何有次序地找出12的所有倍数
提问:你们是怎么找到12的因数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12
师:其实一个数的因数除了用文字表达以外,还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介绍用集合圈表示。
尝试完成15、16的因数
追问:你是怎样找这两个数的因数的?是否找到了它们所有的因数。
指名说答案 注意在写的时候要有序,一对对找,从小到大排列,
追问:为什么16的因数个数是单数个?
提问:通过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2)找一个数的倍数方法和倍数特点。
指名说说怎样找12的倍数。板书:12×( )=( )
追问:你能把12的倍数找完吗?
小结:我们可以由小到大的顺序写出几个12的倍数再加上省略号的形式表示12的所有倍数。一个数的倍数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尝试找3的倍数、5的倍数(写出5个,加上省略号就可以了)
提问:通过观察,发现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下面哪些数一定是□□的因数。
1、2、3、4、5、6、7、8、9、10)
(1)方框后面藏着—个两位数,看谁能很快说出下面10个数中,哪些是它的因数?
(2)出示“□4”,哪些是它的因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要使这个数一定有因数2,那么个位上还可以是哪些数字?
(3)出示“□0”。你知道除了1和2外,还有哪些数也是它的因数?
(4)最后出示“□□”。这一次,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都看不清了,你还能找到答案吗?
师: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齐读课题
同桌活动:
学生交流
学生读一读
学生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自主学习
小组互学
全班共学
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和因数特点。
学生练习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PPT的提示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利用PPT出示小女孩,中年女性、老年妇女三张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知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身份是不一样的。从而为认识因数和倍数的特点打下了伏笔。
创设有效的数学学习情境,数形结合,变抽象为直观。首先以小正方形为素材,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再加上PPT动画拼摆方法的呈现,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抽象到抽象,从数学到数学,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这样,充分学习、利用、挖掘教材,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引出了新知识,减缓难度
先让学生尝试找12的因数,待他们思考过程中的不足充分暴露后,再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这样既有效保护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又能充分凸显方法本身的价值,用PPT介绍集合圈、出示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特点,既能和孩子的思维同步,又能让孩子选择信息进行知识的重构。
考虑到找一个数的倍数与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存在某种相似性,学生在此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探索经验,所以这一环节紧扣有序思考和正确表达探索结果这两个关键环节,适当进行点拨
设计这一组变式练习,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另一方面又巧妙渗透了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体现了数学学习的综合性、连贯性。利用PPT中的隐去功能和突出功能,让学生在猜一猜中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
通过PPT浏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系统整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