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邢台二中
李丽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意象选择与“情”和谐统一的手法,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
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一八九六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十五岁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一九一三年留学日本,
一九二一年,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了创造社。七月,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一九二三年七月,发表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一九三三年四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在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一九三四年八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至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此篇优美的散文。
检查预习字词
点(
)
(
)鸽
细(
)
落(
)
房(
)
一(
)
潭(
)寺
缀
驯
腻
寞
檩
椽
柘
一、齐读第一段,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景有什么特点?(用文中原句回答)
清,
静,
悲凉。
一九三四年八月北平
二、找出文中最能充分表达作者对这故都的秋感情的一个词,并说明是什么样的感情。
饱尝。
表达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2和13段为何要写江南的秋?
衬托(对比),通过和江南秋的对比,衬托出北国秋的浓烈、厚实、耐人回味。
三、自读课文,正文第3—11段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用简洁的词概括。(小组讨论)
秋晨院落图
秋槐落蕊图
秋蝉残声图
秋雨话凉图
秋枣胜果图
四、朗读第3段,你喜欢哪些语句?为什么?
五、秋晨院落写了哪些意象?意象选择有什么特点?
破屋
一丝
一丝的日光
蓝朵
疏疏落落的秋草
碧绿的天色
飞叫的驯鸽
秋晨院落:
(紧扣清、静、悲凉)
六、第3段前两句写名胜为何不展开细写,而选择详写破落的小院?
这样更突出即使最寻常的角落也能让人饱尝秋味。
七、在这些名胜风景前加什么样的形容词与文段格调更合拍?
陶然亭(
)的芦花
钓鱼台(
)的柳影
西山(
)的虫唱
玉泉(
)的夜月
潭柘寺(
)的钟声
淡白
稀疏
寂寥
残缺
空寂
八、其它几幅画面分别是通过哪些语句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自读,找出相关语句。
槐树落蕊而知秋:
(清、静、悲凉)
声音、气味—静
扫帚的丝纹—清
“
落蕊”
“落寞”—悲凉
秋蝉蝉鸣而报秋:
“衰弱”
“残声”
“啼唱”
清、静、悲凉
秋雨淋人人知秋:
灰沉沉的天底下
息列索列的雨声
一阵冷风
都市闲人着装举止、
神情声调
(清、静、悲凉)
果树秋天之奇景:
淡绿淡黄的颜色
屋角、墙头、叶落
清、静、悲凉
九、这几幅画面围绕着第一段总括的特点展开,每幅画面处处体现作者对故都秋“清、静、悲凉”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语句称之为“文眼”。
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
文眼的作用:
1、总括文章特点或主要内容。
2、表达作者的情感。
3、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仿写
──
──
──
──
──
──
──
──
──
故都深处
寻常巷陌人家
破屋
驯鸽
浓茶
秋槐
蓝朵
落花
残蝉
凉雨
共话
课堂练笔
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形散神凝的特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