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4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29 13:5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琼花,又名聚八仙花、月下美人、琼花、叶下莲、金钩莲、凤花、昙花,属于忍冬科荚蒾属的木本植物,半常绿灌木,于每年的4至5月开花,花色洁白,大如玉盘。每朵琼花的构造是由周边八朵五瓣大花环绕中间白珍珠般的小花,簇拥蝴蝶似的花蕊。琼花是江苏扬州的市花。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朝
南朝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眉山市东坡区象耳初中 杨润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2.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统一与统治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灭陈
统一全国
人物档案
历史传说——胭脂井
在今天南京鸡鸣寺的山坡下有一口枯井,相传陈后主在隋军攻城时携二妃躲入此井,被后人嘲笑为“胭脂井”

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北方民族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
长期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隋文帝励精图治,陈后主昏庸无道。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影响/意义)。
时间
项目
隋初
隋盛世
表现
人 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 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 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图文展示
史料实证
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王朝
隋朝统一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一?
发展经济
统一南北币制
统一度量衡
编订户籍
经济方面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政治方面
结果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二、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开通大运河
从公元604年11月发诏,第二年2月正式启动……“开凿大运河”。……旨在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联系。
——袁刚《君王的比较和隋炀帝的事功与暴政》
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2.修建者和时间:隋炀帝,605年
大运河的概况
海河
涿郡(北京)
永济渠
长安
洛阳
黄河
通济渠
淮水
江都(扬州)
长江
邗沟
江南河
余杭(杭州)
钱塘江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城市
四段:分为四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
隋炀帝与大运河
Q:粮仓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A: 分布于大运河沿线;
集中于隋朝都城洛阳附近
商旅往还,船乘不绝。
——《旧唐书·李勣传》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隋)杨广《泛龙舟》
隋炀帝与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唐)皮日休《汴水铭》
运漕商旅,往来不绝。——《通典·州郡典》
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水运粮食在古代重要吗?
(1)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2)以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3)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重要。在古代,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装载量的大,速度快
有人说大运河“功在千秋,罪在当时”,你觉得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隋炀帝与大运河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605年-606年
建成东都洛阳
每月用工约200
605年-610年
开凿大运河
先后征夫约300万人万人
607年-608年
东修长城
先后征夫约120万人
608年-609年
亲征攻灭吐谷浑,重启丝绸之路
隋军“冻死过半”
612年-614年
三次亲征高丽
三次出兵共计约300万人
——资料来源: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唐)吴兢《贞观政要》
如何评价隋朝大运河?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李敬《汴河直进船》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至今仍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但也加重的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动摇了隋的统治。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材料一: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门阀世族,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根据材料一讨论科举制产生前的九品中正制制度及其影响。
(1)在九品中正制下,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
(2)这种制度选拔上来的人没有才能,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材料二:魏隋唐时期,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中去,从而使政令畅通,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根据材料二讨论科举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中小地主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他们积极要求参政,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
(2)魏晋南北朝以来形成的士族豪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有明显的减弱和下降。
(3)统一的隋朝,需要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2.诞生:(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一朝登天
寒门苦读
科举制
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
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史料研读
阅读史料,分析科举制的创立产生了哪些影响?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四、隋朝的灭亡
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多次巡游,三征辽东)
材料:隋末,天下地主武装纷纷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权为根据地的关中地区最多,关中地区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在地方上势力强大,在社会上声望卓著,在政治上辐射很广。
隋末起义英雄尉迟恭和秦叔宝
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在各地形成了许多反隋的队伍。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对比下面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怎样的经验教训?
材料一 百役繁兴,六军不息,竭尽国力,大兴工役,唯其权力意志是用,根本不考虑民众的承受能力。
——袁刚《暴君隋炀帝评价的论辨——关于暴君之暴的政治分析》
材料二 唐太宗毫不含糊地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韩昇《盛世是这样治理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世而亡:秦持续17年,隋持续了37年
秦建长城,隋建运河
秦首创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代沿用。
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被后代沿用。
皆因暴政而亡
相同点:
?
都修建了巨大的工程:
建立的制度都对后世影响深远:
灭亡原因:
都短命:
秦朝和隋朝对比
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在学完隋朝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有一个王朝—秦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
1.《全球通史》中写道:“这一制度,中国推行了近两千年之久;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这一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科举制
D
随堂训练
2、据华夏经纬网报道:2005年5月25日,由全国政协组织的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报世界遗产研讨会在杭州圆满落幕。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隋朝时杭州称( )
A、涿郡 B、洛阳
C、余杭 D、临安
3、隋朝末年,家住余杭的一位商人想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去洛阳,他选择的出行方式应是( )
A、乘汽车 B、坐轿子
C、乘船 D、坐火车
C
C
4.隋朝大运河经过下列哪些城市( )
①洛阳 ②涿郡 ③余杭 ④江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
课堂小结
隋朝的统一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顺应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隋朝的创建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开创了隋唐政治新格局,大运河的开凿,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加速了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