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高一下期期末复习试卷(十)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科幻小说”是一个新兴独立的小说文类。“科学”与“幻想”是构成科幻小说特色的美学要素,而且两者应是统一整体。但是人们却一直争论科幻小说姓“科”还是姓“文”的问题。“姓科说”认为,科幻小说主要是艺术地表达一种“科学”的幻想,“科学”是科幻小说的灵魂,“小说”不过是手段或者外壳。“姓文说”则认为,科幻小说既然是文艺,中心任务当然是塑造人物、反映社会、宣扬哲学,“科学”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这场争论实质上是两种创作价值观念的较量,也是文学批评一元论的表现。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具有忧患意识。直面现实的入世态度,要求知识分子懂得务实,要“兼及天下”,不作无谓的幻想。所以,国人头脑中的“幻想”并不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它的延伸义就是痴心妄想、不切实际。人们即使看到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幻想”二字,也会与不着边际的“空想”联系起来,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种抵制情绪。这种“务实”意识体现在作品里,就是联系“当下”的“教化”文学。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是应该有限制的,要“科学”地想象。而科幻小说中的“科学”,虽然有学理依据,但它是科学的艺术化想象,它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勇气和对现实的人文关怀。
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有历史承担意识。历史意识投射在文学上是一种“回望”历史的审美心理。而科幻小说,是取一种相反的姿态,它面向未来的目标,是要将我们长期形成的紧贴现实的目光从地面飞升起来,它要扭转我们回望历史的“恋旧”心态,超越.时空,树立一种大宇宙观、未来观。由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不那么合拍,所以具有一种冲击和批判的文化效力,这似洪水冲向土墙茅屋,轰然倒塌。承担意识投射在文学上是一-种“科学普及”责任。20世纪处于边缘化的科幻小说没有忘记自己“应该”承担这一使命。科幻被当成了“普及科学知识”的活教具,科幻创作的功利目的掩盖了小说的美学要求。科幻文学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基于科学背景上的、面对未来的辽阔想象,如果这种想象被束缚在了“功利主义”的脚手架上,飞扬在作品中的探索精神与人文精神就会极度姜缩。缺乏文学魅力的科幻,失去了读者的兴趣,自然难以为继。
“科普”的要求被用来规范科幻小说,对于那些幻想色彩浓烈的作品,就指责它不科学,说它是“灵魂出窍的文学”。科幻小说不是“科学知识”的形象化演绎,它是一种虚构的文学,渗透着作家对社会、人生及未来的种种思考,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不仅具有一般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还具有科学的启迪性。许多评论家热衷于给科幻作品挑“知识”细节上的毛病。中国科幻小说长期坚持科普化创作,使得文学界自然而然用科普文章的标准来评判科幻作品,其后果必然是科幻小说的幻想力被抹杀。
科幻小说寻求创新的做法招致如此“下场”,原因就是这样。科学家甚至科普界敌视它,指责它是“伪科学”,认为科幻小说的性质、特点和作用会产生误导;正统文学家也轻视它、排斥它,认为它严肃不足、荒诞有余,对科幻小说的批评升级到政治干预,导致科幻小说一度陷入沉寂。
(摘编自《中国科幻小说的文学价值与审美批评》)
材料二:
科幻小说描绘幻想世界。一般的小说在进行情节描绘的时候,存在一-种天然的便利性,作者不用浪费笔墨在整个世界的构想上,细节的描绘和推陈出新就成了这些小说的长处。而每一-部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每个细节都牵涉新世界的结构,要为人物的行动设计好相应情境,必须不断插入结构因素的解释。作家将笔墨只集中在这些大的框架上,作品细节的描绘和出新不够,整体的文风就不免显得疏阔。
但科幻小说关注探索与发现,在某种程度上,这对细致的形式也产生排斥,从客观_上导致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欠缺”。探索的乐趣在于惊奇,要达到惊奇,必须在情节设计上出乎意料。遥远星系、微观世界、新奇未来、不断穿越....在这些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的映衬下,科幻小说对形式的探索并不用力,因为形式探索无法与新奇世界的探索形成同等的阅读快感。
科幻小说的特性导致了它的努力方向不会是传统的文学性,但其本身自有其文学魅力。文学理论家卡勒提出,文学性其实就像杂草。没有任何一种草天生就是杂草,杂草是根据人们的目的来划分的。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一种文学范式稳定之后,各种文学规则才得以确立。但当新的文学样式崛起,挑战既有文学范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有的文学性不足以涵盖新的文学样式,这时文学性本身也要改造。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认为科幻小说的美学特色是“科学”还是“幻想”,都是偏执性的认识,是文学批评一元论的典型表现。
B.科幻小说冲击受中国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 回望”历史的审美心理,是因为科幻小说面向未来,超越时空。
C.科幻小说是一-个新兴独立的小说文类,科学家的敌视与正统文学家的排斥,曾导致科幻小说陷入沉寂。
D.“文学性”的内涵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的文学样式的产生,它的内涵也会得到改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直面现实的入世态度,令正统知识分子对科学幻想小说中的“幻想”从内心深处排斥,主张用“科学”对其限制。
B.消除科幻小说的“幻想”美学要素,将“科学知识"作形象化演绎,这样的做法符合科幻小说科普化创作的标准。
C.科幻小说需创造出一个全新世界,这个新世界要以现实世界为参照,不断插入细节,否则会造成文风疏阔。
D.或恢宏或奇诡的题材,令科幻小说的阅读过程充满了对新奇世界的探索与发现,也让读者产生惊奇性快感。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头的科幻小说《火星三部曲》,不仅搭建了全新的世界结构,而且将人物情感各个方面描述得细致入微。
B.读者往往会觉得科幻小说过于粗陋,即便是《三体》,在人物设置和情感描写上也显得新异有余,细致不足。
C.鲁迅曾发表《辩言》,对“科学小说”持欣赏态度,希望通过这种文学载体生动地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传播进来。
D.在中国国内,近十年来,那些抱有纯文学“贵族”意识的评论家们,对科幻所持的态度则是令人难以忍受的缄默。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
铁凝
①那时的清晨我在冀中乡村,在无边的大地上常看雾的飘游、雾的散落。看雾是怎样染白了草垛、屋檐和冻土,看由雾而凝成的微小如芥的水珠是怎样湿润着农蒙的墙头和人的衣着面颊。雾使簇簇枯草开放着簇簇霜花,只在雾落时橘黄的太阳才从将尽的雾里跳出地面。于是大地玲珑剔透起来,于是不论你正做着什么,都会情不自禁地感谢你拥有这样一个好的早晨。
②后来我在新迁入的这座城市度过了第一个冬天。不知什么原因,这座城市在冬天常有大雾。城市因为有了雾,会即刻实在地不知所措起来。路灯不知所措起来,天早该大亮了,灯还大开着;车辆不知所措起来,它们不再是往日里神气活现的煞有介事,大车、小车不分档次,都变成了蠕动,城市的节奏便因此而减了速;人也不知所措起来,早晨上班不知该乘车还是该走路,此时的乘车大约真不比走路快呢。
③我在一个大雾的早晨步行着上了路,我要从这个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我选择了一条僻静的小巷一步步走着,我庆幸我对这走的选择,大雾引我走进了一个自由王国,一切嘈杂和一切注视都被阻隔在一米之外,一米之内才有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气派,这气派使我的行走不再有长征一般的艰辛。
④为何不作些腾云驾雾的想像呢?假如没有在雾中的行走,我便无法体味人何以能驾驭无形的雾。一个“驾”字包含了人类那么多的勇气和主动,那么多的浪漫和潇洒。雾能被你步履轻松地驾驭,这时你驾驭的又何止是雾?你分明在驾驭着雾里的一个城市,雾里的一个世界。为何不作些黑白交替的对比呢?黑夜也能阻隔嘈杂和注视,但黑夜同时也阻隔了你注视你自己。只有大雾之中你才能够在看不见一切的同时,清晰无比地看见你的本身。
⑤于是这阻隔、这驾驭、这单对自己的注视就演变出了你的得意忘形。你不得不暂时忘掉“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的人间训诫,你想到的只有走得自在,走得稀奇古怪。
⑥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先走他一个老太太赶集:脚尖向外一撇,脚跟狠狠着地,臀部撅起来;再走他一个老头赶路:双膝一弯,两手一背一一老头走路是两条腿的僵硬和平衡;走他一个小姑娘上学:单用一只脚着地转着固儿地走;走他一个秧歌步;胳膊摆起来和肩一样平,进三步退一步;走个跋山涉水,走个时装表演,走个青衣花衫,再走一个肚子疼。推车的、挑担的、背筐的、闲逛的,都走一遍还走什么?何不走个小疯子?舞起双手倒着一阵走,正着一阵走,侧着一阵走。最后我决定走个醉鬼。我是武松吧,我是鲁智深吧,我是李白和刘伶吧……原来醉着走才最最飘逸,这富有韧性的飘逸使我终于感动了我自己。
⑦我在大雾里醉着走,直到突然碰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姑娘——你,原来你也正踉跄着自己。感谢大雾使你和我相互地不加防备,感谢大雾使你和我都措手不及。于是你和我不得不继续古怪着自己擦肩而过,你和我都笑了,笑容都湿润都朦胧。刹那间你和我就同时消失在雾里。
⑧当大雾终于散尽,城市又露出了她本来的面容。路灯熄了,车辆撒起了欢儿,行人又在站牌前排起了队。我也该收拾起自己的。思和步态,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⑨但大雾里的我和大雾里的你却给我留下了永远的怀念,只因为我们都在大雾里放肆地走过。也许我们终生不会再次相遇,我就更加珍视雾中一个突然的非常的我,一个突然的非常的你。我珍视这样的相遇,或许还在于它的毫无意义。
⑩然而意义又是什么?得意忘形就不具意义?人生又能有几回忘形的得意?
?你不妨在大雾时分得意一回吧。当你忘形地驾着大雾冲我踉跄而来,大雾里的我会给你最清晰的祝福。
(选自《铁凝文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两段描写了冀中乡村与城市的雾景,既展现了两种不同的雾景的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两种雾不一样的感觉。
B.作者用“驾”字来形容自己在雾中行走时的状态,与在雾中“不知所措”的人们相比,显得轻松而无拘束,真爽快。
C.“我”在雾中“得意忘形”地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在稀奇古怪的走姿中,忘记了训诫,寻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D.雾中的姑娘也在“踉跄”中行走,作者与她就像是镜子内外的影像,两人都仿佛从对方看到了自己,心照不宣地走开。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作者观察细致,运用比拟,生动展现了大雾让城市运转忽然改变的场景,为“我”的“得意忘形”埋下伏笔。
B.文章第⑥段,作者以一句“我开始稀奇古怪地走”为总起,在自己走出的各种不同步态中,展示了一个与平日不同的自己。
C.文章以雾作为主线,描写了自然界中各式各样的雾,又着眼于人物在雾中的想象和心情,感性的描绘中,也充满理性的光辉。
D.文章在具体的生活中捕捉细节的同时,也在探寻着人生的意义:“我”与“你”都要大胆地将自己本真的状态无拘束地显露。
8.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4分)
像大街上所有的人那样,“正确”地走着奔向我的目的地。
9.文章主要叙写“我”在大雾中的“得意忘形”,为什么却以“你在大雾里得意忘形”为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少落魄,不治生事。客梁、宋间,宋州刺史张九皋奇之,举有道科中第,调封丘尉,不得志,去。客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表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天子西幸,适走间道及帝于河池,因言:“翰忠义有素,而病夺其明,乃至荒踣。监军诸将不恤军务,以倡优蒲簺相娱乐,浑、陇武士饭粝米日不厌,而责死战,其败固宜。”帝颔之。俄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负气敢言,权近侧目。帝以诸王分镇,适盛言不可。俄而永王叛。肃宗雅闻之,召与计事,因判言王且败,不足忧。帝奇之,除淮南节度使。诏与江东韦陟、淮西来瑱率师会安陆,方济师而王败。李辅国恶其才,数短毁之,下除太子少詹事。未几蜀乱,出为蜀、彭二州刺史。梓屯将段子璋反,适从崔光远讨斩之。而光远兵不戢,遂大掠,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召还,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适尚节义,语王霸衮衮不厌。遭时多难,以功名自许,而言浮其术,不为搢绅所推。然政宽简,所莅,人便之。年五十始为诗,即工,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已,好事者辄传布。其诒书贺兰进明,使救梁、宋以亲诸军,与许叔冀书,令释憾;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节选自《新唐书?高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B.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C.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D.禄山乱召/翰讨贼/即拜适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翰守潼关/翰败/帝问群臣策安出/适请竭禁藏募死士抗贼/未为晚/不省。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道科,是古代选举官员或科举考试科目之一,指有道德、有才艺的人可以被举荐为官。
B.节度使,是唐代总揽军政、行政权力的地方长官,他们享有在军政人事等方面的专断权。
C.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如追赠、赠谥等。
D.王霸,“王”指春秋时各诸侯国之共主,“霸”指诸侯国中的盟主;文中指代王业与霸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适颇有才干,屡受赏识任用。张九皋推荐他参加有道科考试,哥舒翰荐举他做掌书记;朝廷后来又委任他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B.高适富有远见,反对诸王分镇。他向皇帝进谏,强烈反对让诸王分镇各道;后来永王果然发动叛乱,为此高适也参加了平叛行动。
C.高适志存高远,为政宽松简明。他生逢乱世,以建功立业自我期许;他有自己的治理思想和策略,每到一处任职,都让人们感到便利。
D.高适颇擅诗文,洞察时局变化。他虽中年开始写诗但写得很好,作品为人传诵;他给多位长官写信提出合理建议,引导他们勤政爱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光远兵不戢,遂大掠,天子怒,罢光远,以适代为西川节度使。
(2)未度淮,移檄将校,绝永王,俾各自白,君子以为义而知变。
14.面见皇上时,高适从哪几个方面解释哥舒翰兵败的原因?请简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畲田①词五首
王禹偁
其一
大家齐力斸孱颜②,耳听田歌手莫闲。
各愿种成千百索③,豆萁禾穗满青山。
其四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释]:①畲田:烧荒垦种。②斸(zhú);锄一类的农具。这里作动词,挖掘。孱颜:通“峻岩”,高峻险要的山岩。③索:古代长度单位,十丈为一索。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民们登高山,伐草木,烧灰种地,不畏艰辛,悠扬的田歌回荡山间。
B.“人间皆似我”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C.诗人以贴近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D.本诗语言朴素浅近,通俗清新,极富民歌情味,呈现浓郁的民俗之美。
16.同写耕作的劳动场景,其一和其四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各有什么侧重,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师说》中,指出自己不重视学习却重视子女教育的人,选择老师教育孩子的结果是:“?????? ? ?,? ? ? ? ? 。”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用刘义隆的故事揭示当朝好大喜功的一句是“??????????”,揭示当朝准备不足导致失败的一句是“??????????”。
(3)《陋室铭》中“?????? ?, ???????。”两句体现陋室帘外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水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具有相互理解和互感知的能力。作家的共情能力高于普通人,他会引领读者去体验其他人的复杂处境,生成较为复杂的艺术共情。但要真正做到“情之以情”是很艰难的,好在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可以借助机器加以实现。
文学的主体是人,(?????? ),开凿出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尽相同的精神世界、审美世界。智能机器显然不会主动带领我们去开拓神性的边界,但它是一种强势媒介,可以帮助我们照亮人性,解决人与人关系的困境。
科技是求真,艺术反而是追求不真。这种“不真”也不是一种“假”,而是不断翻新的“镜花水月”与“笔墨表征”,其背后的根本,依然是艺术家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一人的困惑、人的苦楚、人的高尚、人的幸与不幸。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这个时代照亮这些关于人的解答,那么它无论是对文学还是对其他艺术门类,都算是一种有价值的批判性凝视。
18.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学关注的是人日常经验的内容,而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B.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并从中找到真正的神性
C.文学的内容是关注人的日常经验,从而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D.文学关注的是人的日常经验内容,并让真正的神性被找到
19.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芦柴棒”着急地要将大锅里的稀饭烧滚,但是倒冒出来的青烟引起了她-阵猛烈的咳嗽。
B.伽利略是17 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
C.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农民在这里生产生活,不离乡土,安身立命。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一座完善的建筑,?????① ?_:适用,坚固,美观。建筑本身常常是时代环境的写照。建筑里一定不可避免的,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智识、技能、思想、制度、习惯,当然也反映这个地方的地理气候。因此,适用是适合于当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气候环境。
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但不一定被人采用,被选用的材料,更不一定最坚固,最易驾驭。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达到了高度的圆满,__?②__,且建筑上的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建筑上的美,浅而易见的,当然是轮廓,色彩,材质等,但美的大部分精神却蕴于其权衡中,如长与短之比,平面上各大小部分之比较分配,立体上各体积各部分之轻重均等,所谓增一分则太长,_③_。建筑是为解决生活上各种实际问题而结构出来的物体,所以无论美的精神多缥缈,建筑上的美,是不能脱离合理的、有机能的、有作用的结构而独立。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词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并使之构成整句,每句不超过15 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小黄与众多村民、居民一起参加由送大暑船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社区“送大暑船”节庆活动,感受到了祈求渔业丰稔、国泰民安的喜庆气氛。
小张在月亮故乡非遗文创中心创立的“千匠百艺”扶贫车间,运用传统古法蓝靛制作工艺,制作蓝染文创产品,成功脱贫。
小新在短视频平台上传自己演唱的传统戏曲,有京剧,有越剧……得到很多用户的关注和赞赏,不少网友通过她的演唱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了新的认识。
文物不应只存在于博物馆,非遗也不应只活在过去。
请你以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活动的开幕式上发出“传承文化,你我同行”的倡议。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一篇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 C (导致科幻小说陷入沉寂的核心原因是对科幻小说的批评升级到政治干预)
2. C (“以现实世界为参照”是一般小说,与“科幻小说都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
3.B
4. (1)?对比论证:材料一将知识分子“回望”历史和科幻小说着眼未来进行对比;材料二将一般的小说的创作基于现实世界和科幻小说的创作依托想象世界进行对比。(2 分) (2) 比喻论证:材料-将科幻小说冲击和批判的文化效力比喻成洪水冲向土墙茅屋;材料二将文学性比喻成杂草。(2 分)
5.问题一:材料一观点,科幻小说的“科学”与“幻想”是统一整体,“姓科说”失之偏颇;材料二观点,科幻小说具有独特的新文学性(文学魅力)。问题二:两则材料立论的目的与角度不同。材料志的目的与角度是批驳错误观点,材料二的目的与角度是为科幻小说的文学性辩解文每点3分)
6.C原文说的是“终于感动了我自己”,作者在稀奇古怪的走姿中并没有寻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而是一种自我的释放,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7.C文章并没有描写“自然界中各式各样的雾”,只是描写了雾给物与人带来的影响。
8.【答案】①句中“正确”一词可理解为常规、常态的生活。这句话写出了“我”在大雾散去后,又恢复了常态,像往常一样行走、生活、工作。②这里的“正确”加了引号,有着不一样的意思,表示作者平日里“走有走相”是正确的状态,却不是真实的自我表现。③雾散去后,“我”的转变表现出了雾中与雾后两种生命的状态——雾中的“我”是释放的、自由的,雾后的“我”是规矩的、常态的。
【4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9.【答案】①形式上,题目以第二人称吸引读者,增强对话交流的感觉,有利于让读者进入“我”的体验情境,感受“我”释放天性后的自在无拘。②内容上,“你”是“我”在雾中遇见的忘形姑娘,作者以此表达了姑娘与“我”在雾的掩饰下,都进入了一种释放的状态,此时的“我”与“你”都是一样的人。③“你”可以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可在雾中(在掩饰之下生活)的人,作者以此表达希望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冲破生活束缚,打破心灵枷锁,追求生命本真的愿景。 【6分。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表述合理可酌情给分】
10.C
11.B(“唐代总揽军政、行政权力的地方长官”有误,应是地方军政长官,后权力才慢慢扩大。)
12.D(“引导他们勤政爱民”有误,属无中生有。)
13.(1)然而崔光远没有约束好士兵,(士兵)于是大肆抢掠(百姓财物),皇帝大怒,罢免了崔光远,用高适取代他担任西川节度使。(“戢”、“大掠”、“以……为……”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没有渡过淮河前,他先发送文书给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关系,使他们自证清白。君子认为他有义节并懂得时局变化。(“移檄”、“自白”、“义”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①哥舒翰因为生病而不能明断(1分)②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关心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1分)③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而且不能吃饱(1分)
参考译文:
高适,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他年轻时候潦倒失意。不置办产业。后来客游在梁州、宋州一带。宋州刺史张九皋认为他是个奇才。推举他参加有道科并考中了。调任封丘尉,他觉得不符合心志,便离开了。后来客居河西,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举荐他为左骁卫兵曹参军,掌书记。安禄山叛乱,玄宗征召哥舒翰讨伐叛贼,任命高适为左拾遗,后转任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哥舒翰兵败,玄宗问群臣有什么对策,高适请求竭尽宫中收藏的珍宝招募勇于牺牲的战士抗击贼寇,还为时不晚。皇帝未加考虑。(安禄山兵逼西安,)玄宗向西逃难,高适抄小路赶到河池拜见皇帝,于是进言:“哥舒翰素为忠义之人,因为疾病夺去他的明智,才导致失败。督率军队的各位将领不忧虑军务大事,每天以歌舞赌博相娱乐,浑州、陇州两地的士兵每天吃粗糙的饭食,尚且不能吃饱,却贵求他们拚死作战,失败本是情理中的事情。”玄宗点头同意。不久高适升迁侍御史,又提拔为谏议大夫,他依仗意气敢于讲话,权贵近臣都害怕他。玄宗派诸位王子分别镇守各地,高适极力中说表示反对。不久永王叛乱。肃宗平素听说高适有才能,于是召见他一起商议大事,高适就断言永王将要失败,不值得忧虑。肃宗觉得他是一个奇才,任命他为淮南节度使。下诏命令他和江东的韦陟、淮西的来瑱率领军队在安陆会师。军队正在渡黄河时,永王就已经失败了。李辅国嫉妒高适的才能,在皇上面前多次诋毁高适,于是皇上降任高适为太子少詹事。不久蜀地发生动乱,他离开京城出任蜀、彭二州的刺史。梓屯守将段子璋反叛,高适随从崔光远去征讨并斩杀了他。然而崔光远没有约束好士兵,(士兵)于是大肆抢掠(百姓财物),皇帝大怒,罢免了崔光远,用高适取代他担任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吐蕃攻取陇右,高适率兵到南郦,想牵制吐蕃的兵力,没有取得成功,便丢失了松州、维州和云山城。皇帝召他回朝,任他做了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他为渤海县侯。高适在永泰元年去世,朝廷追赠他为礼部尚书,谥号叫“忠”。高适崇尚气节道义,谈论起君王霸业滔滔不绝。他遭遇时局多难,以建功立业自我标榜,但他的言谈超过他的实际能力,因此不被官员们所推重。但是他为政宽容简明,每到一地任职,人们都感到便利。他五十才开始写诗,便很擅长,他也以气质自我清高。他每写完一篇,喜好诗歌的人就将其作品传播开来。他写信给贺兰进明,让他援救梁州、宋州,来亲近各军:写信给许叔冀,使他化解怨恨:没有渡过淮河前,他先发送文书给各将校。让他们与永王断绝关系,使他们自证清白,君子认为他有义节并懂得时局变化。
15.B(“我”指诗人自己有误,“我”应是代表整个山民集体的“大我”。)
16.第一首描绘齐力垦荒的场景(1分)。表达了山民劳动的欢乐(1分),对丰收的纯朴愿望(1分)。第二首描述了垦荒过程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场景(1分),抒写在团结互助、勤奋劳作中产生的自豪感(1分),以及心怀天下的宽阔胸襟(1分)。
17. (1)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8. B (根据上文“文学的主体”,结构一致原则,排除A和D;根据陈述对象一致,应是主动语气,排除C)
19. B (原文与B表特殊含义。A.特殊称谓表示引用。C. 表示强调。D.反语讽刺)
20.改为:人类的情感之所以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或改为:人类的情感会以艺术为容器得到重铸和再现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具有相互感知和相互理解的能力。(原句错误:句式杂糅,语序不当)
21.①须有三个要素②用石则甚不当③减一分则太短
22.①建筑适用不能脱离时代环境②建筑坚固不能脱离材料运用③建筑美观不能脱离合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