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级高一下期期末复习试卷(九)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篇文学作品,不可能具备种种功能,或者说,它的其他功能可以微乎其微,但是它不能不具审美功能。同时,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如果其他功能竟能脱离审美功能而存在,那么这种作品就不可能是文学作品。因此审美功能是文学诸多功能中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作品通过对现象的艺术抒写,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的审美愉快;或是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描绘,显示出一种激动人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动人以情,使其获得审美感受和理性的满足。绿天馆主人在《古今小说序》中讲到小说的作用“捷且深”,这“捷”正是艺术感染力引起的,这“深”正是情、言、声引起的审美活动的结果。“梁启超谈及小说的熏、浸、刺、提四种力量,“主要是指小说的感染作用。”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享受,那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就是说文学培养人懂得审美。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而属于同一类型的功能,还有娱乐、消造、愉悦、补偿等功能,从而组成审美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审美功能而具有认识的功能。文学从总体上实践——精神地把握世界,其描写的真实性愈高,范围愈广阔,作品的认识功能也愈高,触及的问题愈深入,就能愈深入地探及事物的本质面。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可知“风俗之奢荡”,“征役之废业”,风尚时习之变异,等等。但它们都通过审美功能而获得,而不同于说理的认识。不少学者对《红楼梦》的解释不一,观点各异,但小说可给读者提供社会、历史、政治、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事实。文学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准则,研究文学和社会的种种关系,以认识这种关系。过去由于在这方面搞得很庸俗,因此在一个时期内批判庸俗社会学时,也把文学社会学一起批判掉了。一些人包括一些作家在内,对文学的认识作用屡有非议。但是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说,认识的层面正是它的组成部分,因为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所以想把认识从文学中驱逐出去是徒劳的。有些现代主义作家如新小说派作家,常常说他自己只是为摆弄文字而写作,他写了什么,他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是很可能的。但是因此他的作品也只为少数一些人所赏识。这种认识的曲折,必然会受到曲折的认识所修正。与认识作用相类似的,还有启迪作用,预测、暗示作用,从而形成认识功能系列。
过去文学理论著作对文学的教育作用津津乐道,好像文学作品就是思想教材,文学的教育作用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而很少研究这种功能如何发生,结果一味强调这种功能,形成一种外加。其实稍加观察,就不难了解,这种作用并无独立形态,它只能产生在审美愉悦、审美认识的基础上。古人也懂得“寓教于乐”,即指文学的教育作用产生自审美的愉悦、享受、快乐之中,强烈的感情活动之中;同时只有在愉悦、满足之中深刻地了解到事物真相与演变,才能引起更深刻的感受。况且文学的教育作用,也不限于美的抒写的影响,不限于寓教于乐。丑的暴露,也能引起惊世骇俗的效果,增长人的见识。所以从本质上说,文学的教育作用,实际上是一种感情教育。与文学教育作用类似的作用,有思想、评价、净化的功能,形成文学的教育功能系列。
文学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沟通人们的感情思想,形成交际功能。本国、本民族的文学自不必说,而我们对于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他们的精神生活,文学是极有力的手段。这样便形成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而达到相互了解。优秀的文学,文学的潮流往往能形成一种社会趣味、时尚、爱好,影响着人们的感情生活,组织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外国文学的引进,也可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这种作用。沟通、相互了解、相互影响,便形成了文学的交际功能系列。
(摘编自钱中文《文学接受是文学审美价值再创造的系统》)
材料二: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是主要作用于读者表层欣赏心理的认识、教育和美感功能与主要作用于读者浅层和深层欣赏心理的代偿和宣泄功能互相作用后构成的功能整体。其中美感功能还担负着凝聚其他各种功能的作用,即各种功能在整体之中的比重和组合方式必须以美感作为衡量标准。由于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的不同理解,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事实上决定了作品的自身面貌和作家的独特风格。如果作家是一个处于民族危亡时期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主义者,他就必然会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而如果他是一个苦难社会中消极遁世的颓废主义者,就必然会以代偿和宣泄等潜功能为主来建构他笔下的文学整体。不管以何种文学功能为主,各种功能纳入整体时的恰当协调与合理分布,还是显示着作家的才能和天赋。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各种功能在文学功能整体之中的比重和分布,决定了作品的读者层次和读者面。以教育、认识等显功能为主构成的文学作品,能够为较高层次的读者所接受,但往往故作高深,“曲高和寡”,或者抽象、枯燥,只有较窄的读者面。以代偿、宣泄等潜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能获得极为广泛的读者面,但往往流于平庸,成为通俗文学。
(摘编自张惠辛《对文学功能的再认识》)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功能的类型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类型复合的系列,它通常包括审美功能系列、认识功能系列、教育功能系列、交际功能系列等。
B.文学的娱乐、消遣、愉悦、补偿等功能,与审美功能十分接近,属于同一类型,它们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
C.一些作家非议文学的认识作用,可能与他们未能从审美反映的结构来看待有关,事实上文学并非仅仅由审美组成,其认识功能也不可或缺。
D.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通过语言、符号形式传递信息,成为了解其他国家、民族、人民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的一种极有力的手段。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采诗以补察时政”,从中可知风尚时习的变化,这表明诗歌具有认识功能,例如从《诗经》“国风”中可以窥见当时世态人情。
B.《红楼梦》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深广的认识价值,因为它描写的范围极其广阔,触及的问题极其深入,具有极高的真实性。
C.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作家个人对美感理解往往不尽相同,其文学作品中各种功能的比重和组合方式也千差万别,决定了作家的独特风格。
D.如果作家创作时能把文学的教育、认识等显功能置于主导地位,避免抽象、枯燥,故作高深,则其作品就能为较高层次读者接受。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没有主体对于美的自觉追寻与创造,没有主体审美能力的丰富与提高,文学的功能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美与诗意就不可能进入我们的生活。(金雅《论文学功能系统与特质》)
B.文学功能的整体性,来源于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整体表现和反映,来源于文学是作家创造性活动的产物,也来源于文学的语言艺术性特征。(董学文《论文学的功能和功能系统》)
C.文学的功能与价值都不是单一的,而表现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依照文学作品的系统结构和要素的不同而体现出多方面多层次的各有差异的功能与价值。(张炯《文学功能与价值新探》)
D.在文学艺术所给人的娱乐作用中,总是渗透着强烈的教育因素;正是这种教育因素,使得文学欣赏活动与一般的游艺活动区分开来,上升为一种审美的愉悦。(王元骧《论文学的功能》)
4.结合材料一,简要谈谈《阿房宫赋》的教育功能。(4分)
5.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对于文学功能认识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梁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 -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
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園,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 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 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
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 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娟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窦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个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看不起“爹”,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见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7.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桃花寨”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构成的关系,是读者探寻小说命意的线索。
C.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
D.“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鏨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8.小说中的“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由“声闷如沉雷”,变得声音“清越.悠扬”,这样写表现了怎样的深刻思想?(4 分)
9.如欲以“一则‘绝句式’的小说”为题写一则《石匠留下的歌》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谯玄字君黄,巴郡阆中人也。少好学,能说《易》《春秋》。仕于州郡。成帝永始二年,有日食之灾,乃诏举敦朴逊让、有行义者各一人。州举玄,诣公车,对策高第,拜议郎。
时,数有灾异,玄辄陈其变。既不省纳,故久稽郎官。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成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迁中散大夫。四年,选明迭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事未及终,而王莽居摄,玄于是纵使者车,变易姓名,间窜归家,因以隐遁。后公孙述僭号于蜀,连聘不诣。述乃遣使者备礼征之;若玄不肯起,便赐以毒药。太守乃自赍玺书至玄庐,曰:“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玄仰天叹曰:“唐尧大圣,许由耻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饿。彼独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毒药。玄子瑛泣血叩头于太守,望太守为之请。太守不忍,为请之,述听许之。玄遂隐藏田野,终述之世。时,兵戈累年,莫能修尚学业,玄独训诸子勤习经书。建武十一年卒。明年,天下平定,玄弟庆以状诣阙自陈。光武美之,策诏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还玄家钱。时,亦有犍为①费贻②,不肯仕述,乃漆身为厉,阳狂以避之,退藏山薮十余年。述破后,仕至舍浦太守。瑛善说《易》,以授显宗,为北宫卫士令。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有删改)
[注]①犍为:古地名,今四川乐山市附近。②费贻:人名,汉仪名士。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
B.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
C.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
D.时并举/玄为绣衣使者/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车,指交通工具;公车,一般是指为去京应试的人服务的皇家交通工具,文中的“公车”是指官署。
B.玺,印章,自秦代以后专指帝王的印,是皇帝的象征。文中的“玺书”,是指盖了皇帝印章的文书。
C.卒,本义是结束、完结;古文中,常用于诸侯、大夫的死。文中的“卒”,就是指人物去世了。
D.阙,古代建筑,一般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文中的“阙”代指朝廷大殿,人物到达的地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谯玄自幼好学,厚道淳朴。汉成帝时被州里推荐到官署任职,表现优异而被提拔升职;后因直言天灾的异象不被接受,而仕途受阻。
B.谯玄通晓政务,善于理事。平帝时与各位大臣巡察地方,合理使用奖惩;在王莽夺位,国家混乱之际,能及时应变,化险为夷。
C.谯玄意志顽强,执着笃定。面对公孙述使者的劝诫,他丝毫不动摇,以先贤为榜样,宁喝毒药也不屈服,最终隐居乡间终老。
D.谯玄重视修身,特立独行。在世间战乱不止之时,依然教导后辈学习经史,为了不仕伪朝,装疯假病进行逃避,保自己的名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高节已著,朝廷垂意,诚不宜复辞,自招凶祸。(4分)
(2)光武美之,策诏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还玄家钱。(4分)
14.谯玄能在公孙述时期终老乡间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观田家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①,饮犊西涧水。
饥劬②不自苦,膏泽③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景常晏:指天晚。②劬:劳苦。③膏泽:滋养土壤的雨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古体诗,诗歌一、二句就写出了一幅春雨之下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的田野之景。
B.惊蛰时令正是春耕之际,农家起早摸黑劳作的身影出现在田野上、菜园里、山涧边。
C.“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的大意是农人勤劳朴实,辛苦劳作不觉苦,春雨润禾便喜上眉梢。
D.诗歌最后,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百姓背负沉重的徭役,批判了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
16.近代著名学者王文濡认为本诗最后两句“结束入神”,请结合整首诗歌,谈谈诗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 两句,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2)荀子《劝学》中说:“ , ”,人非生而知之,但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对提升自己的人生智慧是很有必要的。
(3)“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文人善用杜鹃表达悲切之意,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家里老旧的手摇纺车,构造十分简单,有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其余都是木质材料的。转轮和定子之间以绳弦连接,摇动手柄,驱动定子,即可纺出线来。
每到棉花采收季节,母亲把采摘下来的棉花,捡了又捡,晒了又晒,弹好之后,又撕成一绺一绺的,搭上梃子,搓成棉穗。然后,用干净的包袱一兜,以备纺线时取用。纺好的线,母亲抽空络线,经过浆线、经线,土法染成红、黄、蓝三种颜色。多道工序过后,就上机织布。织布机就是《木兰辞》里“唧唧复唧唧”的那种,“砰砰”的机杼声和梭子欢快的“呱嗒”声,和谐而有节奏。
从我记事起,母亲就常常在我面前纺线。母亲自然地坐在纺车前,右手转动摇柄,左手捏着棉穗,向左后上方缓缓抽动,然后,再向前送出,往复之间,棉线就缠绕在定子上了。母亲的身影和纺车转动的影像,被煤油灯光照射在老屋的墙上,是一幅流动的画。多少次深夜醒来,那“吱扭吱扭,嗡……嗡……”,“吱扭吱扭,嗡……嗡……”的纺车声,就萦绕在耳畔,好像一首催眠曲,使我心境安静,很快就再入梦乡。
18.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引用《木兰辞》中的诗句,引发读者的想象,穿越时空,令人回味。
B.拟声词的使用,调动了读者的感观,令人仿佛置身于母亲织布的现场。
C.运用夸张手法,把机杼和梭子写得活灵活现,突出了母亲技艺高超。
D.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语言表达自然准确,饱含深情,意蕴深厚。
19.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吱扭吱扭,嗡……嗡……”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随着跨省旅游的恢复,人们纷纷憧憬出门旅游休闲,或走进山林,或驰骋草原,或畅游大海……
B.一阵雨过后,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彩虹,色彩明艳的蒙古包如同一朵朵娇艳的鲜花绽放在翠绿的草原上……
C.王安石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就描写了贴春联过春节的情景。
D.他轻轻地摇了摇头,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有一种说法:故宫的屋顶,看上去特别光洁,鸟儿不会在上面排泄,是因为_①_。琉璃瓦反光且特别光滑,加之屋顶是斜的,鸟在上面站不住,无法在上面排泄。但是,包括故宫在内的古建筑在设计屋顶时,真的有防止鸟类停留排泄的考量吗?对此,有人进行了一番求证。
故宫古建筑包括屋顶的设计,其根本目的是突出皇权。黄色是皇权的象征,采用琉璃瓦屋顶,主要是为了防止瓦的胎体受日照风吹雨淋而开裂。自紫禁城建立以来,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养护。瓦顶拔草、墙体抹灰和地面修复,是中国古建筑维修保养每年要做的工作。因此,_②_。
一段展示了鸟儿们在故宫太和殿屋顶停留的视频,更是直接否定了“琉璃瓦反光限制了鸟类停留”的说法。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_③_,不可能在前期设计时考虑到防范鸟类等动物在屋顶停留。故宫的屋顶肯定是可以落鸟的,不只是鸟,一些猫科动物也会在屋顶活动。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鸟和一些猫科动物都是可以在故宫的屋顶活动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1月28日,针对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答复要“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此答复经报道后,引发热议。
有评论认为,“阳刚之气”是一种由内在的刚毅外化为强劲有力的具象表现,是一种果断勇敢的个性彰显;但阳刚之气并不等于简单的“行为男性化”。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阳刚之气”,一直备受社会关注。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的一项调查显示,86.8%的受访者认为要注重增强责任意识、团队精神,76.0%的受访者认为要加强体能训练和理想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参与校报以“青少年阳刚之气”为主题的笔谈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B(“它们有时因居于主导地位而能以独立的方式而存在”这一理解不当。原文是说“重要的是文学的其他功能,不可能采取独立的方式存在,而只能寓于审美功能之中”。)
2.A(B.推理不当,不构成因果关系。C.原文中决定作家独特风格的原因是“各个时代、地域、阶级和作家个人对于美感的不同理解”,而非仅指“作家个人对美感的不同理解”。D.“避免抽象、枯燥、故作高深”等条件不足以使“作品为较高层次读者接受”。)
3.C(A项阐述的是文学功能与主体审美素质及能力的关系。B项阐述的是文学功能整体性的来源。D项阐述的是文学娱乐作用中包涵教育因素而上升为审美愉悦。C项指出文学功能与价值的复杂系统的特点,而且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性,与材料二所述的文学作品是各种功能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功能整体这一观念相一致。因此C项可作为论据。)
4.答案示例:文学的教育功能只能产生在审美愉悦、审美认识的基础上(1分)。《阿房宫赋》用骈散结合的句式,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巧夺天工的气派及其化为一片焦土的结局,引发了人们巨大的惋惜和深思(2分),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与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一起实现了作品的教育功能(1分)。
(评分标准:引用文本观点1分,作品审美分析2分,作品教育作用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答案示例:①同:都认为文学功能并非唯一。而往往是多种功能兼具,是一个功能系统或整体(2分);其中,审美或美感功能是基本的、主要的,文学其它功能是寓于审美功能之中。(2分)②异:材料二还阐述了文学功能整体中各功能的比重和分布,显示着作家的才能和天赋,决定了作品的读者层次和读者面。(2分)
6. B (“看不起入参”,不愿回答”错,原文有“不发表阔论高谈”。)
7. C (“造成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残缺”错,应为“构成了小说的叙述空白”)
8.①水碾是传统生产工具,代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代表传统的文化与文明。②水.碾经过石匠的修理获得新生,表现了传统的文化经过改造依然会焕发生机。(每点 2分)
9.①故事短小,不以宏大曲折取胜,以小写大,意蕴深长。②以“我”的诗性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情韵美。③以诗性思维写物写人,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④语言多用短句,言简意丰,富有音韵美。(每点2分,三点即可)
10.C“举”,意为推举,后面应接宾语“玄”,在“玄”字后断句;“分行天下”一句中,“天下”作“分行”(分别出行)的宾语,应在“天下”后断句。
11.C卒,古文中一般用于表示大夫的死,表示诸侯之死用“薨”。
12.D“装疯假病”的不是谯玄,是费贻。
13.【答案】(1)您高尚的节操已经很出名了,朝廷很看重您,您确实不应该再推辞了,免得自招杀身之祸。
【“著”“诚”备1分,表述合理给2分】
(2)光武帝很赞赏谯玄,下令当地的郡县用猪、羊二牲祭祀他,又下令当地官府归还谯玄家的钱财。
【“美”“中牢”各1分,表述合理给2分】
14.【答案】自身信念坚定,初衷不改:儿子泣血求情于太守;太守替他求情。
【3分。答对1点得1分,答对3点得满分】
【参考译文】
谯玄,字君黄,是巴郡阆中人氏。年轻的时候就很好学,能够讲解《易经》《春秋》。在州郡做官。成帝永始二年,国家遭遇日食的灾祸,于是成帝下令各州推荐厚道淳朴而又谦逊礼让、有品行有道义的人。州里推荐了谯玄,(谯玄)到官署去,考核成绩优异,被授予议郎的官职。
当时国家多次发生自然灾害,谯玄经常坦率地陈述其中的异变。但他的意见却不被成帝理解接纳,所以谯玄长久地滞留在郎官的位置上没有升迁。后来调任太常丞,他以为弟弟服丧作为借口辞掉官职。平帝元始元年,又出现日食现象,平帝又下令让公卿大夫们推荐厚道淳朴、敢于直言的人出来做官。大鸿胪左成推荐谯玄到官署去考核,(谯玄)再次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后升为中散大夫。元始四年,(朝廷)要选拔八个通晓政治事务又能宣扬教化、教育百姓的官员。当时大家一致推举谯玄,(谯玄)担任御史大夫,手持节杖,与太仆王恽等人分别出行各地,考察各地民风民情,每到达一个地方就专门行使惩罚奖励的职权。这件事还没有完成,而王莽已经篡居帝王之位,于是谯玄抛弃了使者的车马队伍,改换姓名,从小路逃回家中,趁机隐匿起来。后来公孙述在四川自封为王,他连续聘请谯玄任职,谯玄都不去。公孙述就派遣使者准备了礼物去征召谯玄,说如果谯玄还不肯出来做官,就赐给他毒药。太守于是亲自捧着文书到谯玄的家里,说:“您高尚的节操已经很出名了,朝廷很看重您,您确实不应该再推辞了,免得自招杀身之祸。”谯玄仰头向天长叹说:“唐尧是圣明的君主,许由还是把做官当作耻辱:周朝的武王最为贤德,伯夷为了不做官宁愿挨饿。他们都是那样的人啊,我也是那样的人啊。我要保全我高尚的志向和节操,即使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于是接受了毒药。谯玄的儿子谯瑛哭得眼中流出了血,对太守叩着头,希望他为父亲求情。太守于心不忍,替他向公孙述求情,公孙述听了之后答应了。谯玄从此在乡间隐居,终老在公孙述统治时期。当时战乱不断,没有人去学习,唯独谯玄教导各子侄勤奋学习经史文章。建武十一年,谯玄去世。第二年,国家战乱平定,谯玄的弟弟谯庆写下状书到大殿上亲自述说谯玄的事迹。光武帝很赞赏谯玄,下令当地的郡县用猪、羊二牲祭祀他,又下令当地官府归还谯玄家的钱财。在公孙述当权时,也还有犍为郡的费贻不肯出来替公孙述做官,就在身上涂漆装作恶疮,假装发狂来逃避,躲藏在山中水草地十多年。公孙述被打败后,他出来做官,官至合浦太守。谯瑛善于解说《易经》,凭借教授《易经》而使祖上显赫,官至北宫卫士令。
15.D本项中“诗人看到官家粮仓无粮”不对,应该是“诗人看到农家粮仓没有余粮”:“批判官吏对百姓的不体恤”不准确,诗歌的最后,作者是以观作结,“方惭”一词,表达出作者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自责。
16.【答案】诗人先通过观察田间农民劳作,以质朴的语言,描写了农民劳作的辛苦。接着将农人终年劳作与家无余粮、生活饥贫作对比,进而揭示了其中的原因:赋税徭役的繁重。同时,又将耕种者和食禄者作对比,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诗歌最后两句,作者进行了自省,身为朝廷官员不从事耕种,俸禄却来自百姓,心中顿感惭愧,表现了一个封建官吏的良知,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升华了诗歌的主旨。【6分。描写内容,2分;对比手法分析,2分;自我反思,2分】
17.(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示例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示例二: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无题》)
示例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四: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18.【参考答案】C(3分)
【试题分析】“运用夸张手法”不准确。
19.【参考答案】D(3分)
【试题分析】D项与原句中的省略号用法均为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A项,表示列举的省略;B项,表示语意未尽;C项,表示引文的省略。
20.【参考答案】“有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改为“由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组成”或“有底座、转轮、摇柄和定子四部分”;“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改为“除了定子是用金属制作的”或“除了用金属制作的定子”。
【试题分析】句子存在两处语病。“有……四部分组成”句式杂糅,可修改为“有……四部分”或“由……四部分组成”;“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其余都是木质材料的”句式杂糅,结构混乱,可将“除了用金属制作定子”修改为“除了定子是用金属制作的”或“除了用金属制作的定子”。
(3分。修改正确1处1分,2处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21.【参考答案】(6分)
①建筑设计时就有相关的考量
②故宫屋顶的光洁得益于长年的养护
③建筑设计也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筑设计亦是如此)
(6分。每写出1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参考答案】①从句式上看,原句是递进复句,表达上有变化,更能突出语意;改句是单句,缺少变化。②从语气上,原句先做“鸟肯定可以落到故宫屋顶”的判断,是对前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不只是鸟”更强调了其他动物都可以在故宫屋顶上活动。
(5分。第1点2分,第2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3.解析:本材料由三段文字组成,主要涉及“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内涵,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的对策。以及社会对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这一问题的看法等。考生写作时,须围绕“青少年阳刚之气”这一主题,立足材料的内容及含义,选择恰当角度立意构思,完成写作。
参考立意如下:
(1)阳刚之气是内外统一的,培养青少年阳刚之气可多管齐下,如要高度重视精气神的培育,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
(2)阳刚之气更多是一种内在表现,是处事沉稳,有责任心,勇于担当。是任何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都不可缺少的品质,无论男女。
(3)倡导阳刚之气,要避免陷入过度强调单一化竞争,追求霸权、崇尚暴力的情绪中。(4)认可“阳刚之气”,不是对其他气质、品质的否定。防止对阳刚之气理解的偏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