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教学设计
一、基本信息
学校
学科
年级
班级
教师
课题
宝虹小学
数学
五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
学生数字教材
使用时段
(请打“√”)
课前
课中
课后
其他信息技术(如电子白板、几何画板、微信、广播平台等,请注明名称)
√
√
√
几何画板、希沃白板
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复习”是小学阶段“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整理与复习,通过系统地复习与整理,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引导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为几何图形面积计算复习课。五年级的学生首先对该部分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是之前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知识是相对较为分散的,从一个图形转化为另一个图形,而没有从整体上形成一个知识网络图。
复习课的重要任务是将这些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但是学生的思维依然停留在从一个图形到另一个图形的点到点的层面,让学生独自梳理五种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理出一张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较为困难。
基于此学情,从以下两点采取措施解决:①在课前先设计前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初步梳理出网络图,在唤起旧知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图形之间的关系;②课堂上通过环节的层层递进,通过教师的语言引导以及让学生分小组操作、交流云笔记中的附件,逐步完善知识网络图,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梳理,复习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特征及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建立几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网络图,直观呈现公式推导的顺序和注意事项;
2、通过课堂研讨交流,深化几种基本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联系,完善知识网络图,能用自己的方法整理知识,知道整理知识的顺序、结构和规范格式等;
3、通过数字教材的使用,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复习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掌握几种基本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思路
一、结合我校数字化平台,布置前置作业:1.学生分组讨论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唤起学生旧知,掌握五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2.梳理五种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图形之间的关系,为课堂学习的深入奠定基础。
二、课堂上先对学生的笔记做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梳理图形之间关系的方法,并在交流中深化“转化”思想的运用。
三、通过提问,引发思考,建立长方形与三角形、梯形之间的转化关系,完善知识网络图。
四、思维拓展,从梯形出发,通过边的变化,发现五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提升思维含量。
五、课后自主学习任务设计,与课堂核心环节相呼应,引发学生课后在巩固知识的同时获得新的思考,鼓励学生及时的将猜想付诸实践,加以验证。
过程设计
(设计教学环节时适当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在活动过程中要说明各环节的任务要求、活动方式和评价方法;设计意图简要说明设计思考以及数字教材应用思考,指明数字教材应用水平与数字教材应用模式)
教学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笔记梳理反馈
1、谈话引入
师:这段时间,每位同学都梳理了图形与几何中5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并且在小组内进行了讨论。
2、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梳理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网络图,交流改进。
利用数字化平台布置任务,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初步形成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知识网络图,并以图片形式上传数字教材云平台,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应用水平:中层次应用。
完善知识网络图
1、组内交流
(1)任务引导
师:我们在学习三角形之前,已经学习过了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前面同学们都是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公式的,那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来推导呢?
(2)组内讨论交流
(3)组间交流,生操作分享
2、小结:随着我们知识积累的越多,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多。
面对面进行组内和组间交流。通过数字教材向学生发送白板文件,学生可以借助文件进行辅助操作。通过传屏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交流。合理的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课堂上师生与生生间的互动。
借助微动画和几何画板,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
应用水平:深层次应用、联系性应用。
梯形面积公式大变身
1、小结过渡:
其实,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之间还有很多秘密。以梯形为例,大家注意看,老师要来变魔术了。
2、生操作、交流
通过云笔记发送几何画板附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和其他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拓宽思维。
应用水平:深层次应用。
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布置
简单解读课后自主学习任务单
1、探究梯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
2、剪一剪,将一个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
3、整理笔记,上传云笔记。
利用云笔记功能,发送课后自主学习任务书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
应用水平:中层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