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六年级下册1.1放大的世界(课件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01)六年级下册1.1放大的世界(课件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0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6-30 05:4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创建你自己的动画
视觉动态极限
——视觉暂留
视觉暂留的应用
走马灯
电影的拍摄与放映
微小的世界
汇报人:
肉眼极限
静态极限
面粉
食盐
头发
静态极限
当视距 = 25 厘米时,极限尺寸0.1毫米。
非洲马赛人部落,视力6.0,
裸眼能看清楚10公里外的事物,
他们的肉眼可见尺寸能达到0.05毫米甚至更小!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近视度数最高的人为4800度
镜片
镜框
镜柄
(凸透镜)
如何可以跨越极限观察到微小的物品呢?
放大镜是一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的装置。
如何使用放大镜?
镜动
目不动
物不动
方法一
观察对象不动,
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
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方法二
把放大镜移至眼前不动,
观察对象动,
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目不动
镜不动
物动
结论: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能看到更多细节。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结构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怎样的水滴可以看到
更大更清晰的图像?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因素?
放大镜镜片凸度是否影响其放大倍数
当放大镜大小一样时,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的倍数与放大镜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镜片的凸度越大,其放大物体图像的倍数就越大。
放大镜放大倍数的影响因素?
放大镜镜片大小是否影响其放大倍数
当镜片中央突起的程度一样时,放大镜放大物体的图像的倍数与放大镜镜片的大小无关。
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拆除
危险物品
光学仪器的镜头
汇聚光线取火
查看比例尺较大的地图
考古
研究文物
观察
病虫害
显微镜的问世
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 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 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弗兰西斯·培根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
显微镜的问世
1950年前后,世界上第一台水平很低的复合式显微镜(含有两个及以上透镜),
原理:使用两个凸透镜,一个把另一个成的像放大。
只有10~30倍,可以观察一些小昆虫,如跳蚤等,因而有人称它为“跳蚤镜”。
亚斯·詹森(Z.Janssen)“跳蚤镜”
显微镜的问世
1665年,第一台显微镜。
由一个直径只有1cm的镶在铜板上的小圆珠形凸透镜和放置样品的夹板组成。
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列文虎克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超过了当时世界上已有的所有显微镜。
最后他制成了可以把物体放大300倍的显微镜。
列文虎克显微镜
显微镜的问世
17世纪英国杰出的科学家和显微镜专家
《显微制图》开创了科学界借用图画阐述和交流的先河,为日后的科学家们所效仿。
“细胞”一词是胡克最早用来描述生物微观结构的,他用这个词描述利用复合式显微镜观察到的软木的木栓组织上的微小气孔。
罗伯特·胡克显微镜
由两个透镜组合制成的一台复合显微镜
人类观察工具发展的历程
肉 眼
扫描隧道
显微镜
放大镜
光学
显微镜
电子
显微镜
结构和形状(小昆虫等)
放大几倍、几十倍,观察到物质的晶体,生物的小器官和组织
放大几百倍,观察到生物的细胞、微生物、极少数细菌
放大1000多万倍,观察到细菌、病毒、物质的极小微粒—原子
放大3亿倍,分辨本领为百分之一纳米。直接操纵原子和分子
(纳米是长度单位,1纳米为十亿分之一米。20纳米相当于1根头发丝的三千分之一)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医学方面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1-1895.9.25)
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
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传染病是因微生物造成和传播的。
这种传染致病的微生物被称为病原菌。
病原菌的发现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伟大的转折点。
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于奶制品和酿酒业。
人的平均寿命最多只有40岁。
巴氏消毒法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医学方面
亚历山大·弗莱明
Alexander Fleming
1881.8.6—1955.3.11
英国细菌学家,生物化学家,微生物学家
发现溶菌酶、青霉素;
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三人共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青霉素的发现,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结束了传染病几乎无法治疗的时代;从此出现了寻找抗菌素新药的高潮,人类进入了合成新药的新时代。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食品方面
酿酒,制作酱油、醋、霉豆腐、泡菜、奶品、面包、馒头、腊肉等都要依靠微生物。
酵母菌发面的原理是:酵母菌分解面粉里的糖类,排除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积聚膨胀,从而是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农业方面
袁隆平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杂交水稻之父
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21世纪全球粮食问题。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农业方面
世界上有不少科学家在对根瘤菌进行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如日本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了一种控制根瘤菌数量的遗传基因密码,这将使在贫瘠的土地上培育出不需施肥的作物成为现实。
根瘤菌侵入寄主根内,刺激根部皮层和中柱鞘的某些细胞,引起这些细胞的强烈生长,使根的局部膨大形成根瘤;根瘤菌在根内定居,植物供给根瘤菌以矿物养料和能源,根瘤菌固定大气中游离氮气,为植物提供氮素养料,两者在拮抗寄生关系中处于均衡状态而表现共生现象。
根瘤菌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土壤改良和净化等方面
污水处理
土壤改良和净化
垃圾处理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生物工程方面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微电子方面
显微技术还促进了微电子仪器的研制。
美国的科学家已研制成功一种微型电动马达。这种微型马达直径仅0.07毫米,厚度是0.25毫米。有了这种微型马达,将来人们大约可以制造大批在人体内运行的装置,担负运输和清除有害物质的工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细菌之路
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到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并从此开始了和它们的斗争。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细菌之路
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到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并从此开始了和它们的斗争。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细菌之路
过去,伤寒、鼠疫、霍乱等传染病到处肆虐,人类对此束手无策。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了许多危害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并从此开始了和它们的斗争。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细菌之路
谢谢!
人眼球基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