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世说新语[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12-21 19:50:00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刘义庆《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关于作者《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赞誉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自古英雄出少年三国时巧妙称出大象重量的曹冲。三国时七岁就能做诗的曹植。南北时代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北宋时砸破水缸救出伙伴的司马光。咏雪下列字词你能读准吗?
谢太傅 骤
似 差可拟
奕 谢道韫
尊君在不
zhòuchà nǐyìfǒuyùnfùsì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
讲论文义。 译:一个寒冷的冬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咏雪寒冷的,下雪的寒雪:
儿女:子侄辈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
纷纷何所似?” 译:忽然间,雪下得紧了,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
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俄而:
骤:
欣然:一会儿高兴地紧、急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
差可拟。”译: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
“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
多可以相比,。”差:
拟:差不多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
风起。”公大笑乐。译: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
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
起来。未若:
因:比不上、不如因为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
王凝之妻也。译: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
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
妻子。是即:《世说新语》两则1.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你认为作者比较赞同哪一种比喻?从何看出?
4.你又认为哪个比喻较好,为什么?
小组探究一:1.文章哪句话交代了咏雪的背景?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3.“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世说新语》两则小组探究二:1.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2.你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柳絮因风起形神文化内蕴飞扬之态轻盈之雅韵1.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2.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鹅毛、梨花、棉花、木棉絮、蒲公英、芦花、飞花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cén)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衿(jīn)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一年,海盗起家的匪首孙恩率众攻打会稽,书呆子气十足而又相信道教的王凝之居然不加设防,相信道祖必能庇佑一郡生灵,每天闭门默祷,第二天对诸将佐说:“我已请得道祖允诺,派遣天兵天将相助,城池可保无虞,贼兵一定会自取灭亡。”这样,由于毫无防备,贼兵长驱直入,王凝之及诸子都被贼兵杀害,谢道韫举措镇定,命令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小小的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她横刀在手,乘肩舆而出,来到大街,贼兵如潮 水般涌来,终于成为贼兵的俘虏,谢道 韫抱着小外孙被送到孙恩的面前,孙恩看到这个刚刚三岁的小孩儿,以为是王氏子孙,即命令左右将他杀死。谢道韫厉声说:“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孙恩早听说谢道韫的才名,及见她义正辞严,毫不为眼前的态势而有畏惧之意,不免大为心折,于是改容相待,不但不杀她的小外孙,而且命属下为善加保护,送她安返故居。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世说新语》两则小结一让我们感受到两代人在富有
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
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难兄难弟 东汉陈寔(shí)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chén)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 正午时分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舍弃,放弃离开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嬉戏,玩耍 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 当时,那时“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彼此尊称,相当于“您”译:“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您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等待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
相委而去。”译文: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就语气词,表感叹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不讲信用就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愧
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表示友好),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去后(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小练习友友友陈太丘元方家君质疑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从这件事上,你认为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3.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4.元方“入门不顾 ”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尊君
家君古代用于第二人称的一种尊称。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1.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练习: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
谦词有不守信用,缺乏时间观念;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聪敏,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2.“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词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从这件事上,你认为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3.有人认为,陈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处,你同意这个看法吗? 同意。面对元方的反驳,友人很惭愧,想与元方握手道歉,这说明他有知错能改的精神。[第一种意见]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第二种意见]同意。父亲的友人已经表示了歉意,应该给人改正过错的机会。人没有一生都不犯错误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总是抓住人的“小辫子”不放。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想一想
说一说请讲一些关于礼貌、诚信的故事或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礼貌、诚信方面做得怎么样?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 ? ——莎士比亚 言不信者,行不果。   ?????????????????????????? ——墨子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 ——高尔基  中外名人讲“诚信” 本文记叙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是写他 。从而说明 与 的重要性。 懂得为人的道理“信”“礼”练习《世说新语》两则小结二感受元方的聪颖
机智,父子亲情。同:都与小孩子有关异:《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描写元
方侧重表现了元方的懂礼识
仪,聪明刚正。
比较阅读:比较两篇课文的异同你能读懂吗?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
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
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信然。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曾经)与诸(众)小儿游(游玩),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争)走(跑)取之,唯(只有)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样)。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