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33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33张PPT)+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8-10 14:09:4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
(训练时间:40分钟)
基础训练
1.读“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A.水圈是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10日16时33分在斐济群岛西南海域(南纬20.26度,西经174.30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回答2-3题。
2.此次斐济群岛地震的震源位于(

A.地幔
B.内核
C.地壳
D.外核
3.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厚,大洋部分薄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4-5题。
4.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5.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海洋部分的厚度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较低,压力和密度较小
吉林雾凇是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因冬季雾凇厚重持久、树形奇美而享誉海内外。下图为吉林省雾凇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树木的生长涉及的地球外部圈层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图中景观不能直观体现的地球圈层是(

A.大气圈
B.水圈
C.岩石圈
D.生物圈
8.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_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D为划分地球内部构造的不连续面,C表示________界面,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该面以上为________(圈层),以下为________(圈层)。
(3)在图中D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D面以上的H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以下的E物质状态为________态,D面是________界面。
(4)C面附近主要由________组成,E层叫________,G层叫________。地球的岩石圈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9-10题。
9.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0.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
C.①圈层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
“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回答11-13题。
11.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________的变化(  )
A.大气圈
B.水圈
C.圈岩石
D.生物圈
12.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  )
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1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4.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
2.C
3.B
4.B
5.C
6.C
7.C
8.(1)横

A波波速慢,B波波速快

(2)莫霍
横波和纵波在此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地壳
地幔
(3)消失
突然变小


古登堡
(4)岩石
外核
内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
9.A 
10.B
11.B
12.A
13.B
14.[解析] 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 (1)39~41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目标:
1.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区域认知)
2.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
3.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
4.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想一想:
同学们,地震的时候,人会有怎样的感觉?
先感到上下的颠簸,
后感到左右的摇晃!
地震能量以
地震波
向四周传播
横波(S)
纵波(P)






上下颠簸
左右摇晃
地震的启示
地震波传播示意图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概念: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波动。
(2)分类:纵波(P)和横波(S)。
新课讲解
(3)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分类


能够通过的物质状态
传播速度
共同特点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较快
可以随着通过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横波
固体
较慢
新课讲解
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可以通过液态水。
探究活动1:地震波
请结合地震波特点进行解释: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镇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感觉是否一样?
探究活动
第1次变化
第2次变化
2.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新课讲解
变化次数
深度
变化趋势
圈层
状态
名称
第1次变化
平均33千米
速度突然增快
进入
固态
莫霍面
第2次变化
平均2
900千米
速度明显减慢,
横波消失。
进入
液态
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
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地震波在地球不同圈层中的变化比较。
(2)界面
新课讲解
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变化图
小贴士:
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发现。
小贴士:
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
新课讲解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3)圈层划分及特点
新课讲解
地核
地幔
洋壳(7千米)
2
900千米
33千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
①地壳
陆壳(35千米)
新课讲解
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
新课讲解
地核
地幔
1
000千米
上地幔
下地幔
33千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为2
8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厚2
800千米
②地幔
2
900千米
新课讲解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厚3
400千米
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
400千米。分为内核和外核。
③地核:
地核
地幔
2
900千米
软流层
地幔
5
100千米
新课讲解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千米)
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上地幔
下地幔
33
2
900
①上地幔固态,下地幔可能为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知识小结:地球内部圈层概况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大洋地壳
大陆地壳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新课讲解
岩石圈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4).岩石圈
新课讲解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新课讲解
生鸡蛋?
半熟的鸡蛋?
熟鸡蛋?
探究活动2:地球是一个?
探究活动
煮的半熟的鸡蛋由外向内的结构为蛋壳、蛋白和蛋黄,鸡蛋的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圈层结构。
这几层结构的状态分别为:蛋壳——固态;蛋白——固态;蛋黄——液态。
探究活动
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2)火山喷发的物质
(3)温泉、热泉
(4)遥感技术
(5)其他
(1)改进钻探技术
探究活动3: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
探究活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新课讲解
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在赤道上方高42000千米和两极上方高28000千米的高空仍有大气存在的痕迹。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
1.大气圈
新课讲解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它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
2.水圈
地球上淡水的构成
新课讲解
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质量的1/300、水圈质量的1/7000,但是它非常活跃,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球圈层。
???????????????????????????
3.生物圈
新课讲解
人类圈由于人类具有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影响和改造自然,因此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之一。有学者提出一个与岩石图、大气圆、水圈和生物图并列的地球圈层——“人类圈”。人类圈具有以下特征:以人类为自然实体,具有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地球圈层;是以其他圈层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圈层;是依赖非可再生资源,由单一物种构成的高度脆弱的圈层;是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推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圈层。
4.人类圈
新课讲解
同心圈层在分布上的显著特点:
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
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5.地球圈层间的关系
新课讲解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各圈层的温度不同
B.各圈层的压力不同
C.各圈层的活跃程度
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横波、纵波都变快
B.横波、纵波都变慢
C.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D
A
课堂练习
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3、4题。
3.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
(  )
A.软流层
B.地核
C.岩石圈
D.地幔
4.关于图中地球各内部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  )
A.岩石圈由厚度相同的岩石组成
B.地壳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
C.地幔是体积最大的内部圈层
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
C
C
课堂练习
3.连一连 将地球圈层与对应特征连线
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
同步练习1.1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元
第一单元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一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核心素养目标:1.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区域认知)2.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地理实践力)3.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综合思维)4.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重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难点
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地震图想一想:
同学们,地震的时候,人会有怎样的感觉?先感到上下的颠簸,后感到左右的摇晃!
思考地震波得出人类对地球内部探索的依据
引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讲授新课
(承接)同学们,通过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地理事项少之又少,那么地球内部结构如何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波动。(2)分类:纵波(P)和横波(S)。(图片导入)地震波传播示意图及相关演示图(3)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探究活动1:地震波(图片导入)地震相关图请结合地震波特点进行解释: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镇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感觉是否一样?
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可以通过液态水。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图片导入)地震波变化如(2)界面
地震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地震波在地球不同圈层中的变化比较。(图片导入)界面图莫霍界面:1909年,克罗地亚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契奇发现古登堡界面:1914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古登堡发现。(3)圈层划分及特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①地壳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图片导入)地壳结构示意图(图片导入)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对比图②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为2
8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图片导入)地幔结构示意图③地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
400千米。分为内核和外核。(图片导入)地核结构示意图知识小结:地球内部(4).岩石圈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图片导入)岩石圈结构示意图探究活动2:地球是一个什么样的鸡蛋(生的、熟的、半生的)?(图片导入)地球圈层相关图煮的半熟的鸡蛋由外向内的结构为蛋壳、蛋白和蛋黄,鸡蛋的结构呈现的是一种圈层结构。
这几层结构的状态分别为:蛋壳——固态;蛋白——固态;蛋黄——液态。探究活动3: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除了可以依靠地震波,想一想还能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1)改进钻探技术(2)火山喷发的物质(3)温泉、热泉(4)遥感技术(5)其他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图片导入)地球圈层图1.大气圈(图片导入)大气圈图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气体层,其下部的边界为地球海陆表面。大气的密度随着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地球大气的密度已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非常相近,这个高度可大致看作大气的上界。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在赤道上方高42000千米和两极上方高28000千米的高空仍有大气存在的痕迹。2.水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的不规则圈层。它包括地表水(海洋、河流、湖泊等)、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地球上的水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图片导入)地球上淡水的构成图3.生物圈(图片导入)生物圈图生物圈是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构成的圈层。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大气圈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上层。生物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至水面以下200米之间,这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质量的1/300、水圈质量的1/7000,但是它非常活跃,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球圈层。4.人类圈(图片导入)地球系统图
人类圈由于人类具有智慧和主观能动性,能够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影响和改造自然,因此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系统变化的驱动力之一。有学者提出一个与岩石图、大气圆、水圈和生物图并列的地球圈层——“人类圈”。人类圈具有以下特征:以人类为自然实体,具有全球规模和影响力的地球圈层;是以其他圈层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谋求自身的生存发展的圈层;是依赖非可再生资源,由单一物种构成的高度脆弱的圈层;是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着人类自身,推动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圈层。5.地球圈层间的关系(图片导入)地球圈层图同心圈层在分布上的显著特点:在高空和地球内部各圈层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在地球表面附近,各个圈层却是相互渗透相互重叠。
思考问题分析圈层的划分依据分析岩石圈思考探究
让学生学会根据理论分析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课堂小结
1.2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概念:地震发生时所产生的波动。(2)分类:纵波(P)和横波(S)。(3)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2)界面(3)圈层划分及特点①地壳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②地幔地幔: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为2
800千米;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③地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
400千米。分为内核和外核。(4).岩石圈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4.人类圈5.地球圈层间的关系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