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测试卷
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每题1.5,共60分)
2010年3月1日晚,一阵狂风暴雨夹杂着冰雹突然袭击了广西龙胜部分乡镇,短短几十分钟几千户村民的房子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粮食作物和其他一些农作物也受到不同程度损坏。据此完成1-3题。
1.材料中的灾害 ( )
A.属人为灾害 B. 是人类活动所诱发的灾害 C. 属自然灾害 D.是战争造成的
2.材料中的灾害主要造成的影响是 ( )
A. 环境受到污染 B.人员伤亡 C.自然资源毁灭 D. 财产损失
3.下列不属于造成自然灾害的原因的是 ( )
A.人类和人类社会 B.自然作用 C.人类活动 D.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叠加
2011年2-5月份,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旱。3月11日日本发生了9.0级大地震。进入6月连续三轮的强降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洪涝灾害。据此回答4-6题。
4.2011年上半年发生的几次大的自然灾害,说明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 )
①不重复性 ②频繁性 ③可减轻性 ④广泛性
A. ②③ B. ①② C. ②④ D.③④
5.关于日本大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震影响到的地区烈度一样
B.测量日本地震的震级为9.0级,上海距日本较远为6.0级
C.地震是由工程建设不当引起的
D. 地震引发了海啸
6.对洪水经常用“十年一遇”“百年一遇”来描述,关于“百年一遇”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上一次洪水与下一次洪水间隔100年
B. “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每百年内定会发生一次
C. “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一年内发生洪水的概率是1%
D. “百年一遇”的洪水是指洪水造成的死亡人数一定是百年来最多的
读某地地质灾害成灾频次示意图,回答7-8题。
7.关于该地地理特征的叙述,可能的是( )
①全年降水丰富,年际变化大 ②地形崎岖 ③地表基岩广布 ④地表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多
A.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8.该地防御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是 ( )
①提高植被覆盖率 ②修建护坡工程 ③修建水利工程 ④清除河道淤泥
A.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孟加拉国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是一个水旱灾害多发的国家。据此完成9-10题。
9.孟加拉国发生水灾的一段时间内,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
A.北京日出晚,日落早 B.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华北平原正在种植小麦 D.地中海沿岸地区正值多雨
10.孟加拉国水灾造成的后果主要是 ( )
A.形成滑坡、地震和泥石流 B.洪水过后,形成大片冲积平原
C.淹没良田,农业生产受损 D.河流水量增加,补充灌溉水源
图甲为4种常见的地质灾害景观示意图,图乙为某区域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下列排序与图甲中排序对照一致的是 ( )
A地面塌陷、泥石流、崩塌、滑坡 B泥石流、地面塌陷、崩塌、滑坡
C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滑坡 D.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
12.小敏在图乙中的A地遇上了泥石流,她根据所学知识机智地逃离了危险,她选择的逃生路线最有可能是 ( )
A.④ B. ③ C. ② D. ①
13.下列有关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坡较缓,缺乏植被 B.松散碎屑物少
C.暴雨集中或冰雪融水汇集 D.泥石流可埋没农田、堵塞江河等
14.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西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江淮地区
15.下列不是我国干旱多发原因的是 ( )
A.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强 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C.热带面积广,太阳辐射强 D.土壤保水性能差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16.图中甲、乙、丙气象灾害分别是 ( )
A.春旱、暴雪、沙尘暴 B.春旱、寒潮、沙尘暴
C.洪涝、寒潮、泥石流 D.寒潮、台风、沙尘暴
17.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
A.东南丘陵 B.四川盆地 C.华北平原 D.云贵高原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虽然地质灾害危害很大,但人类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灾害的损失。据此回答18~19题
18.下列与我国地质灾害发生无关的因素是 ( )
A.我国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 B.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且植被覆盖率较低
C.我国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地区,地质作用强烈 D.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抵御地质灾害能力不足
19.泥石流经常发生在下列哪个地区 ( )
A.内蒙古高原 B.天山北麓 C.黄河河口三角洲 D.黄土高原
20.下图表示“寒潮——大风——雪灾”的灾害链。图中①②③④所对应的内容正确的是 ( )
A.①低温 ②大气污染 ③雪灾 ④生物冻害
B.①大气污染 ②雪灾 ③生物冻害④低温
C.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低温 ④生物冻害
D.①雪灾 ②大气污染 ③生物冻害 ④低温
21.下列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主要地质灾害有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台风和洪涝
B.地震、火山喷发和泥石流经常发生在山区
C.人类对植被的破坏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当,是泥石流和滑坡发生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
D.地震是最严重的地质灾害,烈度越高,释放的能量越大
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22~23题。
2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B.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C.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D.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23.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B.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地震的发生
C.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D.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生物灾害不仅种类多,而且危害大,每年给我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此完成24~25题。
24.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空间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 )
①南部重于北部 ②东部重于西部 ③夏季重于秋季 ④冬季重于春季
A. ①③ B. ③④ C.①② D. ②④
25.关于水稻病害的正确叙述是 ( )
A.主要分布在南岭以南的热带地区 B.长江以南双季稻种植区危害最严重
C.北方无水稻病虫害发生 D.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被称为水稻生产的三大虫害
26.关于棉铃虫虫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棉红铃虫虫害是我国棉花的重大致灾害虫
B.棉铃虫对东北棉花的危害很小
C.主要产棉区均有发生,以黄河流域棉区和新疆棉区受害最严重
D.我国棉田的虫害面积小,危害轻
世界地震分布区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规律。据此完成27~28题。
27.从世界范围看,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 ( )
A.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地区 B.大陆边缘地区
C.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D.大陆内部地区
28.我国四大地震区中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是 ( )
A.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B.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C.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D.西南的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
读某种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29~30题。
29.该种气象灾害为 ( )
A.台风 B.寒潮 C.洪涝 D.沙尘暴
30.在我国,该种气象灾害总体空间分布特点是 ( )
A.山区多、平原少 B. 夏秋多、冬春少 C.北方多、南方少 D.东部多、西部少
31.该种气象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A.夏季风的不稳定 B.冷气团南下造成的
C.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D.地势高、气温低
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先后完成多项规模巨大的林业生态工程。据此完成32~33题。
32.建立在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带的林业生态工程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 B.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C.“三北“防护林体系 D.沿海防护林体系
33.“穷了山区,富了平原“,说明森林资源起的主要作用是 ( )
A.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B.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C.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D.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某市泥石流易发生在下列三项条件都同时具备的地方:⑴河道;⑵陡坡;⑶大量松散土石分布。该市的地理信息经数字化后,处理分析得出下表4,如图一。读图一、二,完成34~35题。
34. 图二中,符合该市河流流向的选项是 ( )
A.a B.b C.c D.d
35.该市易发生泥石流的区域是 ( )
A.戊、辛 B.丙、庚 C.乙、丁 D.甲、庚
2008年5月2日至3日强热带风暴“纳尔吉斯”横扫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及其沿海地区,风暴袭击了缅甸的5个省邦,造成10万人死亡、百余万人无家可归。据此完成36~38题。
36.下图中能够反映“纳尔吉斯”气流运动特征的是 ( )
37.在此次风暴袭击中,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区遭受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
A.防灾意识弱,防灾能力低 B.人口密度大,人口城市密集
C.地势低平,泄洪困难,内涝严重 D.风暴强度大,易深入内地
38.减轻强热带风暴影响的主要措施是 ( )
A.及时发布预警或预防信息 B.修筑海防大堤
C.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D.营造防护林带
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据此回答39-40题。
39.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 ( )
A.5、6月份 B. 7、8月份 C.3、4月份 D.9、10月份
40.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 ( )
A全球变暖 B.地形影响 C.副高控制 D.湖泊减少
Ⅱ卷 综合题(40分)
二、综合题(每题10,共40分)
41.下图是某种气象灾害年发生次数及占全球总数百分比区域分布图(虚线为海平面26.5℃等温线,括号内数值表示影响次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湘教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综合测试
答 题 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分数
⑴图中所示的自然灾害是 。A.洪水 B.台风 C.地震 D.病虫害
⑵该气象灾害形成在 或 ,温度在 ℃以上的广阔洋面上,是一种强烈发展的 。
⑶该气象灾害全球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是 ,该海区的热带气旋 最大风力12级或12级以上就称为台风,符合上述特点的热带气旋若发生在印度洋和大西洋,则称之为 。
⑷加强对该灾害的 是减轻灾害的主要措施。
42.2010年2月27日凌晨,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震源位于地下55千米,首都圣地亚哥有震感,造成部分地区停电。地震发生后,有连续多次发生6.0级以上的余震并引发海啸,波及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向智利和秘鲁发布了海啸预警。智利总统巴切莱特已召开紧急会议,宣布国家进入“灾难状态”。
⑴关于地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地震灾害从持续时间上看,属于渐发的自然灾害
地震的烈度与距震中的远近有关,与震源深浅无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和一个烈度
一般来说,地震烈度与震级大小成正比
⑵.通常震源的深度越大,同级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 ;同一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的地区,地震对地面的破坏程度越 。
⑶.地震发生时,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 造成的,破坏程度大小与 、
、 等因素有关。
43.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干旱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判断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写序号)并说明依据。
⑵分析②、③两区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⑶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
44.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结合图示,回答问题。
⑴Ⅰ区域突出的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分别是什么?
⑵Ⅰ~Ⅴ区域共有的气象灾害是什么?原因何在?
⑶Ⅳ和Ⅶ区域地震灾害频发。在地震灾害强度相近的情况下,Ⅳ区域的损失更大,为什么?
⑷Ⅵ区域降水稀少,多为常年干旱区,但旱灾频次较低,为什么?
参考答案
1-5 CDACD 6-10 CBABC 11-15 DDCBC 16-20 BCDDC 21-25 CBCCB 26-30 CCCCB 31-35 ACBAA 36-40 CBABC
41.(1)B
(2)热带 副热带 26.5 热带气旋
(3)西北太平洋海区 中心附近 飓风
(4)监测与预报
42.(1)ABC
(2)小 大 (3)地震波 震级大小 震源深浅 震中距 地质结构
43.(1) ②区 ②区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量的百分比,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百分比均最高。
(2)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③区夏秋季节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3)森林火灾
44.(1)地震 蝗灾 (2)干旱和洪涝 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变率大;平原区尤其是河流中下游平原和河口地带,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
(3)Ⅳ比Ⅶ区人口、城市、更密集。
(4)该区一直降水稀少,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干旱环境景观,使干旱造成的危害较小,因此旱灾频次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