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 同步检测——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 同步检测——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30 17:30:1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201420010375900邓稼先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28分)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8分)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谣言( ) 背诵( )
昼夜( ) 昆仑( ) 挚友( )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至死不懈( ) 鞠躬尽瘁( ) 当之无愧( ) 家喻户晓( )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2.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及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元勋(xūn)殷红(yīn)戈壁滩(gē)燕然勒功(yān)
B.谣言(yáo)摄氏度(shè)开拓(tuò)鲜为人知(xiǎn)
C.昼夜(zhòu)挚友(zhì)选聘(pìn)如儒(rú)皆知
D.奠基(diàn)罗布泊(bó)直肠癌(ái)任人宰割(zǎi)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悲惨 稳健 避免 至死不懈
B.爆炸 拨尖 援助 鞠躬尽瘁
C.暑名 仰慕 焦虑 马革裹尸
D.逝世 难堪 呼啸 锋芒必露
4.在下列各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 的。
②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 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
③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 的人物.
A.当之无愧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B.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可歌可泣
C.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D.家喻户晓 鲜为人知 当之无愧
5、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2分)
A.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科技工作者实实在在地践行了矢志报国的誓言。
B.成功登顶珠峰的那一刻,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位中国登山队员心中油然而生。
C.他想在这美好的季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享天伦之乐。
D.邓稼先当年隐姓埋名研“两弹",今日家喻户晓扬美名。
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只有把防控工作抓紧抓实,就能为经济社会秩序的全面恢复创造条件。( 将“就”改为“才”)
B.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节于2020年10月21日零点正式开启预售,带货主播李佳琦的直播累计观看量高达1.6亿之巨。(将“高达”删去)
C.各地区、各部门应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认真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在逗号前添加“的原则”)
D.2020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定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全力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删去“一定")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
B.见到亲人的那一刻,漂泊多年的他忍俊不禁地流下了心酸的泪水。
C.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
D.在科学家邓稼先的一生中,无时不以务实的作风和非凡的才学震惊于世。
8.下列关于《邓稼先》一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人名为标题,既点明了文章所要记叙和颂扬的对象,又表明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B.本文开头先概述我国一百多年以前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在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的过程中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C.本文采用“横式结构法”,巧立小标题,围绕邓稼先写:了与他有关的六个方面的内容。
D.本文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说明邓稼先工作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部分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首歌",说明了邓稼先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品质。
9.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九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工作到天亮。
②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③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
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
④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
⑤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谜,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
A. ⑤④①③②
B.⑤③①④②
C.②⑤④③①
D.⑤④②①③
现代文阅读。(32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16 分)
两弹元勋邓稼先——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邓稼先是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多年来,他为我国的国防事业默默地工作着,不计名利,堪称典范。
学成归国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邓以蜇从事艺术美学研究,执教于清华大学哲学系。邓稼先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家庭的熏陶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稼先儿童时期由于家与杨振宁家相邻,所以两个年龄相近的孩子经常在一起玩耍,情同手足。杨振宁早两年进入中学,他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个老师和同学都喜欢的“机灵鬼”,邓稼先同样很聪明,但性格较为沉稳,待人忠实厚道,真诚可靠。这两个朋友在一起,互相珍视对方的优点,并看作自己性格的补充。在课余时间,两个人常常形影不离,或是趴在地上玩弹球,或是在墙边以手代拍,模仿壁球游戏,或是在一起谈天说地。两个好朋友当时或许并没有想到,他们一生研究的课题都是探索微观物理世界的奥秘,而且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杨振宁荣获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而邓稼先则成为了中国原子弹、氢弹之父。
1941年,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在这里他步入了神圣的物理世界之门,从此开始了在物理世界的遨游。从西南联大毕业后,邓稼先到北京大学当了助教。194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美研究生,到美国进行深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核物理成为世界性的热门学科。邓稼先意识到,掌握好这个学科是到达科学前沿的必经之道,所以他选择了粒子物理方面的研究作博士论文。
1949年,新中国诞生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之后,邓稼先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决定学成后归国报效祖国。1950年8月20日,邓稼先仅用两年的时间便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9日,他毅然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登上威尔逊总统号轮船,踏上了归国的 路程。
回国后,邓稼先参加了正在进行的创建中国近代物理所工作。他在祖国的怀抱中迅速地成长,被聘为年轻的研究员,并在195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担当重任
1958年的一天,邓稼先意外地得到一张京剧戏票,送票的同志悄声告诉他钱三强所长要和他聊一聊,邓稼先想不到,这一聊竟会决定他三分之二的生命路程,一副历史的重担压在了他还显稚嫩的肩膀上:他被选为研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此后,邓稼先的名字从公开出版物上消失了,群众性的场合再也见不到他的身影,许多亲朋好友都无法寻觅他的踪迹,甚至连他的妻子也不清楚他的具体去向,只知道他在执行一项异常重要的任务。
除邓稼先外,上级还从几所名牌大学里调来20多个应届毕业生,共同组织研究队伍,他们在邓稼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难的工作。当时正值全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饥荒遍及全国,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夜晚还得加班加点工作,肚子饿了,他们就用酱油充饥。生活上的苦还好克服,苦在科技攻关上。因为没有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直接参加,也没有国际专家指点,有的只是青年人的朝气蓬勃、执著追求。没有充足的资料,邓稼先就费尽心机地搞到了三本俄文原版书,柯朗特的《超音速与冲击波》,泽尔多维奇的《爆震物理》和戴维森的《中子输出原理》,然而这支队伍中除了邓稼先之外都没有学过核物理,幸好都有俄文基础,因此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大家围着长桌,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邓稼先除了带领大家读书译书外,还要讲课、备课,为同事们指出正确的研究途径。他睡觉睡得很少,常常是讲完课,站在黑板前就打起瞌睡来。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在他们的心里,也多出了几双慧眼,隐约辨识出了通往核武器库秘宫的通道。
接下来的却是最为困难的数据计算,当时的计算机是每秒仅百次的乌拉尔,还得用手摇,算个除法,得分几步走,要是算个开方,还要查巴罗表。八个小时算,八个小时捉摸方案,一个月才能算出一个结果。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肚子饿了,难转摇把,不得不趁做工间操时,跑到附近的邮电所里抱煤炉取暖。由于只有一台手摇式计算机和一台电动计算机,不得不三班倒,上机轮空的,邓稼先就让他们用计算尺和算盘辅助计算。可是,忙了大半年,九次运算得到的结果与顾问给出的数据却大相径庭。邓稼先纳闷了,究竟是计算方法失误,还是运算不到家?他苦苦地思索着,食不甘味,夜难成眠,像个疲惫至极的向导,明明把队伍带到了目的地,却又怀疑是不是找错了地方。后来,他们找到了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周光召教授,请他帮忙。周光召教授历经数日,潜心验证,最后对他们九次计算的结果做出了肯定的论证。邓稼先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翌日,他郑重地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设计方案。
1964年10月16日15时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在场的科学家们都听到了那天崩地裂般威猛的轰鸣,只望见那无坚不摧的冲击波奔雷似的卷动沙浪,掀起了漫天尘雾。作为效应物的坚固建筑着火了,坍塌了,炮艇被冲走,列车被推翻,斗石遍地,蘑菇红云不断爆裂,隆隆升腾,如同怒耸而起的巨人,投影30公里。百米高的铁塔早气化了,蜷缩了,只剩下变细了的几条钢轨,弯曲在化为玻璃体的砾石滩上,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
作为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主攻手,邓稼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将记载史册。
10.依据选文内容填空。(3分)
作者通过叙述研究人员 (概括事件内容)写出了他们生活上的毫无保障;通过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写出了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 。邓稼先等研究人员的 (做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具有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11.结合上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如此这般,像吃烤苞米,一粒一粒地嚼,吃过寒冬,到了春节,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
(1)写出上面句中画横线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内容。(1分)


(2)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


12.“这是毁灭,也是新生;是战争的演示,也是最有音响效果的和平宣言。”是从文章中摘录的一句话。请结合文中语境,从情感或主题方面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6题。(16 分)
杨振宁的放弃
陈亦权
①1938年,杨振宁考入了西南联大,就读物理系。西南联大是当时国内的一流大学,汇集了许多优秀的学者,杨振宁的物理知识也在那里得到了很大的完善。
②在西南联大度过了六年后,杨振宁发现自己对国外很多的先进理论缺少了解。比如他曾花大力气对变形物体热力学做了很多研究,等他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却发现外国科学家在十年前就找到解决方法了。杨振宁决定去国外留学。1945年,他来到芝加哥大学就读物理系。杨振宁一直认为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就将实验物理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
③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杨振宁虽然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学到了很多知识,但因为天生动手能力差,所以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他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错,不仅东磕西碰,还经常会摔破东西,甚至引发爆炸,美国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开玩笑说:“实验室里凡是有爆炸的地方,就一定有杨振宁。”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
④杨振宁也开始留意到这个事实,自己的动手能力差,而物理实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动手能力,他觉得自己如果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大成就。(A)思前想后,他决定放弃实验物理学而改读理论物理学,相对来说,这或许更加适合他。
对于这个选择,无论是他国内的导师,还是他美国的导师,都非常反对,他们都劝杨振宁,说既然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好多年,就不要轻易放弃,因为这样实在太可惜了。每一次,杨振宁都这样回答他们:“放弃不是停止追求,而是换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继续前进。”
⑤就这样,杨振宁在1949年进入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理论物理学。(B)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快速发展的物理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量子物理学。
⑥杨振宁开始在这个领域做大量研究。后来,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这一理论在全球科学家的实践中得到证实,杨振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闻名全球的科学家。
⑦确实,杨振宁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者,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最初选择学习实验物理学而获得的。如果他不顾自己的能力,固执地坚持在老路上寻求突破,或许永远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杨振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能根据自己的能力适时调整方向并量力而行,而不是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做无用功。都说成功来自于坚持,其实有很多时候,勇于改变也是成功的一种基础,就像杨振宁当初的放弃。
(有删改)
13、文章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14、请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4分)


15、文章第④段(A)画线句、第⑤段(B)画线句中的加粗的字词具体指什么?(4分)


16、说一说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一、
xūn diàn pìn yáo sònɡ
zhòu kūn zhì qì xiǎn
xiè cuì kuì yù
lù rú
2-6 BAACB
7-9 ADB
4.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当之无愧指承受得起某种评价、称号或荣誉,毫无愧色。“可歌可泣”的意思是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家喻户晓”指每家每户都知道。
6.A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B项,前后矛盾,“忍俊不禁”的意思是忍不住笑,与“流下了心酸的泪水”这一语境不符。C项,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应去掉“有没有"。D项,成分残缺,应删去“在”中"。
二、(一)
10. 【示例】忍饥挨冻 举步维艰(或:寸步难行) 克服困难执着科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第一空,找出文中描写他们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语句。“邓稼先他们也不例外,有时连饭也不能保证",指他们遇到无法吃饱的困难。“大冷天里,手冻肿了,击键不便",指他们遇到无法取暖的困难。第二空,无专家指点、无充足资料和反复计算等内容实际上写研究人员在科技攻关方面的苦难,用一个词语形容或概括科学家们多次遇到困境的状况即可。第三空,从文中内容看,生活上他们采取的措施是克服,科研上的办法是秉着执着追求的精神。据此概括即可。
11.(1)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面对三本俄文原版书,边读边译边讨论;逐章逐节逐句地阅读、翻译和理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代词指代内容的能力。指代内容应从这句话的前文筛选概括。前文主要叙述了科学家们面对三本外国书籍的认真专研情景。从“不得不采取边读边译边讨论的方式"“逐章逐节地读,读一句,译一句"“为译得准确,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译文的句式,直到弄清楚原文的意思为止"等语句概括即可。
(2)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邓稼先等研究人员,阅读俄文原版书籍认真、细致的做法和由难读难懂到完全明白掌握的艰难过程及喜悦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的能力。根据“像"字可知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科学家们学习外国原版书籍时的情景。“一粒一粒地嚼”形象说明了他们学习认真、细致,"吃过寒冬,到了春节"说明他们学习时间长,“他们终于消化了这些书"表现了科学家们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之情。
【鉴赏文章语言的五个角度及答题模式】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如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用词(动词、形容词、叠词等)的角度:如 ……”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调用多种感官描写等)的角度:如从…的角度,写出了……的特点,抒发了……的感情。
(4)从表现手法(象征、衬托、烘托、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的角度:表现手法十作用。
(5)从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的角度:表达方式+作用。
12、 【示例】“毁灭”和“战争的演示”,突出了原子弹所具有的巨大的杀伤力和破坏力;“新生”和“和平宣言”,写出了中国的第一枚原子弹的成功发射,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是保卫和平的中国人发出的宣言。写出了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也体现了中国人的自豪与振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根据句中“毁灭"和"战争的演示",可以看出原子弹的威力,从“新生”“和平宣言”,可以看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发射对于中国的巨大意义,是所有中国人的新生,但中国人民一贯主张和平,这一主张是中国人向全世界发出的宣言。另外,主题上也表现出作者对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功绩的赞美以及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之情。
(二)13、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学了六年物理学之后发现不足,决定到芝加哥大学留学,主攻实验物理学,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没有很大的突破,他决定放弃实验物理学而改读理论物理学,后来他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者运用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杨振宁因动手能力差而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经常引发爆炸。(或:作者运用侧面描写,突出表现了杨振宁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他动手能力差,经常引发爆炸。
(A)理论物理学。(B)杨振宁在1949年进入著名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揭示了杨振宁成功的原因,并点明主旨,即适时改变(放弃)也是成功的一种基础。同时照应文章标题。此外,也起总结全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