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下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
A.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刑罚残酷的表现
A【解析】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
《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
A.
《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
出土文献更可信
C.
《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
秦始皇刚愎自用
C【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像仍需考古验证,故C项符合题意;《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因此,A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B项;题干材料无法说明秦始皇刚愎自用,排除D项。故选C项。
3.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贵族主要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初年,南迁的北方士族社会基础有限,南方土地资源被当地士族所占据,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所以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C;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故排除A;大量南迁的北方人口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排除B;材料说明的是南方本地贵族排除北方贵族,故排除D。
4.
隋初有官员进表,称:“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这说明当时(
)
A.
分封制度盛行
B.
全国户口众多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郡县数量过多
D【解析】据“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可知,隋朝郡县数量过多,故选D;隋朝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A;材料反咉郡县数量多,无法体现全国户口众多,排除B;材料信息与土地兼并无关,排除C。
5.
高士廉等奉命编写《氏族志》时,以山东崔氏为第一等。唐太宗看后极为不满,要求按当朝官爵重新编定,遂以皇族为第一等,将山东崔氏降为第三等。这反映唐初(
)
A.
贵族等第观念犹存
B.
君主权威面临挑战
C.
区域经济发展不均
D.
科举制度初见成效
A【解析】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所谓氏族,就是士族。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看后不满意,指示按照当朝官爵重新编定,“皇族”为一等,山东“士族”为三等。唐太宗此举明显是在降低、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借以打击门阀士族的势力。由此可见,材料反映了唐初贵族等第观念犹存,故A项正确;唐太宗利用编写《氏族志》,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唐朝初年抑制门阀士族以加强皇权,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6.
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经运河运至京师每年达四五百万至一千余万石匹贯,构成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反映出(
)
A.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南北方耕作技术差距很大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B【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政府在南方征收的米谷布帛和专卖收入构成了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这表明南方经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材料反映了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没有涉及人口南迁与耕作技术的内容,排除A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与题干“北宋”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下图是汉、元两代汉中地区的行政区域图。汉代主要依据“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划;元代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元代此举目的在于(
)
A.
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
B.
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
C.
配合郡国制度设计的需要
D.
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
A【解析】为了防止地方出现割据现象,加强对地方政治军事控制,元朝主要以“犬牙相入”的原则来划分行省,故选A;材料信息与“减轻地方财政经济的负担”无关,排除B;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元朝没有实行郡国制度,排除C;元代以“犬牙相入”的原则划分行省,与“保护汉中地区的风俗习惯”无关,排除D。
8.
徐光启突破了狭隘的文化优越感,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在此基础上会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据此可知,徐光启(
)
A.
全盘接受西方文化
B.
反对“以夷制夷”策略
C.
固守中国传统文化
D.
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
D【解析】徐光启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并融会贯通中西文化,最终超胜西方,体现了在洞察反省中追求超越,故选D;A项不符合“会通中西文化”,排除;材料体现徐光启主张学习西方而后超越西方,体现了“以夷制夷”策略,排除B;C项不符合“主张虚心接受西方科学”,排除。
9.
据统计,明代平民出身的进士约占总数50%,清代则减至37.2%;而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则由明代的50%,升至清代的62.8%。由此可见,自明至清(
)
A.
科举取士难度降低
B.
平民向上流动变难
C.
父祖身份无关紧要
D.
社会等级差别缩小
B【解析】据题干材料,清代与明代相比,平民出身的进士占比下降,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占比上升,说明清朝时期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向上层流动的难度加大,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科举考试内容的难度降低,排除A;清朝父祖三代有秀才以上功名者比例上升,说明父祖身份很重要,排除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等级差别缩小,排除D。
10.
18世纪20年代,法国人皮埃尔对中国靠什么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感到好奇,结果发现诀窍在于给耕地合理施肥,翻耕土地到一定深度,在适当季节播种,将谷物与其他作物间作。在他看来,“诀窍”是(
)
A.
政治开明社会安定
B.
中国农业精耕细作
C.
政府大力扶持农业
D.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
B【解析】“合理施肥”“翻耕土地”“适当季节播种”“间作”体现了精耕细作,皮埃尔认为中国能够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得“诀窍”是农业的精耕细作,故选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开明,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政府扶持农业,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并未体现中国人民勇敢,排除D。
11.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
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
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
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
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A【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政策的一个特点就是排斥汉人,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满洲贵族及其军队不堪一击。为了维护自己统治,清政府被迫重用汉族地主。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故A项符合题意;地主武装没有取代八旗军队,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改变原有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因此,BCD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12.
1894年外国在华产业资本约为0.54亿元,为中国产业资本的1.5倍;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约为20亿元,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由此可见(
)
A.
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
B.
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
C.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清朝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B【解析】据题干“到1911年外国在华企业……,以高出数倍的绝对优势对中国资本形成巨大的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给予了外国人在中国投资设厂的权力。列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使中国民族工业难以独立发展、举步维艰,故B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使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无法说明中国经济命脉被列强控制和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AC项;从“外国在华企业”可知,材料无法说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如下表可见(
)
人物
籍贯
活动
康有为
南海
1891年,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孙中山
香山
1894年,建立兴中会,传播革命思想
杨匏安
香山
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发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A.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
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
C.
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
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
D【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领导了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启了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领导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随后,杨匏安在广东宣传马克思主义。据此可知,题干表格说明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只符合表格中的“孙中山”,不能全面体现表格内容,排除A项;杨匏安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无法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是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建的,而非广东,排除C项。故选D项。
14.
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
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
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
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D【解析】据所学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主力走向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故选D;1929
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排除A;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排除B;1927年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革命失败,C项错误。
15.
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
A.
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B.
体现了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C.
借鉴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A【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了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形式不仅多样并且重视实效,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建设,不能体现国共合作抗日,排除B项;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等,材料不能体现相关内容,排除C项;从题干“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可知,题干材料所处的时间为抗战时期,不可能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6.
如下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过程中,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参考以下文献。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
国家或地区
主要文献
苏联
1918年苏俄宪法、1936年苏联宪法
欧洲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法国等国宪法
中国
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A.
沿袭了中国近代宪法的精神
B.
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
C.
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法制思想
D.
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
D【解析】据表格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参考了苏联、德国、法国等国外宪法,还参考了近代中国宪法,体现了开放的国际视野,故选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不仅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还参考了苏联、德国、法国等国外宪法,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东欧宪法为主要依据,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还参考了中国近代宪法,排除C。
17.
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和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作为党在少数民族中进行的两项中心工作,随即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这一举措体现了中央(
)
A.
确保“一五”计划实施
B.
工作重心从经济转向教育
C.
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
D.
推动边疆的兴边富民行动
C【解析】中共中央重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体现了中央非常重视少数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团结,故选C;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材料与一五计划无关,排除A;材料反映中共中央对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视,无法体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兴边富民行动,排除D。
18.
如下图,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趋势是
1950~1978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A.
快速上升
B.
曲折发展
C.
缓降缓起
D.
持续下滑
B【解析】从图示看出,1950-1978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曲折发展的趋势,故选B;AD两项明显不符合图片中的经济曲线走势,排除;C项不符合1958一1964年间的经济走势,排除。
19.
在《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这表明(
)
A.
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
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实现
A【解析】据题干“1990年中国只有1家国有企业上榜;到2018年达120家,其中国有企业有83家,约占70%。”可知,我国国有资本从1990年的1家增加到2018年的83家,因此,材料表明中国国有资本的迅速壮大,故A项正确;从题干“国有企业”可知,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排除BC项;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20.
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2012年增长90.9%,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2012年提高0.2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
)
A.
建成独立自主工业体系
B.
脱贫攻坚战略取得突破
C.
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创新
D.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C【解析】据题干材料,2018年,我国研究与实践发展经费支出比2012年较大增长,说明我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故选C;A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信息与脱贫攻坚战略无关,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信息,排除D。
21.
亚历山大攻下埃及后,接受“埃及的法老”“阿蒙神之子”等称号;征服波斯后,他则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亚历山大旨在(
)
A.
推行神人同形同性的理念
B.
获得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
C.
提升马其顿军队的战斗力
D.
挑起被征服地区内部矛盾
B【解析】亚历山大接受“埃及法老”称号,以波斯帝国的继承者自居,体现了亚历山大适应新征服地区的文化,目的是获得当地人民更广泛的支持,扩大统治基础,故选B;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亚历山大的措施与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无关,排除C;亚历山大的目的是巩固统治,并非为了挑起被征服地区的内部矛盾,排除D。
22.
下图是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画家不再呈现圣母头上的光环,却赋予她纯朴善良、和蔼可亲的形象,充满了人间的爱。该作品表现了(
)
A.
圣母的神圣威严
B.
中世纪艺术风格
C.
人们的物质追求
D.
世俗的人性光辉
D【解析】拉斐尔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其创作的圣母像,纯朴善良、和蔼可亲,充满了人间的爱,体现了世俗的人性光辉的人文主义精神,故选D;“纯朴善良、和蔼可亲”体现的是世俗母亲的慈爱人性,无法体现神圣威严,排除A;拉斐尔创作的圣母像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排除B;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23.
有学者认为,美洲人的生活原本以人与自然的互动为特点,而欧洲人的到来却生硬地切断了这种互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变化始于(
)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列强殖民扩张
C.
宗教改革运动
D.
世界市场形成
A【解析】该学者认为欧洲人的到来打破了美洲人原有的生活特点,结合所学可知,1492年哥伦布开辟出到达美洲的新航线,从此欧洲人开始了在美洲的殖民活动,故选A;新航路的开辟后,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B项不符合“始于”,排除;1517年开始宗教改革,不符合“始于”,且宗教改革运动与改变美洲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C;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项“始于”,排除。
24.
长期以来,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不管通过哪一条路,它都要通向这个或那个海洋,但海洋全都在西方人特别是英国人的控制之下。据此推知(
)
A.
夺取出海口是俄国对外扩张重要步骤
B.
俄国是个封闭自守的国家
C.
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受到俄国的挑战
D.
农奴制阻碍俄国海洋战略
A【解析】据材料可知,俄国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通向世界其他地方,据此推知,俄国对外扩张首先需要夺取一个出海口,故选A;俄国是一个“冰封”的内陆帝国,但是渴望获得出海口,俄国并非是封闭自守的国家,排除B;俄国只是渴望拥有自己的“温水港”,但不足以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排除C;俄国的农奴制与俄国海洋战略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D。
25.
蒸汽机不仅用于地下矿井抽水,而且还用于驱动地面车辆的设想于1825年变成现实,一条从矿井直达海岸的7英里铁路问世了,这是人类第一条铁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煤炭业
B.
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确立
C.
铁路运输率先实现了现代化
D.
创新意识推动技术变革
D【解析】据题干“用于驱动地面车辆的设想……变成现实”可知,材料表明创新意识推动了技术变革,故D项符合题意;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棉纺织领域,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与题干“1825年”不符,排除B项;工业革命中,在生产领域首先使用瓦特蒸汽机,后来扩展到交通运输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26.
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奴隶制一定会产生一种不幸的影响,但又希望通过取得奴隶主同意而不是消灭他们的方式,为全面解放奴隶做好准备。这反映出杰斐逊(
)
A.
在奴隶制问题上的保守与妥协
B.
宣扬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C.
主张用革命方式解放黑人奴隶
D.
对奴隶制的危害认识不足
A【解析】据题干“希望通过取得奴隶主同意而不是消灭他们的方式,为全面解放奴隶做好准备。”可知,杰斐逊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奴隶制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独立以后,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南方种植园使用了大量奴隶。两种制度水火不容。19世纪中期,围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北方和南方的矛盾再也无法调和,因此,不可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奴隶制问题。因此,材料反映出杰斐逊在奴隶制问题上的保守与妥协,故A项正确;废除奴隶制是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问题,而不是宣扬人人平等思想,排除B项;题干材料反映了杰斐逊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奴隶制问题,排除C项;从题干“杰斐逊认为奴隶制一定会产生一种不幸的影响”可知,他认识到了奴隶制的危害,排除D项。故选A项。
27.
下表为日本政府颁布的部分法规及内容。可见,这一时期日本(
)
颁布时间
法规名称
内容
1872年
《学制》
男女平等接受初等教育
1884年
《町村会法》
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
1890年
《集会及政治结社法》
禁止女性从事政治活动
1898年
《民法》
妻子加入附加,法律视为“无能力者”
A.
天皇制度发生动摇
B.
选举权的范围扩大
C.
女性权利受到限制
D.
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C【解析】由题干中的“禁止女性从事政治活动”“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等信息可知女性权利受到限制,当时的日本仍然未实现男女平等,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进步,所以C项符合题意;题干中未能说明天皇制度发生动摇,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规定选举权只限男性,说明选举权的范围未扩大,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社会生活文明开化程度仍然受到限制,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C。
28.
如下表可知(
)
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
(单位:千万英镑)
德国
奥匈帝国
意大利
英国
法国
俄国
1890年
2.88
1.28
1.48
3.14
3.74
2.9
1914年
11.08
3.66
2.82
7.68
5.74
8.82
A.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极不平衡
B.
军备竞赛促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
C.
争夺世界霸权引发列强军备竞赛
D.
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
C【解析】据题干表格“欧洲主要国家国防预算表”可知,从1890—1914年,欧洲主要国家的国防预算呈现急剧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与英、法、俄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各国之间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竞相扩充军备,增强军事实力,故C项符合题意;题干表格反映了各国竞相扩充军备,无法说明国家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也就无法说明两大军事集团国防预算相差无几,排除ABD项。故选C项。
29.
1921年,列宁曾就新经济政策说过,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列宁强调的是(
)
A.
加快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
B.
巩固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C.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
D.
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B【解析】根据“如果不……无产阶级和农民就不可能建立正常的关系,就不可能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可知,列宁强调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选B;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排除A;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且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家工业化,排除C;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30.
1990年,《纽约时报》一篇关于美国中西部工业的文章说:“有些工厂中发生了好像原子弹爆炸一样的变化,装配生产线在全速运转,并裁减了大部分操作工人。”由此可见(
)
A.
美苏两国冷战达到新高潮
B.
美国推进西部大开发
C.
计算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
D.
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解析】据题干“装配生产线在全速运转,并裁减了大部分操作工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企业开始将其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这样使得企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故C项符合题意;从“关于美国中西部工业的文章”可知,题干材料与美苏冷战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排除AD项;美国的西部大开发也叫西进运动,始于18世纪末,终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与题干“1990年”不符,排除B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0分,第32小题14分,第33小题16分,共40分。
31.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部充满互动与交融、从多元到一体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后为北族通称,以其形貌相同,不可无以为别,故以方位冠之。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其后循是例,施诸西北,则曰西胡,曰西域胡……其居地可以屡迁,俗尚亦易融合,惟形貌之异,卒不可泯,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
——摘编自吕思勉《读史札记·胡考》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称“胡”的民族具体有哪些?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
材料二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材料三
沙陀族建立的后唐、后晋与后汉王朝,并未带来严重的种族歧视与压迫,反而历经摸爬滚打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汇。恰恰在这一时期之后,所谓“蕃兵胡将”问题,河北、河东地区的“胡化”问题,不再成为纳入士大夫视野的严重问题。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摘编自邓小南《论五代宋初“胡/汉”语境的消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五代宋初“胡”“汉”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
(1)匈奴、乌丸、鲜卑。原因:匈奴、乌丸、鲜卑等少数民族南迁中原后与中原的汉族产生民族交融。
(2)“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可以相互印证唐朝时期汉人也受到少数民族乐舞的影响;“胡人高鼻动成群”可以与唐代胡人俑相互印证少数民族的相貌。
(3)“胡“汉”之间的差异减少,中原对少数民族日益接纳,民族交融程度提高。
【解析】
(1)根据材料一“胡之名,初本专指匈奴”“乌丸、鲜卑之先,称为东胡是也”“则曰西胡,曰西域胡……”,指出称“胡”民族具体有匈奴,乌丸,鲜卑,西域。分析“胡”由北族通称变成仅指西域人的原因,据“故匈奴、乌丸、鲜卑等,入中国后,胡名遂隐,惟西域人则始终蒙是称焉”得出匈奴等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汉族融合加强,民族隔阂逐渐消失。
(2)提取材料二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依据岑参“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白居易“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可以相互印证唐朝时期汉人也受到少数民族乐舞的影响;依据杜甫“胡人高鼻动成群”与唐代胡人俑相互印证少数民族的相貌。
(3)根据材料三“活动在中原地区的沙陀、粟特、回鹘等民族,有许多就地融入了汉族社会”,
“胡“汉”之间的差异减少,中原对少数民族日益接纳,民族交融程度提高。
32.
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表达其现实主张的重要策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的评述
评述
文献
“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
《民众的大联合(三)》(1919年8月)
“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撰写这两篇文献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人民日报纪念辛亥革命社论
发表时间
内容摘要
1981年
“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提出,紧迫任务之一是国家统一,现在这一任务还未完全实现。”
1991年
“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和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为了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不计前嫌,提出并积极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使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1年
“我们纪念伟大的辛亥革命,就是要激励全体中华儿女,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努力营造爱国、统一,团结,奋进的良好气氛,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
2011年
“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根本利益,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了哪些重要努力?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革命事业”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
【答案】
(1)辛亥革命没有组织发动广大民众,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五四运动推动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北伐战争,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2)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建议两岸实现三通;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等。
(3)建立了新中国,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推动祖国统一进程。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中“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可见辛亥革命并没有组织发动广大人民,依据材料一“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可见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第二问依据两段评述分别出自1919年8月《民众的大联合》以及1927年3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可以得出时代背景是:五四运动推动革命力量的联合;国民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北伐战争,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紧迫任务之一是国家统一”“为了推动祖国统一的进程”“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祖国统一努力奋斗”“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可见社论表达的共同主张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为此做出的重要努力:1979
年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建议两岸实现三通;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的八项主张等。
(3)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于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据此分析中国共产党为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建立了新中国,基本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历史,实现了国家独立,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领导中国人民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推动祖国统一进程,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33.
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遗迹和历史记忆,堪称座博物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传说,罗马城由战神马尔斯的两个儿子在公元前
753
年建立。它见证了古罗马文明的辉煌。
万神殿
罗马大竞技场
佛罗伦萨地处意大利中北部,具有适于新文化生长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
佛罗伦萨远眺
但丁像
柏林是一个充满众多历史记忆的现代城市,可以促使世人深刻反思历史。
燃烧中的国会大厦
柏林墙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座城市并结合相关史实说明其堪称博物馆的理由。
材料二
巴黎第一批博物馆
成立时间
名称
馆舍
馆舍类型
1792
年
卢浮宫博物馆
卢浮宫
皇室
1793
年
自然历史博物馆
皇家医药植物园的花园
皇室
1794
年
艺术与工艺文物馆
圣马丁皇家隐修院
皇室
1795—1816年
法国历史博物馆
小奥古斯丁修道院
宗教
1806年之前
军事博物馆
圣托马斯奎因教堂
宗教
——摘编自黄辉《“文化性”空间组织力量及其认知在城市内部空间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大革命对巴黎第一批博物馆诞生所起的作用。
材料三
西安部分博物馆资源
(3)根据材料三,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资源自拟一个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说明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
【答案】
(1)示例一:罗马:罗马城建立于公元前8世纪中叶,后来随着罗马人的扩张,这里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首都,后来则成为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的首都,拥有大斗兽场等历史遗迹。到了欧洲的中世纪,这里成为了天主教廷的所在地,控制着整个欧洲的天主教,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罗马历史悠久,堪称博物馆;
示例二:佛罗伦萨:十五至十六世纪时佛罗伦萨是欧洲最著名的艺术中心,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由于文艺复兴时期汇聚在此的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的、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因而佛罗伦萨作为文艺复兴的中心,堪称博物馆。
示例三:柏林:从十九世纪普鲁士王国开始,柏林一直是“日耳曼帝国”的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它是德国首都和最大城市。二战即将结束时被美英法苏四国分区占领,经历了战争的创伤。二战后,东、西柏林分道扬镳、各自发展,成为美苏冷战对峙的最前沿,见证了那段冷战历史。1990年两德统一,柏林结束了一个城市、两种制度的局面,重新成为德国的首都。因而柏林见证了多次大型战争,饱经沧桑,堪称博物馆。
(2)法国大革命打倒了王权,取消了皇室,因而能将本属于皇室的资源用于开办博物馆;法国大革命极大地打击了法国和欧洲的封建统治,打击了天主教势力,削弱了天主教在欧洲的影响,因而能将属于天主教的资源用于开办博物馆;法国大革命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有利于科学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因而促进了博物馆创建;法国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法国有财力和技术兴建博物馆。
(3)示例:选择唐长安城遗址、大唐西市遗址和大雁塔。主题;西安历史中的大唐盛世。公元7世纪,大唐帝国建立,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大唐帝国继承了隋王朝的遗产,并且由于统治者的政策正确,因而出现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相对清明的所谓的“盛世”,唐帝国以开放的胸怀,兼收并蓄,唐帝国的长安城曾经拥有百万人口,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当时的长安西市上能见到各色人种和各种商品,这见证了唐帝国经济的繁荣。大雁塔是盛放玄奘法师从天竺取回的经书的地方,它见证了唐帝国对外的文化交流,侧面说明了唐帝国的文化繁荣。
【解析】
(1)罗马,是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已有2500余年历史,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因建城历史悠久而被昵称为"永恒之城"。公元1-2世纪是罗马历史上鼎盛时期为西方最大帝国,与东方的汉帝国遥相呼应,并称"西罗马,东洛阳"。城市位于意大利半岛中西部,台伯河下游平原地的七座小山丘上,市中心面积有1200多平方公里。是意大利占地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游览地之一。罗马是全世界天主教会的中心,有700多座教堂与修道院,7所天主教大学,市内的梵蒂冈是天主教教皇和教廷的驻地。罗马与佛罗伦萨同为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现今仍保存有相当丰富的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貌。1980年,罗马的历史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是极为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欧洲文化中心,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歌剧的诞生地,举世闻名的文化旅游胜地。佛罗伦萨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文艺复兴时期。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在其保护和资助下,当时积聚在佛罗伦萨的名人众多,如:达·芬奇、但丁、伽利略、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多纳泰罗、乔托、莫迪利阿尼、提香、薄伽丘、彼德拉克、瓦萨里、马基亚维利(《君主论》的作者)等都是其中之一,而正是有了众多卓越的艺术家们创造了大量的、闪耀着文艺复兴时代光芒的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佛罗伦萨才成为了文艺复兴的重中之重,成为了欧洲艺术文化和思想的中心。
柏林,位于德国东北部,四面被勃兰登堡州环绕,施普雷河和哈维尔河流经该市。柏林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和汉堡、不来梅同为德国仅有的三个城市州。柏林连续的成为以下国家的首都:普鲁士王国(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国(1871年-1918年)、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纳粹德国(1933年-1945年)。在20世纪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三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被分割:东柏林成为了东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实上成为了西德在东德的一块飞地,被柏林墙围住。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该市重新获得了全德国首都的地位,驻有147个外国大使馆。柏林无论是从文化、政治、传媒还是科学上讲都称的上是世界级城市。柏林扮演了一个欧洲大陆上航空与铁路交通枢纽的角色,同时它也是全球焦点城市之一,以崇尚自由生活方式和现代精神的年轻人和艺术家而闻名。
(2)从材料可以看出兴建的五所博物馆,其中有三所馆舍属于皇家,有两所属于宗教,这说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及以后的岁月中,极大地打击了封建王权和神权,这就为创建博物馆提供了便利条件。法国大革命促进了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科学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文化素养,因而对文化需求大大提高,为博物馆的兴建提供了群众基础。法国大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法国有财力和技术兴建博物馆,为博物馆的兴建奠定了物质基础。从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1794年7月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共经历了5年历程。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正如列宁所说:“它被称为大革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致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
(3)材料中的文化资源按照历史时期划分可以分为春秋时期、秦汉时期、唐王朝和近代史,春秋时期可以写的主题是百家争鸣,繁荣的文化。百家争鸣是一次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领域内的大解放、大变革、大发展的深刻的思想变革。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的阶段,社会的急剧变化使得各种思想学说层出不穷,应运而生,文化思想处于空前的繁荣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秦汉时期可以以大一统为主题,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始皇帝在历代君王努力的基础上,统一六国,结束了纷争。汉朝经过”文景之治”,与民休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种种措施推进了汉民族的形成;唐王朝可以以兼容并包,繁荣兴盛为主题,历史上的唐朝采取了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对外交通与贸易的发达,并使其逐渐进入全盛时期,陆续出现了“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盛事景象。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最繁荣开放的一个都城,是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纵观历史,前后都难以有一座城市可以与之相比;近代史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或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西安在近代史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西安事变上,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在中国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生及和平解决,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唐代胡人俑(甘肃庆城穆泰墓出土)
君不闻胡茄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岑参《胡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
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
——白居易《西凉伎》
老子墓
扁鹊墓
阿房宫遗址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汉长安城遗址
董仲舒墓
唐长安城遗址
大唐西市遗址
大雁塔
大明宫遗址
西安碑林
红二十五军革命会议旧址
西宏事变西安事变旧址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