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部编新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接指向的是( )
A.英法联军
B.侵华日军
C.清政府
D.帝国主义列强
2.“(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万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A.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3.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中国近代史上,单个国家逼迫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5.如图是1901年英国《PUNCH》刊物上登载的一副《亲密而忧伤的离别》的漫画。漫画中李鸿章对着手拿借据的英法俄日德等国的侵略者说:“拿着你们的借据走吧!”此漫画反映的是( )
A.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借款
B.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C.八国联军因没能瓜分中国而“忧伤”
D.李鸿章为解决了中外纠纷而感“甜蜜
6.1900年农历庚子年,义和团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烧教堂、毁铁路、烧车站和拔电线杆。义和团烧铁路火车时,“顺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遂蜂起应之,约四万余人”。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A.义和团的“爱国”行为深得民心
B.兴建的铁路等先进事物是激起人民反抗的根本原因
C.下层民众对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抵抗与排斥
D.义和团代表着广大穷人的根本利益
7.如图是漫画《甲午轶事》,就甲午战争的结局而言,反映了( )
A.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B.甲午战后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日益高涨
C.甲午战争是日本资本主义改革的结果
D.战争的结局在于中国落后的政治体制
8.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战败割台湾……,偿两百兆始。”,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A.中日甲午战争
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C.维新变法运动拉开序幕
D.维新思潮迅猛传播
9.《时局图》(如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该漫画主要反映了( )
A.清王朝矛盾尖锐
B.中国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C.中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10.习近平总书记说:“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下列中国近代史上英雄人物展现的战斗情景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世昌壮烈殉国
②陈化成力竭牺牲
③左权将军血洒疆场
④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二.填空题
11.义和团曾提出“
”的口号。
1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形容的是谁?是
。
13.不平等条约中《
》规定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
》规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
14.《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错误:
改正:
。
15.1553年,西班牙殖民者攫取了再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错误:
订正:
。
三.材料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用银至七百万两……铺张扬厉,备极一时之盛。
﹣﹣《藏园群书题记》
材料二
1895年,有人题联于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尘闻偶记》
(1)根据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在哪一年?国内歌舞升平时,哪个国家的魔爪伸向了中国?
(2)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签订了什么条约?
(3)“割地”又使中国痛失哪些领土?开放了哪几处商埠?
(4)这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危机感促成了人们的觉醒,救亡图存成了当时最紧迫的要求。
﹣﹣摘自《山东大学精品课程》
(1)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受哪一条约的直接影响?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二: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侵占了中国东北全境,同时他也力图将朝鲜据为已有,在各国列强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背景下,日俄双方加紧扩军备战,意图一决雌雄。
﹣﹣摘自《中国广播网》
(2)材料二中“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谁?该“运动”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上述材料反映出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18.历史总是以各种形式呈现于现实当中。我国当代一位著名学者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point(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血泪斑斑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那片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处遗迹留下一段痛苦的记忆】
材料二:如图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亦可由诸国自行防守,使馆界线于附件之图上标明如后……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问题一: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英国人将香港海湾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何条约依据?
问题二:材料二的遗址能够让你直接联想起中国哪次惨痛的遭遇?造成这一惨痛遭遇的侵略者是谁?这次遭遇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问题三:材料三所示的是什么条约的内容?该条约给中国社会性质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问题四:综上所述,你对中国近代史有何认识?
四.解答题
19.图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请将下列地点的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邓世昌壮烈殉国的战役发生地点
B.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战役发生地点。
20.请依据图片反映的历史情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21.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示:写出战争、条约、影响)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列强。
故选:D。
2.“(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1901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1900年到1901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符合题意。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发生在1860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发生在1895年。ACD与题干时间不符。
故选:B。
3.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6月,英美俄日等八国组成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占领了首都北京城并烧杀抢掠。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1900年是20世纪的开始。
故选:D。
4.据所学知,1895年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规定中国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这是单个国家逼迫清政府赔款最多的条约。《辛丑条约》虽然赔款高达4.5亿两,但这不是单个国家,而是八个国家共同的赔款数量。
故选:C。
5.由材料中的信息“1901年”“李鸿章”“英法俄日德等国”可知,些漫画反映的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同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充分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已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故选:B。
6.抓住题干关键词“本质上”。题干中“火车”、“铁路”属于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烧铁路火车”、“遂蜂起应之”反映了下层人民对其抵抗和排斥,故C项正确。
故选:C。
7.由漫画中的信息“他们不知道大清的GDP是他们五倍吗”可知,漫画是从经济方面分析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即中国战败的原因在于落后的经济结构。
故选:A。
8.1894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有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和开设工厂,其中赔款达白银2亿两。该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到了亡国亡种的境地。面对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史称戊戌变法。结果虽未能挽救民族危机,但却是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启发了国民的觉悟,使更多的人认清了清政府的面目,加入到反清的阵营中去,直至推翻了清朝统治。所以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战败割台湾……,偿两百兆始。”,指的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故选:B。
9.《时局图》是中国近代时事漫画的杰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
故选:D。
10.据所学知,邓世昌壮烈殉国是在1894年,陈化成力竭牺牲于1842年,左权将军血洒疆场是在1942年,赵登禹将军壮烈殉国于1937年。
故选:D。
二.填空题
11.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的欺压中国人民。19世纪末,列强的侵略加剧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掀起了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
故答案为:
扶清灭洋。
12.“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传说是光绪皇帝给北洋海军邓世昌的挽联。大意是:今天追悼会,天下人都为之流泪。海军有你,足以壮大海军的军威。背景是赞扬邓世昌黄海海战的壮烈表现,显示出了北洋海军的气节与威名。
故答案为:
邓世昌。
13.《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银二亿两,开放重庆、沙市、苏州和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保证严禁人民反对外国侵略;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故答案为: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1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充分说明了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错误:《马关条约》;改正:《辛丑条约》。
15.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不是西班牙.
故答案为:
错误:西班牙;订正:葡萄牙.
三.材料题
16.(1)由“甲午孝钦皇太后(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结合所学,1894年是中国农历甲午年,可知,材料一判断慈禧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在1894年。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
(2)由材料二时间“1895年”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签定《马关条约》,可知,材料二中的“三军败绩”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的条约是《马关条约》。
(3)《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
(4)《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等。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故答案为:
(1)时间:1894年;国家:日本。
(2)事件: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条约:《马关条约》。
(3)领土: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4)影响: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17.(1)根据材料分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造成中国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可知甲午中日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所以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直接影响。根据所学,列强“瓜分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对中国资本输出等等。在此种情况下,当时中国人民“最紧迫的要求”是救亡图存。
(2)根据材料分析,“1900年俄国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可知该运动是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在侵华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是一种勾心斗角你争我夺的关系。
故答案为:
(1)《马关条约》;
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对中国资本输出等等;
救亡图存。
(2)帝国主义;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
(3)勾心斗角,你争我夺。
18.(1)材料中“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市场,有利于其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人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是依据《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2)材料二遗址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留下的遗址,看到后能够让人直接联想起中国历经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这一惨痛的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根据材料三中的“大清国国家允定个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可知这是中国近代《辛丑条约》中的内容。这一条约中规定的“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这一条款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综合上述材料得出,落后就要挨打。
故答案为:
(1)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
(4)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立志振兴中华;西方殖民者凶残、野蛮;清政府腐败无能等。
四.解答题
19.据所学知,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执行护航任务,返航途中,在黄海大东沟,遭到日本舰队袭击。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迎战敌舰。在舰身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弹药用尽的情况下,撞向日舰。邓世昌和二百余名战士壮烈牺牲。黄海大战后,日本海陆两军很快侵占辽东半岛,接着又加攻山东威海卫。威海卫是北洋舰队的基地,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故答案为:
20.要写好历史小论文,必须做到观点明确、清楚;论据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要表明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即《马关条约》签订与公车上书的关系,史实正确,线索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故答案为:
甲午中日战争促进变法兴起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等邀请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与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这就是“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转变为一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
21.近代列强发动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故答案为:
1840年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1900年至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