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名称 信息技术必修1数据与计算 单位(学校) 授课班级 高一
章节名称 2.4可以复用的代码 学时 1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与调用、发布代码、导入模块并使用
教学重点:掌握定义函数的基本格式,并能定义和调用自定义函数
3、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函数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定义函数的基本结构,学会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2.了解发布程序与导入模块
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讲授和课堂自主练习,通过定义求长方形面积的函数类比学习求多边形的面积函数,学会定义函数和调用函数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具体的问题,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完善程序、调试程序的流程,体验程序设计的过程,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培养计算思维
学生特征 1、高一学生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在先前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对编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编程思维处于萌芽阶段,相关概念较为混乱,操作能力有限,编程的基础较为薄弱。
2、本节课通过程序的演示,让学生领悟算法的作用。算法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利用计算思维来解决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特别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学习提供支持。
教学方法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授法、演示法、任务驱动法
教学资源 主要利用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电脑+投影;PPT课件及Python运行软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函数?——print()、input()、range()……
这些都是系统函数,常见的系统函数有以下几种: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功能强大的函数——自定义函数。 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函数。 通过复习法导入,回忆总结已经学习过的函数,导出新课学习自定义函数。
(二)
新知学习 一、函数
1.系统函数与用户自定义函数
系统函数:函数库中的标准函数,是Python提供给用户的一系列已经编好的程序。如:
print()输出函数、input()输入函数
用户自定义函数:用户根据需要编写的一段程序
2.函数的定义:指具体的代码实现,包括函数的参数,函数的代码,函数的返回值等。
定义函数的基本格式
def 函数名(参数):
#函数说明
语句或语句组
return 返回值
函数的调用:指函数定义以后,在代码的其他地方使用函数的动作,函数的调用形式是函数名+参数
举例加深理解:
def area(height,width):
s=height*width
return s #定义函数area
size=area(10,12)
print(size)
#使用area函数,求解长方形面积
3.提问:如何求三角形面积?
海伦公式:
如何用运算表达式表示?
p=(a+b+c)/2
s=(p*(p-a)*(p-b)*(p-c))**0.5
4.如何计算不规则四边形的面积?
将问题分析为三个解决步骤
①:将四边形拆分为2个三角形
②:利用海伦公式求出area1、area2
③:size=area1+area2
5.动手练一练
将程序分析分为三个部分:
定义函数area、计算size=area1+area2、输出size
打开求四边形面积.py尝试填写,并运行调试
学生自主操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操作
结束自主操作,教师评价操作 学习新知,自主练习定义和调用函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函数。 讲解定义函数的基本格式,通过举例加深理解。
引入海伦公式,将四边形分为两个三角形,利用定义函数area解决问题
二、发布代码
通过模块发布代码可以让更多人受益于你的工作。
如何发布?——分为三个步骤
1.建立名为mymodule的文件夹,包含mymodule.py和setup.py两个文件
2.建构发布文件
3.安装到本地
安装完成后D盘的结果:
三、导入模块并使用
已经构建发布的模块必须先导入程序才能使用,导入时使用语句“import mymodule”。
import mymodule #导入mymodule模块
a=6
b=7
c=8
print(area(6,7,8))
(三)
拓展练习 编写程序,实现输入一个人的出生年份(≥1900),输出他的生肖,直到输入0结束。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调整。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知识点,首先我们学习了定义和调用自定义函数,定义函数的格式是……必须是先定义再调用;
我们尝试了发布代码和导入模块,将我们的自定义函数导入系统中,在之后需要调用时,就可以直接导入模块调用,省去了定义函数的步骤。
总结回顾本节课知识点 总结课堂所学,构建知识框架
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