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表
课程 《2.2 做出判断的分支》 教师 学校 授课班级
章节名称 2.2 做出判断的分支 学时 2学时
教材和内容分析 教材关联: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中,将“数据与信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结合高一学生基础,希望通过编制有趣的实例,探究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了解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即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和循环结构,以及如何对算法进行描述,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一-Python的开发环境,学会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问题,并尝试发布程序代码,与他人分享。
内容分析:
本小节主要对如何运用顺序结构、分支结构控制程序流程,进行学习。学会使用赋值语句、if语句编写简单的程序,初入程序设计的大门。
课程标准:
★掌握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的基本结构。
★学会赋值语句、if 语句的使用方法。
★运用顺序结构、分支结构的语句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问题。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Python语言的语法规则,能正确编写程序(信息意识)
认识常量、变量,正确编写程序(信息意识)
清楚变量的命名规则,能够正确对变量进行命名;
能够区别数据类型float()、int()、str(),并正确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计算最适宜的运动心率,了解顺序结构的语句,掌握顺序结构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计算思维)
通过分性别计算最适宜的运动心率,了解分支语句,掌握分支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计算思维)
通过问题求解,掌握用顺序、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机程序在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中的作用。(计算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学习的重要作用,感受信息的趣味性。(信息社会责任)
2.增强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地学习和使用信息、参与信息的态度。(信息社会责任)
3.通过完成两个任务,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机语言处理事务思维方式,从而运用到实际生活问题的处理。(计算思维)
学生特征 1.起点水平:继2.1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算法的表示(自然语言和流程图表示算法)、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本节课对Python语言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有了提升,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习特征分析:学生总体思维活跃,对信息的兴趣较为浓厚;对信息的真伪具有一定的判别能力。
3.学习动机:学生普遍存在自我提高内驱力,希望通过学习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及其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内驱力,对信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理解赋值、分支语句的工作原理;
掌握赋值、分支语句的格式和使用方法。 1.通过计算最适宜的运动心率,了解顺序结构的语句,掌握顺序结构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
2.增加互动环节,在不同的知识模块引导学生质疑,促进思考;
3.通过分性别计算最适宜的运动心率,了解分支语句,掌握分支语句的一般格式和使用方法;
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语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够使用赋值、分支语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问题求解,掌握用顺序、分支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感受计算机程序在提高问题解决效率中的作用。
通过课后拓展练习,巩固学生对语句的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策略 主要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法、启发法、创设情境、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策略:
情境-陶冶教学策略 、指导性探究
教学资源 计算机投影/视频/PPT课件/机房教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3分钟)
某同学参加了学校体检,体检的医生告诉他体重超重,需要加强运动。该同学了解到运动时,心率如能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对增强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都有很好的效果;超出范围,对身体反而会有损伤。你能帮他计算最适宜的运动心率吗?(任务一 活动1 计算最适宜的运动心率)
最适宜运动心率=(220-年龄数-安静心率)×(60%~80%)+安静心率
该同学今年16岁,安静心率为71。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跟上教学进度 吸取学生注意,将生活中例子引入编程,引起共鸣。导入问题看似简单,却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入到本课的知识情境中。充分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
讲授新课 讲解常量、变量以及变量的命名规则(举例)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
回答问题 这个环节着重讲解常量、变量,通过讨论对定义的讲解,举出常见的例子,有助于学生理解,促进学生的思考。
运算符与表达式
表达式由一个或多个操作数通过运算符组合而成。例如“2 + 3”,它由运算符“+”和操作数“2”“3”两部分。运算符是进行某种运算的标识符号,它标明对操作数据所进行的运算。
3.比较除和整除
4.练习 观察表格,认真听讲并且思考
通过表格表示运算符与表达式,更加清晰。用对比来讲解,易于学生理解。
l赋值语句的使用
讲解赋值语句n=n+1表达的含义。
讲解Python中的赋值语句较为灵活,例如:
3.练习 ?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活动氛围。
思考:最适宜心率因人而异每次都要修改程序很麻烦,可以怎样做呢?
任务一 活动2 计算任意年龄与安静心率的最适宜运动心率
分析问题,画出流程图 一步步引导学生着手思考,培养计算思维,为后续相关编程语言学习做铺垫。
输入语句input()
输出语句print
1.举例。
myname=input("请输入myname:")
print("hello",myname)
运行结果:
请输入myname:Justin
hello Justin
2.练习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自己总结,并补充完整程序 及时练习,巩固知识点,并尝试运用
数据类型float()、int()、str()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 学习利用一些函数,把数据从一种类型转换成另一种类型
分支语句
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判断来决定程序执行走向的,可以使用if分支语句实现。
1.基本格式
(1)单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
(2)双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A
else:
语句或语句组B
2.举例:分支程序用来判断飞船是否能够升空。当飞船速度v>=7.91,输出“飞船成功飞行!”,否则输出“飞船不能升空!”。
v=float(input("请输入速度(千米/秒):")
if v>=7.91:
print("飞船成功飞行!")
else:
print("飞船不能升空!")
讲解:上例中分支语句的条件v>=7.91表达式,一般称为关系表达式。常用的关系运算符见下表。
4.练习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自己总结,并补充完整程序 一步步引导学生,举例学习分支语句,培养计算思维,并及时练习,巩固知识点,并尝试运用,补充完整任务二的程序
实战演练
1.输入三角形3条边的边长(为简单起见,假设这3条边可以构成三角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提示:三角形面积= sqrt(h(h-a)(h-b)*(h-c)),其中,a、b、c是三角形3条边的边长,h是三角形周长的一一半。
2.生活中各地都有风景区、游乐场需要门票定价,根据游客年龄我们可以这样规定:小于3岁为免费,小于等于18岁票价为30元,大于18岁票价为60元。你能根据这些规则设计程序进行门票定价吗?
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编写程序 及时练习,巩固知识点,并尝试运用
课堂小结 ?
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① 常量
② 变量
③ (关系)运算符、
④ (关系)表达式(值)
⑤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⑥ 输入语句input() 输出语句print
⑦ 数据类型float()、int()、str()
⑧ 分支语句 认真听讲并且思考 巩固学生对本次课学习的知识。
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拓展练习,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Python运算符包括赋值运算符、算术运算符、关系运算符、逻辑运算符、位运算符、成员运算符和身份运算符。自学并写成文档提交;
预习2.3周而复始的循环
学生积极参与,回答问题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考,增强课堂活动氛围
板
书
设
计
2.2 做出判断的分支
常量
变量
(关系)运算符、
(关系)表达式(值)
赋值语句 变量=表达式
输入语句input() 输出语句print
数据类型float()、int()、str()
分支语句
单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
双分支
if 条件:
语句或语句组A
else:
语句或语句组
评价方式 与工具 1.学生课堂问题的回答;
2.学生课堂练习题的完成情况及正确率
教
学
反
思
这节主要学习顺序语句和分支语句,感觉要教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太多,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有限而且更具有层次性。本堂课通过情境式引入,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式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感觉学生更容易接受。
上课时,先通过创设情境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将生活中例子引入编程,引起共鸣。导入问题看似简单,却可以把学生直接带入到本课的知识情境中。充分促进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整节课主要按照四步骤进行:
第一步:分析问题
第二步:设计算法(流程图)
第三步:编写程序
第四步:调试运行
针对本课重难点具体分析讲解,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帮助学生全面透彻地理解了编程语句和语法规则。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目的明确,重点难点清晰,对于教学环节设计有所思考和条理,但是和同学互动较少,主要是在下课前交学习的文件,无法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教学形式比较中规中矩,没有很好的亮点。再者,在备课时虽然已经将课分为两次,但还是会内容过多,这是值得反思的。最好将课的内容在减少一部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最后,语言平淡,没有高低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