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练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运用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解决相遇问题及类似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不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变化与相应的数量关系,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分析并解决相遇问题及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理解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激活旧知,引入课题
谈话:如图,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家步行出发,相向而行。如果这是一个
完整的相遇问题,还需要哪些信息?
预设:速度
时间
引导:根据速度和时间我们就可以求什么?
生:路程。
出示题目:小明的速度是55米/分,小红的速度是45米/分。3分钟后正好在学校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师:先画图整理再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交流:55×3+45×3或者(55+45)×3
追问:你分别是怎么想的?
指出: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练习和相遇问题有关的实际问题,掌握
一些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相遇问题引入,先唤醒学生解决相遇问题的一般方法,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为后续的变式拓展练习做好准备。】
二、补充条件,完善认知
1.谈话:放学了,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学校步行离开,他们的速度不变,3分钟后两人又相距多少米呢?
出示题目:小明和小红同时从学校步行离开,小明的速度是55米/分,小红的速度是45米/分。3分钟后,他们两人相距多少米?
谈话:你能先画出示意图,再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
展示交流。
(1)相背而行:55×3+45×3或者(55+45)×3
师:说说这两个算式分别是根据的是哪个数量关系?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对比(1)和上一题:这一题和刚才那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他们行走的方向不同,第一题是两人相向而行,这里是相背而行;列式相同……
结合回答板书:
两地相向而行
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同一地相背而行
(2)同向而行:55×3-45×3或者(55-45)×3
师:说说这两个算式又分别是根据的是哪个数量关系?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重点交流(55-45)的含义。
3.对比(1)(2)两种解答过程。
师:都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为什么一个用加法一个用减法?
学生交流。
预设:方向相反,相距的路程等于两人的路程和;方向相同,相距的路程等于两人的路程差。
板书:同一地同向而行
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设计意图:本环节故意设陷,缺省行走的方向,通过学生自主补充理解完成问题的解决: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方向”对于解决相遇问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对比中让学生掌握不同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变式练习,巩固内化
1.变换题目条件:小明和小红同时从环形跑道同一点步行出发,小明的速度是55米/分,小红的速度是45米/分。
谈话:根据这些条件,你认为3分钟后两人行走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课件出示:3分钟后)请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解答。
2.学生画图解答再交流。
预设一:相背而行。
(1)正好相遇。
生:可能3分钟后正好相遇,可以求出两人相距的路程也就是环形跑道的全长,(55+45)×3=300(米)。
(2)没有相遇。
师:这种情况要求环形跑道的全长我们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出示:两人还相距100米。
学生解答:(55+45)×3+100=400(米)
(3)相遇后又相距。
出示:两人相遇后继续步行,又相距100米。
师:现在你还能求出环形跑道的全长吗?
学生解答并交流:(55+45)×3-100=200(米)
回顾:同学们,看来都是从同一点相背而行,会出现不同的情况(课件小结三种典型情况),如果继续走还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呢?
生:第二次相遇。
师:是啊,数学就是这么有趣,只要你敢想敢深入研究会有更多的收获。
预设二:同向而行。
谈话:如果是同向而行,会出现什么的情况呢?
预设:3分钟后两人相距100米。
师:随着时间的增加,两人的相距路程会越来越大,最终速度快的会追上速度慢的。
师:如果环形跑道全长200米,小明正好在此处追上小红(课件出示小红行走的路线),你能演示一下此刻小明走过的路线吗?
学生板演,问:有什么发现?
生:小明正好比小红多走一圈。
师:你能算一算多少分钟后,小明能追上小红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200÷(55-45)=20(分钟)
3.小结。
谈话:比一比这组问题和之前那组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无论是直线路线还是环形路线,如果行走方向相反,相距路程或总路
程就是路程和,可以用速度和×时间来计算;如果方向相同,相距路程就是路程差,可以用速度差×时间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图分析问题的优越性,认识与理解相遇问题的本质,体会应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分析相应的数量关系。同时通过进一步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直线路线和环形路线中相遇问题的联系,进一步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积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四、综合提炼,建立模型
1.出示题目:张师傅和李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刘师傅每天加工55个,程师傅每天加工45个,3天完成。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谈话:如果要画图表示题目中的信息,你还想画吗?
生:不需要,只要用前面两题中的线段图,但要稍微修改一下。
追问:你觉得只要怎么办?原来的线段图只需要修改哪些地方?
学生交流,课件同步。
2.谈话:你还能编一道用(55+45)×3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吗?
学生交流。
谈话:同学们,虽然题目在变化,但解决这些问题的数量关系是有联系的。我们学习数学就要善于通过一个问题的研究,掌握相关联的一类题目的解决方法,这样的学习既有效又有趣。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通过沟通其与相遇问题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普遍适用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五、回顾反思,全课总结
1.回顾反思。
谈话: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课件呈现本课环节板块),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关于相遇问题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2.全课总结:尽管相遇问题情况多变,但我们可以用画图进行整理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再列式解答。
【板书设计】
相遇问题练习
两地相对而行
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同一点相背而行
同一点同向而行
路程差=速度差×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