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三角形》教学预案
[目标预设]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经验,通过观察、操作、分类、辨析等系列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形成三角形的概念,把握三角形高的数学本质,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能正确、熟练地画出三角形指定底边上的高,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具有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抽象、分类、类比等数学思想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三角形的高;
3、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埋下伏笔。
师: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们来个拼字游戏吧!
(出示三根小棒)你们能将三根小棒拼出汉字吗?说说看。
看来呀,三根小棒摆一个汉字,太简单了,那么你能用三根小棒摆出三个不同的汉字吗?
请大家闭上眼睛,倒数5个数,(睁开眼睛)师摆好一个三角形,问学生:这是什么?(生:三角形)几个字?(生:3个)
老师和大家玩了个脑筋急转弯,但是大家还是很快都反应过来了。看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强。我们准备上课好吗?
二、自主实践,探究发现
1、联系生活,导入课题
出示南京长江二桥例题图,师谈话:这是南京长江二桥,说说你在图中见到了什么图形?
师夸生:大家很有数学眼光!
师:那大家可以再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
是的,生活中许多地方、许多物体中都隐藏着三角形,再比如: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关于三角形,大家并不陌生,早在一年级我们就已经初步认识,那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能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又有哪些特征呢?今天就跟随老师一起来进一步认识三角形(板书课题)
2、揭示本质,归纳定义
(1)感悟三角形的表象
师: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能画出三角形吗?
(学生画三角形,教师巡视,表扬学生用工具规范作图的好习惯)
展示评价学生作品:展示三个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三角形。
师:看他们画得怎样?
(无错)生答:好!
(有错)生指错,并帮他修改。(并作为之后教师引导三角形定义的依据灵活机动)
(2)探究三角形的意义。
师:大家都画得如此顺利,那我也来画画。
师:还画吗?(已画两条线段)
生:(齐)画。
师:总共得画几条?
生:三条。(板书)
教师随手画了第三条,形成图形:
生:(齐)不行。
师:怎么了?
生:因为最后一条是弯的,应该是直的线。(板书:线段)
师:直线是直的,射线是直的,线段是直的,能说清楚些吗?
好的,我再画一条线段。
教师很认真地修改为:
生:(齐)不行。
师:又怎么了?
生:还差一点,要连起来。
师:谁和谁连?能到前面来指一指吗?
生指。
师:你的意思应该是将相邻的这两条线段的尾部和头部连接围起来,对吗?(师手示范)
教师修改为:
以上过程中相机板书:三条线段
首尾相接围成
(3)概括三角形的意义。
师:真是不容易啊。看着这些大小不一的三角形,并回忆刚刚我们画的过程,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吗?
生: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就是三角形。
师:真不错。正如大家所说,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自主练习:
下列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4)探究三角形的特征
师:再看同学们画的这些三角形(手指向展示台上的3个三角形)虽然大小不一,但为什么都叫三角形呢?(红粉笔在三下面点点强调)是不是与
“3”有什么关系?你能在这些三角形中读到数“3”吗?
师:读到了吗?谁上来指指说说。
生:它们都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顶角。
(依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三角形上补充板书)
师: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边、角、顶点。
师:(课件出示三角形)我来考考你们!这是三角形的(顶点),它的对边在哪?谁来指一指?(生上台指,师红粉笔描一下)那这个顶点呢?大家用手比划一下!那这条边对应的顶点在哪呢?大家用手指一下!(指)
预设:第一个学生没答对!
师:这个顶点的对边!他指的对吗?(不对)谁来帮帮他?现在你明白了吗?奥,那老师再来考考你,这个顶点的对边在哪?(如果他还没答对,师:奥,没关系,再想一想。)
自主练习:
师:先前同学们自由画了一次三角形,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从以下四个点中任选3个作为顶点,画一个三角形。看学习单第一题。开始选一选,画一画吧!
展示学生作业,再回忆学生连线过程,发现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画成一个三角形。
(5)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
1、高的概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里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研究呢。请看,森林里有2个小动物迷路了,你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吗?(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长颈鹿高,所以高的房子才是它的家。
师:(去掉小房子)那这座房子有多高呢?谁上来指一指。(师示意一下:从哪里到哪里)
生:从房顶到地面。
师:奥,从房顶到地面的距离就是房子的高。房子的这个面是三角形的(点击课件,去房子,出现三角形。)房子的高就是三角形的高。那这个三角形的高在哪里?
师:(出示三种情况)哪一条线段可以表示三角形的高呢?(中间那条)那其它为什么不是呢?
生:(指着没有从顶点出发的垂线段)这条不是,因为没有从顶点出发。
生:(指着从顶点到底边的一条斜线段)这条也不是,因为它不垂直。
师:那什么是三角形的高呢?先同桌交流一下。
谁来表达一下。
生答。(2-3名学生作答)
师:我们再看看书中是怎么表述的,打开课本76页看试一试上面这段话,将这段话可以自由读一读。
书中还补充了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师:(课件演示出示高和底的概念,并在三角形上标示文字:高、底。)
我发现同学们的概括能力好强,大家要表达的与书中可谓不谋而合。
师补充:一般情况下三角形的高要画成虚线,并标上直角符号。最后让学生齐读概念。
2、旋转高。
师:如果转动这个三角形,(去高字,留底字。)原来的底在哪?它对应的高呢?生上台指。
师:孩子们,观察一下底的方向,发生了什么改变?原来是?现在是什么方向?
师:如果我再转一转,底在哪?高呢?
小结:看来底不一定在下面,三角形的高也不一定是竖直方向的,但一定是从某个顶点向对边作的垂直线段。
3、指出对应的底和高
师:说一说下面每个三角形的相对应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生1:底是4厘米,高是2.7厘米。
生2:底是6厘米,高是1.5厘米。
生3:底是4厘米,高是3厘米。
师:奥,你是把这条边看成底的,还可以把哪条边看底?
生4: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
师:这个三角形比较特别,这两条边是垂直的,所以这两条边互为底和高。
4、画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都能找准对应的底和高了!想不想动手画一条高?
师:别急,我们先来看看怎么画高?(课件演示)
师:你们学会了吗?现在以这条边为底(板书:底),谁想上来试一试?其他同学完成学习单第2题。(教师手拍学生画高图片)
师:她画的怎么样?(好)掌声送给她。
师: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画的高。你们觉得怎么样?(正确的高、未标直角符号的高、出头的高、未画成虚线的高。)
师:像这样画高的方法其实我们早就学过了,请看大屏幕,想起来了吗?(课件演示)
生:就是我们以前画过的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距离。
师:你们真厉害,马上就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如果把这条边看成一条直线,那直线外一点在哪?就是三角形的顶点。从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作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
5、三组对应的底和高
师:刚才我们从上面这个顶点出发,以下面这条边为底画出它的一条高,那换一个顶点呢?再以第三边为底,高在哪?
还有对应的底和高了吗?
师小结:由此说明什么?生答,得出出结论:三角形有(3)组对应的底和高。
三、综合练习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三角形。随着学习的深入,大家对三角形的认识更加丰富。下面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
出示题目:在方格纸上画出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画几个?
师:好,开始!
师:(展示学生作业)他画的对吗?我们来看一看,伸出手来比划一下。它的底是5厘米,高是3厘米。
师:(手机拍,三个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他画的对吗?你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吗?
师:(课件出示)这位同学画了这么多的三角形,其中一个很特别,它的高也符合要求吗?从这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也是3厘米。它符合要求,这个知识我们以后还要再学习!
师:一下出示三角形图(不带线),这样的三角形画的完吗?仔细观察这些顶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1:顶点在一条线上,
生2:可以在上面,还可以在下面。(刚才我们把顶点都画在这条线的上面,那顶点还可以在哪?)
师:是这样吗?出示顶点在下面的图,奇妙吗?
师:三角形不仅奇妙,它在生活中还有广泛的运用,束老师以三角形的运用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收集到了这样的信息。课件出示图片,
1、图1、自行车图,这些物体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的呢?
2、播放视频。
3、课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等多有关三角形的学习资源。
三、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了解了三角形的许多特征和稳定性的特点。
四、实验生疑,拓展延伸
师:课前老师用三根小棒拼出了一个三角形,要不要再来拼一拼。这里还有三根小棒,谁来?
生拼,发现问题:怎么有一组小棒虽然是三根,但总是拼不了?为什么呢?下一节课的学习会恍然大悟,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先行研究。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