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考安徽历史考点纲要
古代部分
先秦时的安徽经济 P9—10
在肥东县大城墩、五河县的濠城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炭化稻谷说明在四五千年前,安徽就种植水稻了。
芍陂(现名“安丰塘”)位于寿县,由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是我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后来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今铜陵铜官山是商周时期全国炼铜业的中心。
战国时期安徽境内最著名的城市寿春(今寿县)是楚国都城。
名相管仲 P11
管仲(颍上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齐桓公任他为相,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革新军事,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国日益强大,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刘安和《淮南子》 P18—19
西汉刘安主持编著的《淮南子》崇尚道教思想,同时吸取了儒学政治上的进取精神。它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我国古代科学知识,对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名医华佗 P21
东汉末年的优秀民间医生华佗(今亳州人),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并创制了医疗体操——五禽戏。
“文房四宝” P34
1、宣纸:产于宣州泾县,号称“千年寿纸”之誉,歙州“澄心堂纸”是宣纸中的珍品。
2、徽墨:产于歙州。宋徽宗时改歙州为徽州,“徽墨”的名称从此流传下来。
3、宣笔:王羲之曾向宣城郡写过“求笔帖”。唐朝时,宣州紫毫笔是贡品。
4、歙砚:产自唐代歙州。苏东坡曾“求砚于歙”。
清正廉洁的包拯 P40
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执法严明、不畏权贵、不徇私情、关心百姓,经常为民请命。死后被封为“包孝肃公”。
宋代书院的兴盛 P41
两宋时期安徽的书院多集中在皖南及沿江一带。主要代表有欧阳修在颍州(今阜阳)建“西湖书院”;李公麟在龙眠山建“龙眠书院”;贵池的“八桂书院”、歙县的“紫阳书院”等。
“宋画第一” 李公麟 P42
北宋李公麟以绘画为世人称道。他博采众长、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白描”画法,代表作有《五马图》、《牧放图》等,他被后人誉为“宋画第一”和“天下绝艺”。
宋元的农学成就 P44
孟祺参与了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农学著作《农桑辑要》的编写。元朝时,王祯写成了著名的农学著作《农书》。
朱元璋 P46—47
即明太祖,濠州(今凤阳)人。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定都应天(今南京)。
清代安徽建省 P51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省名是当时全省政治中心安庆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徽州两字首字的合称。
徽商 P53
即徽州商帮,兴盛于明清,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为特点。徽商重视文化教育,崇尚诚实守信,讲究商业道德。
科技名流 P55—56
程大位,明末杰出数学家,著作《算法统宗》集我国古代珠算之大成。
梅文鼎,清代著名数学家,学贯中西,著作《中西数学通》推动了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方以智,明末清初科学家、思想家,著作《物理小识》是一部自然百科全书式著作。
王贞仪,清初女科学家,著有《星象图解》、《月食解》、《地圆说》等书。批判了当时残存的“天圆地方”说,正确解释了月食的原因。
明清时徽州形成医学流派“新安医派”,著名的有明代的汪机、吴昆和清代的汪昂。
文学艺术 P57—58
桐城派是清代很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他们创立了系统的散文理论,留下了丰富的散文作品。方苞是桐城派奠基人。
清初著名小说家吴敬梓是我国讽刺小说的开山鼻祖。其代表作《儒林外史》抨击了科举制度。
“新安画派”独具风格,清代汪士慎、罗聘被列为“扬州八怪”。
芜湖铁画为清康熙年间汤鹏所创。
淝水之战 P25
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大军攻打东晋,东晋谢玄以少胜多,使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曹魏屯田和皖南开发 P26
曹魏在淮北和江淮地区大兴屯田,主要有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
皖南的农作物种植以水稻为主,后来小麦的种植也得到推广。
梅根冶(今池州市贵池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冶铸中心之一。
明清时期经济的发展 P53
明初安徽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庐州、池州、徽州三府是全国重点产茶区,徽州松萝茶风行一时。
徽州的印刷业、芜湖的浆染业全国闻名;凤阳商业繁盛;巢湖成为商品米生产基地。
徽派建筑 P58—59
黟县西递、宏村的明清民居建筑群是徽州古民居的精品。石牌坊是徽州建筑的一大特色,歙县明代大学士许国八角牌坊是古牌坊中的瑰宝。
近代部分
正视现实的进步思想家 P65—66
桐城人姚莹在鸦片战争爆发前,预见性地提出要做好反侵略的备战工作。战争期间,坚决反对妥协投降,主张抵抗侵略。著有《康輶纪行》,最先呼吁重视西藏问题。
泾县人包世臣提出要学习西方的制炮技术。热情赞扬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歙县人王茂荫的货币理论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唯一提到的中国人。
李鸿章和淮军 P73—74
李鸿章,合肥人,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淮军是我国第一支较为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武器装备的军队,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淮军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献身革命的皖籍志士 P81
1905年,吴樾暗杀清政府出洋考察宪政五大臣失败,壮烈牺牲。
1911年黄花岗起义殉难的72烈士中的安徽三英烈:宋玉琳、石德宪、程良。
岳王会 P79
1905年,安徽省第一个反清的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岳王会在芜湖安徽公学成立,由陈独秀任会长。岳王会的建立标志着安徽的革命活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安徽的光复和柏文蔚督皖 P82
在武昌起义浪潮的冲击下,安徽咨议局于1911年11月8日在安庆宣布安徽独立,推巡抚朱家宝为安徽军政府都督。1912年7月1日,柏文蔚就任安徽都督,他采取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革命色彩的措施。
抗日烽火燃遍江淮大地 P101—103
1937年11月,日寇进攻广德,饶国华率川军在广德固守,揭开了安徽境内抗日战争的序幕。11月30日,广德失守,饶国华师长壮烈殉国。
新四军是安徽战场对日作战的主要力量。
皖南事变 P103
1941年1月,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到达泾县云岭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新四军激战7昼夜,除2000多人突围和被俘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在谈判中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突围后被害。
光耀神州的皖籍抗日英雄 P106
冯玉祥1926年正式走上国民革命道路,1933年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开展长城抗战。七七事变后,指挥凇沪抗战。
方振武在日军侵入热河时组成抗日救国军与冯玉祥的部队会师,将日寇逐出察哈尔省。
戴安澜将军在1942年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在缅甸配合英美联军抵抗日军进犯,在朗科突围战中身负重殉职。周恩来挽辞:“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和平将军”张治中 P108—109
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积极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内问题,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安徽全境解放 P114—115
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4月30日屯溪和平解放,至此安徽全境解放。
近代教育的兴起 P120—121
1898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求是学堂,开了安徽近代教育之先河。
陶行知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主张用教育改造中国社会。
近代文化的演变 P117—119
桐城派晚期主要代表人物吴汝纶曾赴日本考察学制,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
程长庚是一位集艺术家、教育家于一身的戏曲大师,被誉为“京剧鼻祖”。
黄梅戏起源于采茶调,后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安徽地方戏。
凤阳花鼓戏被誉为“东方芭蕾”。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P110—111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到达大别山,至11月下旬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府。
张家店战役是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取得消灭国民党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大胜利,打开了皖西斗争的新局面。1948年2月24日,邓小平率领的前方指挥所和刘伯承率领的后方指挥所在临泉县韦寨会合,完成挺进中原的任务。
江淮儿女支援淮海战役 P111—112
淮海战役总前委驻地设在濉溪县临涣集小李庄。
渡江战役在安徽 P112—114
渡江战役总前委设在肥东县撮镇瑶岗村。
现代部分
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P128—130
1952年1月2日,中共安徽省委员会成立,曾希圣任书记。8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曾希圣任政府主席,省会设在合肥。
朝鲜战争爆发后,皖籍志愿军战士在前线英勇作战,涌现出李家发、许家朋等一批特等功臣和一级战斗英雄。
十年建设的主要成就 P143—144
从1956年到1966年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发展起来,
如:马鞍山钢铁公司、合肥重型机械厂、淮北煤矿和淮南化肥厂等。
科学技术谱新篇 P162—164
1985年安徽省开始实施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计划。90年代又提出“科教兴皖”战略。
涌现出一批科学家。如:邓稼先(“两弹元勋”);任新民;陈椽(茶学专家,被誉为“一代茶宗”);何家庆等。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P134—135
从1953年开始,安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1月,安庆胡玉美酱园厂在全省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
农村改革的全面展开 P150—151
1978年,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首创了“大包干”制(包干到户)。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印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推动了安徽农村改革的进程。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 P153—155
1984年安徽省首次在香港举办了综合性出口商品展销会。1988年安徽省在联邦德国和美国独立举办了出口商品展销会。1984年,安徽省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安利人造革有限公司在合肥成立,拉开了全省兴办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