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内容】
正式版课标:
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初中2011版新课标
了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知道德国、日本、意大利侵略集团是改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
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
课标分析:要求从国际秩序变动的角度来认识两次世界大战。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集中在部编初中九下的14和15课,另外20课部分内容也有涉及。
课题
子目
统编版教材内容
法西斯国这的侵略扩张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介绍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的侵略扩张。
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及主要战场
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包括主要战役、主要会议等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介绍了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主要特点与历史影响。本课侧重介绍两个国际组织的特点,政治味强,历史味不足(缺乏对背景与演变的介绍)。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7单元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的第17课。本课共3目,分别是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目共4段,第1段介绍意大利、日本和德国法西斯组织的产生,第2段介绍法西斯主义的特征与影响,第3段介绍亚洲和欧洲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第4段介绍英法绥靖政策和慕尼黑协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目共3段,第1段整体介绍二战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第2段介绍东方主战场(即中国抗日战场),第3段介绍二战的全面爆发和结束。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共6段,第1段介绍雅尔塔体系及其主要内容,第2段介绍联合国的特点及作用,第3段一句话介绍雅尔塔体系的积极和消极作用,第4段介绍国际格局由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本课内容与初中高度重合,没有多少新增的知识,相反对初中教材的知识点作了大量删减,如基本不涉及二战中的主要战役(只在历史纵横处介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教学研究综述】
朱可认为这一课可以提炼为“战争与和平”这一教学主题,并以“和平”为重心进行教学设计,将分课分为失去和平、赢得和平与守护和平三个部分。
?
【内容主旨】(又名教学立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华体系由于对战败国(包括意大利和苏俄,有学者认为他们是事实上的战败国)的过分压制既加剧了战败国国内形势的紧张,又刺激着战败国通过实力(武力)改变原有的秩序。29-33年的经济大危机更是直接导致了法西斯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泛滥,基于意识形态和对原有国际秩序的不满,德意日三国法西斯力量逐渐联合起来积极对外扩展,由于和平力量未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扩张,二战最终爆发。战争的结果瓦解了原有的凡华体系,而以新建的雅尔塔体系取而代之。
内容主旨的确立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也就是说要从国际秩序变动的角度来认识两次世界大战。为此,可以从近代以来世界格局变化的大框架中去进行分析,使学生理解国际秩序(格局)是一个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政治经济力量发展的不平衡的。特定时期形成的国际秩序是特定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力量的一个反映,一旦这种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就必然会冲击到原有的国际秩序,进而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相关油画、漫画、新闻报道和学者著述,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过程与结果(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从国际体系的角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未能被阻止的原因(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理解雅尔塔体系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国对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追求(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教师教学)重点: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过程与影响
????2.(学生学习)难点:认识雅尔塔体系与凡华体系的异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一:
?
希特勒为什么会阅兵呢?
导入二:出示1941年6月苏联塔斯社辟谣德国入侵的声明,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教学新课:
一、国际格局的变迁与二战的爆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历史知识——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由于美国未能批准凡尔赛条约,所以凡尔赛条约所形成的凡尔赛体系实际上英法主导。他们都是欧洲国家。事实上新航路开辟后直到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关系的中心都是在欧洲,由欧洲列强所主导。为什么呢?因为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实力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和国家。也就是说,国际格局或者说国际关系体系取决于国家或国家集团实力的变化。既然如此,由于不同国家或国家集团实力之间的对比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因而国际格局也必然是在不停地变化,但我们实际观察到的却是国际格局相对稳定,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国际格局的变化相对于国家或国家集团实力的变化有滞后性。如果国家或国家集团实力的变化过大,那么迟早要反映在国际格局或国际关系变化上,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某个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战争的爆发。一战就是典型的例子,正如我们前面学过的,一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强大起来的德国试图挑战以英国为主的国际格局结果遭到英国的反击。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旧有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一战结束后,各国都投入到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但是2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给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以巨大的打击,英法也不例外。(板书:英法受到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漫长而又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国内矛盾,法西斯势力迅速崛起,其中日德法西斯势力的崛起尤为突出。(板书:德日法西斯势力的兴起与泛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整个中国东北,使得日本最早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过来。德国纳粹党上以后,希特勒加紧扩军备战,不仅加强了军事实力,还使德国摆脱了经济危机。于是希特勒决定冒险。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命令德军进入凡尔赛条约禁止德军进入的莱茵兰地区(莱茵河西岸),当时德国才扩军不久,实力上远远不足以与法军对抗,所以德国人很担心法国会出兵干预。用希特勒的话来说就是:
“在进军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希特勒)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
?????????????????????——保·施密特《我是希特勒的译员》
问:从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希特勒认为英法愚蠢;希特勒是讲给身边人听的,可信度较大;希特勒既想表现他的紧张,也想说明他的远见(他赌对了);这件事对希特勒身边的人有很大影响(特地提到此事),提高了他的威信;
希特勒是不是真的很紧张呢?大概是真的很紧张,因为这张图就是拍于这一时期,希特勒显然已经紧张到忘记换掉燕尾服了。问题在于,希特勒的冒险成功了!而这只会刺激希特勒进行下一个冒险,直到被制止为止。所以大家看到了德国吞并奥地利还有著名的慕尼黑阴谋。
不光德日不满凡华体系,苏俄(联)也非常不满。但是苏联的实力也不够,国内战争差点让苏俄残废掉,列宁通过新经济政策才让苏联恢复过来。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上台,1928,苏联开始实施一五计划,29-33年经济危机使苏联得以大量获取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技术和设备,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经济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到1937年苏联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的工业化国家了。(板书:苏联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从一开始,苏联就反对凡华体系,更不用说现在已经强大起来了。
?
预设:面对德国侵略,苏联与英法未能联合应对;进一步刺激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8天后,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
二、二战的扩大与结束
讲述: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出兵波兰,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此时的美国正在推行新政,经济有所恢复。(板书:美国罗斯福新政取得初步成效)但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情绪的影响,美国表面采取中立政策,实际上开始对英法进行援助,特别是随着法国的沦陷,英国危在旦夕,1941年3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了《租界法案》,将大笔军用物资运往英国,从而在事实上放弃了中立,而与英国结成同盟。
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英国和美国立即宣布援助苏联。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正式参加二战。在此基础上,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宣言就两条:
“①保证运用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同与之处于战争状态的轴心国及其仆从国家作战;
②相互合作,不与敌国单独缔结停战协定和和约。”
??? ??????????????????????????????????????——《联合国家宣言》
问:从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显示团结,要和轴心国斗争到底;防止有国家单独媾和(吸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教训);
讲述:《联合国家宣言》又称《二十六国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实现了世界现代史上空前的国际大联合。从此,同盟国协同作战,在以后近三年半时间里,相继打败意大利、德国和日本。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预设:三国希望向世人传递友好合作的信息;
事实是不是如此呢?出示史料,问:从中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计:雅尔塔会议三国之间矛盾重重;主要是由美苏决定;
问:如何看待图片信息与真实历史的区别?
预设:要辨析所看到的史料;不能轻信;图片史料反映的是拍摄者的意图,不能等同于历史事实;图片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事实;
会议发表了公报,问: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苏英美三国雅尔塔会议公报
1945年2月11日
英国首相、美国总统以及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主席在克里米亚会议结束时作出如下的声明:
击败德国
德国的占领与管制
德国的赔偿
联合国会议
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
波兰
南斯拉夫
外长会商
为和平而团结正如为战争而团结
——录自《国际条约集(1945—1947)》
预设:公报内容十分广泛;公报对战后国际秩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安排;德国、波兰和南斯拉夫是大国争夺的焦点;
出示公告中有关联合国会议的内容:
联合国会议
我们决定尽可能从速和我们的盟邦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和平与安全。我们相信:经由所有一切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的密切而继续的合作,以防止侵略并消除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的战争原因,都是必要的。
在顿巴敦橡树园会议中国际组织问题已经奠定了基础。然而,关于投票表决程序的问题,在那儿不曾商得同意。现在的会议,已解决了这个困难。
我们已经商得同意:当于1945年4月25日在美利坚合众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以便依照在顿巴敦橡树园非正式会议中建议的方针准备这一个组织的宪章。
我们将立刻向法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磋商,并邀请他们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大不列颠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共同发起这种会议。一经和中国与法国磋商完毕,关于投票表决程序的建议案全文,就可公布。
问: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三国同意成立“一般性的国际组织,以维持和平与安全”;三国同意召开旧金山会议通过联合国宪章;三国同意接纳中法为大国;
根据公告要求,1949的4月25至6月26日,在美国召开了旧金山会议,中国政府派外交部长宋子文率代表团参加会议,代表团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6月26日,作为最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代表,中国代表团第1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预设:意义重大;突出中共的历史作用;突出国共合作;
讲述: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联合国组织正式成立。它吸取了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形成决议的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课堂小结】
综观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发展,国际格局的变迁,国家或者国家集团的实力变化是决定性的主导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占据世界第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使之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加上战争所锻炼出来的庞大军事力量,使得美苏两国尤为国际关系的中心,传统以从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走向了以美苏对峙为主的两极格局。
然而,正如罗斯福所说:
“实力永远意味着责任和危险!”??????????????????????????????——罗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