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30 09:5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学习历史,要掌握历史年份与世纪的计算方法。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新王朝,应属于()
A.
公元前2世纪
B.
公元2世纪
C.
公元前3世纪
D.
公元3世纪
西汉政权的开创者是
A.
汉高祖
B.
汉武帝
C.
汉景帝
D.
汉文帝
有学者称他为中国历史上最难当的皇帝:平民出生,开天辟地第一次,这在等级森严之下不可想象;数次死里逃生,鸿门宴上差点被项羽部下谋害;当上皇帝后,因国力疲弱,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此外他还面临部将造反,凭什么你可以当皇帝我不可以。这位皇帝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光武帝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他定都
A.
长安
B.
咸阳
C.
镐京
D.
洛阳
下列中国古代帝王中,吸取秦朝速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有(
)
①汉高祖②汉文帝③汉景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据《史记》记载,
汉朝开国以来七十多年,
国家安定,
只要没有洪涝和干旱灾祸,
百姓就人人饱暖,
家家富裕;
京城的钱财多达以万贯计,
穿钱的绳索都腐朽了,
根本无法计算到底有多少钱。谷物一年压一年地堆放,
满得散落到了仓外,
快到了腐烂不能食用的地步。汉初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
A.
秦始皇的横征暴敛
B.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打击
C.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D.
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
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
)
A.
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
减轻人民负担
C.
发展生产
D.
巩固封建统治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这反映出汉初统治者提倡
A.
勤俭治国
B.
以德化民
C.
以农为本
D.
裁减官员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说明()
A.
当时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
B.
汉高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C.
当时统治的黑暗、残暴
D.
汉文帝、汉景帝勤俭治国
西汉初年,统治者之所以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
(
)
A.
经济凋敝,国家贫穷
B.
土地兼并严重
C.
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汉朝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与这一局面形成息息相关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
B.
推恩令的颁布
C.
盐铁官营的实施
D.
张骞通西域的成果
汉初统治者没有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汉书景帝纪》: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躬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易风移俗,黎民醇厚,(西)周云(说)成康,汉言文景,美矣!这段盛世是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魏孝文帝改革
D.
开元盛世
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的社会景象如何?这一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为贯彻材料二中理念,汉景帝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3)历史上把材料三这一时期称做什么?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的统治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材料二: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
(1)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秦朝无道”的具体表现。
(2)“汉祖”是谁?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3)文景之治景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那时牲畜奇缺,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摘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二: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
——摘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
?材料三:文帝和景帝时期,……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
?????????????????????????????????
——摘自统编义务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上册
(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什么样社会状况?
(2)材料二是汉高祖采取的什么政策?请你从材料中归纳出汉高祖这一政策的三条具体措施?
(3)材料三中文帝和景帝采取了什么措施?
(4)请你分析,材料二、三的措施对改变材料一的状况有什么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C.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全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将年份转换为世纪的方法,是将年份数去掉个位和十位,再加1。比如,公元前202年(去掉个位数和十位数,剩下的百位是“2”,则2+1=3),应属于公元前3世纪,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2.【答案】A
【解析】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A正确。
B.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强盛时期,排除B。
???????CD.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出现了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排除CD。
故选A。
3.【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干中提到“鸿门宴上差点被项羽部下谋害……不得不对匈奴实行‘和亲’”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汉高祖刘邦,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故选B。
4.【答案】A
【解析】A.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D
【解析】
①②③.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后,社会十分贫困,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发展。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①②③正确。故选D(①②③)。
6.【答案】C
【解析】C.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汉文帝时期,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据所学知可知,汉初出现题干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故C正确。
ABD.三项和题干出现的景象无关,故排除。故选C。
7.【答案】D
【解析】D.由于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的征战,经济凋敝,为了尽快恢复经济,稳定社会秩序,西汉初期,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人民负担。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故选D。
A.本项是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的直接原因。故A错误。
B.本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B错误。
C.依据题干信息“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可知,本项属于政策。故C错误。故选D。
8.【答案】C
【解析】C.由题干“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与农桑,薄赋敛”可以看出,汉文帝采纳了大臣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注意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巩固了中央集权,发展了西汉的经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奠定了强盛的基础。C符合题意。
ABD.三项与题意无关,排除ABD。故选C。
9.【答案】A
【解析】略
10.【答案】A
【解析】A.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故A正确。
BC.土地兼并严重、政治腐败,灾荒连年不符合西汉初年的史实,故BC错误。
D.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是其主观原因,故D错误。故选A。
11.【答案】A
【解析】A.结合所学和题干,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故A正确。
B.C.D.三个选项内容都是出现在汉武帝时期,故排除B.C.D。
故选A。
12.【答案】D
【解析】D.夏朝建立的时候,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自此,禅让制退出了历史舞台。故D是汉初没有实行的政治制度。
ABC.三项所述均是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治制度。故选D。
13.【答案】A
【解析】
A.据题干“汉兴,扫除繁苛,与民休息”“孝文”“孝景”可知,汉初吸取秦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景帝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提倡勤俭治国,所以出现了文景之治,故A正确。
B.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故排除B。?
?
?
??
C.魏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时实施,故排除C。??
D.开元盛世出现在唐朝,故排除D。故选A。
14.【答案】D
【解析】D.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之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它给后世最大的启示在于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故D正确。
ABC.综上所述,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D。
15.【答案】(1)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田地荒芜。秦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
(2)重视农业;轻徭薄赋;关心农桑等。
(3)文景之治。与民休息,安居乐业,经济恢复和发展,汉朝统治进一步巩固。
16.【答案】(1)法律严苛;秦二世更加残暴;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等。
(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3)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
17.【答案】(1)汉初经济萧条,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一片荒凉景象。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措施:“兵皆罢归家”;释奴为民;重视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
(3)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4)使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