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3490011633200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第I卷为第1至6页,第II卷为第6至10页。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 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 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 ,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 ,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
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
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
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寿终正寝 名噪一时 兼容并蓄 照猫画虎
B.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
C.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
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B.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都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D.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
4. 下面所列名著与信息,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缘木求鱼
申之以孝悌之义
B
《史记》
鸿门宴
纪传体
项庄舞剑
藉寇兵而赍盗粮
C
《雷雨》
话剧
曹禺
祥林嫂
北京人
D
《哈姆莱特》
悲剧
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
别里科夫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红楼梦》中的服饰有一些是汉族历代传承的服饰,但也有很多是清代人的穿着。黛玉初至荣国府时,见到王熙凤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袭人要回家探亲时也是在“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外,再套上“青缎灰鼠褂”。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赵振民《中国衣冠中之满服成分》索性认定:“中国古无‘褂’字盖满制也。”应该说褂子是清代人对肥大上衣的习惯称谓。贾宝玉是作者着墨最多、寄托最深的人物之一。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初见黛玉时,服饰以红为主色;群芳夜宴时,枕着红香花枕;祭晴雯时,穿着血点般大红裤子;看破红尘出家时,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
这是因为红色是最能体现宝玉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的颜色。红色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具有令人产生激动、热烈的本性和感情的力量,与他热情奔放的性格暗合。红色也体现了他尊重女性的心理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常是女性的代名词,古代男子常称其女性好友为“红颜知己”。宝玉非常推崇、爱慕和关心女性,红色岂不正是他怡悦红颜的绝妙注解?红色还是他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象征。他虽被视为掌上明珠,却处处受羁绊,恨不能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红色常使人联想到火焰和鲜血的颜色,是充满刺激性和令人振奋的色彩。它能使人产生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正是宝玉性格的写照。
服饰不但能突现人的外貌和性格,在阶级社会里,更能显示人的地位。贾雨村还是寄住在葫芦庙内的一个穷儒时,曹雪芹只用“敝巾旧服”四个字就画出了这个落魄文人的潦倒。邢岫烟虽为小姐,无奈家道艰难,只能着“家常旧衣”,连冬天也穿得“很单薄”。对那些美貌而富贵的人,曹雪芹则不惜浓墨重彩。只看看宝玉的佩戴物就知道了。他的帽子是嵌玉紫金冠;颈上挂着饰有“金螭缨络”的项圈;那通灵宝玉,先是用“五彩金丝”系着,后又由莺儿织了一个“梅花络”套上;又有“寄名锁”——在神僧面前“寄名”为“弟子”,再铸一把锁,以示神命锁住;还有道士所画能祛邪的“护身符”。而地位高至皇妃的元春,曹雪芹又不细写她的服饰了。元春省亲时,我们只看到皇家仪仗队里有人捧着她的“冠袍带履”,回到家后,也只知道她一次次“更衣”。到底穿戴如何,没有具体写。这是不写之写之妙。
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红楼梦》的服饰集中国封建社会服饰美之大成,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摘编自《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有删改)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红色最符合宝玉个性心理,所以,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
B.《红楼梦》中所涉服饰虽存在汉族元素,审美价值颇高,但却未触犯清廷禁律。
C.从宝玉身上的各种安全饰物中,我们可看出贾宝玉在贾府中备受呵护、地位至高。
D.服饰描写是曹雪芹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援引徐珂、赵振民两人著作中的言论,说明了“褂子”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
B.作者由表及里,从宝玉的穿着服饰中,探究出了人物性格的深层内蕴,见解深刻。
C.贾雨村、贾宝玉的服饰比对描写,说明“突显地位”是曹雪芹服饰描写的重要原则。
D.文章以“服饰文化”为主线,串联起了《红楼梦》人物形象、审美艺术等诸多内容。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特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
B.曹雪芹笔下的服饰受封建社会思想影响,深入品赏时,我们需了解写作时代背景。
C.《红楼梦》中人物服饰描写手法多样,各具特色,体现出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艺。
D.《红楼梦》中的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因而,该书是研究清人服饰情况的重要文献。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二)太宗答魏征
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可以免。”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诤,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
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弓。在这里韦、弦代指有益的规劝。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 当:处于
B.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C.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D.此非贻厥子孙者 厥:相当于“其”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必固其根本?????????匡其不及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危而不持?
C.居域中之大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 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
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
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
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也证明了魏征奏疏的成功。
第Ⅱ卷( 共117分)
(30分)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
13.?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9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 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
(2)诗的开头两句中“昔闻”“今上”有何含意?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6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7分)
(1) ,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2)复道行空, ? (杜牧《阿房宫赋》)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4)悲夫!有如此之势, , ,以趋于亡。
(苏洵《六国论》)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了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五、(17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6~19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 ? ? ? ? ? ? ? ? ? ? ? ? ? ? ? 路遥
几天之后,在少平即将离开省城的时刻,金秀和兰香相跟着来旅店找他,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但少平推诿着说不想去。最少在眼下,他不愿带着脸上的疤痕,和任何女性相跟着逛大街,他无法忍受陌生人用异样的目光看他和身边两个漂亮的妹妹。说实话,对脸上的那道疤痕,尽管他显得不在乎,但内心却为此而万般痛苦,爱美之心人人有,更何况,他正当青春年华!至于他的脸究竟被伤到了何种程度,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勇气去照镜子。
金秀见他执意不到街上去转,就提议他们三个人一块到她的宿舍去坐坐;她说她们宿舍实习的同学都没回来,就她一个人。医学院离这儿很近,少平也就同意了。
三个人到医学院金秀的宿舍后,金秀特意让少平坐到她床上休息。她让少平先—个人待一会,自己随即又拉了兰香,到外面去采买吃的,她想好好款待一下少平哥。
兰香和金秀走后,少平一个人没事,就在金秀的枕头边拿了几本医学杂志看。他在无意间发现金秀床铺那头的墙上挂一面圆镜子。他犹豫了一下,过去摘下那面镜子。当镜子就要举到面前的时候,他闭住了眼睛。
他闭着眼,举着镜子,脚步艰难地挪到了靠近房门的空地上。他久久地立着,拿镜子的那条胳膊抖得像筛糠一般。在这一刻里,孙少平不再是血性男儿,完全成了一个胆怯的懦夫!
我看到的将会是怎样的一个我?他在心里问自己。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你不愿看见它,难道它就不存在吗?你连看见它的勇气都鼓不起来,你又怎样带着它回到人们中间去生活?可笑。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
他睁开了眼睛。呀!他看见,那道可怕的伤疤从额头的发楞起斜劈过右眼角,一直拉过颧骨直至脸颊,活像调皮孩子在公厕墙上写了一句骂人话后所划下的惊叹号!
他猛地把那面镜子摔在水泥地板上;一声爆响,镜子的碎片四处飞溅。接着,他一下伏在金秀的床铺上,埋住脸痛哭起来……
他听见了开门声——是金秀和兰香回来了。
他爬起来,用金秀的毛巾揩去了脸上的泪痕。接着,匆忙地拿起扫帚,把满地的碎镜片扫到门后。在手捉住门锁柄的时候,他停留片刻,以便自己镇静下来——尽管他知道这是徒劳的。
在门打开的一刹那间,他看见两个妹妹都怀里抱着一堆吃的东西,脸色苍白地愣住看他。她们显然感到这屋里曾发生了什么事!其实,他自己的神态就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她们很快说笑着走过来了。以后,她们一直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那一堆碎镜片。
两个女孩子像演戏一样,大声说笑着,甚至有点咋咋唬唬,在桌子上铺开了块干净的白布,然后把那些罐头、啤酒、果子露、牛肉、面包等等吃的东西都摆好,让他坐到“上席”上,并且开玩笑称他“革命老前辈”……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
啊,最为严重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了!
现在,他行走在这人流如潮的大街上,不管有多少含义复杂的目光在他脸上扫射,他也坦然如常。不知为什么,他甚至感到自己的情绪渐渐亢奋起来。
他在个体户的小摊上买了一副墨镜,随即就戴起来——部分地遮掩了脸上那道疤痕。接着,他又到商店买了一件铁灰色风雨衣穿在身上。这打扮加上脸上那道疤,奇特地使他具有了另一种男子汉的魅力——这正是他想象中自己的“新"形象。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他还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
当天晚上,他静静地坐在小旅店的房间里,分别给妹妹、仲平和金秀写了两封信。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第二天,孙少平提着自己的东西,在火车站发出了那两封信,就一个人悄然离开了省城。中午时分,他回到了久别的大牙湾煤矿。
他在矿部前下了车,抬头望了望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幵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眼里忍不住涌满了泪水。温暖的季风吹过了绿黄相间的山野;蓝天上,是太阳永恒的微笑。
他依稀听见一支用口哨吹出的充满活力的歌在耳边回响。这是赞美青春和生命的歌。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秀和兰香到旅店找孙少平,想陪他出去到街上转转,两个妹妹都希望帮助哥哥,希望哥哥早日摆脱痛苦。
B.慌忙地收拾东西,用毛巾揩去泪痕,但还是被妹妹看出了端倪,说明孙少平的内心遭到的打击是巨大的。
C.尽管少平的两个妹妹都装着没有看见门背后的一堆碎镜片,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D.小说结尾写孙少平回到了煤矿,没有留在大城市工作,他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自己的生命也有意义。
1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啊!为什么不敢正视自己的不幸呢?”小说改用第二人称,表现出孙少平审视自己、剖析自己的心理。
B.“你这可笑的驼鸟心理”,这个句子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孙少平的自嘲,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C.文中把伤疤比作调皮孩子划下的惊叹号,形象地写出了伤疤很长的特点,这样的伤疤深深地伤害了少平。
D.“高耸的选煤楼、雄伟的砰石山和黑油油的煤堆”,作者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写出了大牙湾煤矿的特点。
18.从文中可看出孙少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5分)
19.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孙少平的经历可谓不平凡,那么如何理解小说的标题“平凡的世界”?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六、(10分)
20. 《红楼梦》中一些主要人物进入回目,作者往往在其名字前加一个字,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敏探春”(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请另选《红楼梦》一个人物,仿照这种形式写一个“一字评”,并结合原著一个情节,说明理由。(5分)
一字评: (2分)
理由: (3分)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
7月27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协同控制,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拍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天问一号”探测器反应灵敏,飞行姿态正确,与地面配合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七、(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北宋)王令《送春》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中国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振兴,中国人民幸福,必须依靠自己的英勇奋斗来实现,没有人会恩赐给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与新世纪中国一路同行的你们,进入高中,站在了人生选择的重要关口。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想象你参加五四青年节活动——“我与未来自己的时光之约”,请把你的心声,以演讲稿的形式,向大家,也向未来的自己吐露。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
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
高一年级 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共33分)
一、(每小题3分,共12分)
1.C 【解析】首先阅读文段,了解大意。整个文段论述了创新之于当代戏曲的重要性,而四个选项都是说创新精神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A项和B项将“当代戏曲的发展”放在前面,陈述重点与文段中心不符。C项和D项将“创新精神的缺失”放在前面,更能突出强调创新精神的重要。而“制约了……”和“对……起了制约作用”两种句式相比,前者表述更简洁明确。所以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为C项。
2.B 【解析】本题从成语使用的语境、语义程度轻重的角度设题。
“寿终正寝”寿终,年纪很大才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屋。旧时指老死在家中,泛指事物的消亡。“无疾而终”没有病而去世,指老年人自然死亡;比喻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而终止,含有不了了之的意思。此处是说戏曲如果只是复制和模仿,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灭亡了,使用“无疾而终”不合语境,应用“寿终正寝”,体现自行消亡。“名垂青史”,好的名声和事迹载入史籍永远流传。“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噪一时”用在此处语义程度与语境不符,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人都是流传至今的艺术大师。“博采众长”,广泛地采纳各家的长处。“兼容并蓄”把内容不同、性质相反的东西都吸收进来。从后面“还从化妆、灯光……大量的探索”可知,这里应选用“博采众长”。“照猫画虎”比喻照着样子模仿。“按图索骥”按照图像寻找好马,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从前面尚小云等人努力超越前人和后面的“突破藩篱”可知,这里的“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是不满足于模仿,应选用“照猫画虎”。
3.D 【解析】“眼花缭乱”是人看东西的感觉,前面应加上“令人”或“使人”等,排除A、B两项。后一句缺少主语,“才能”前应加上“这样”,代指前面所说内容,使文意连贯,排除C项。
4.A 【解析】“藉”句出自《谏逐客书》;祥林嫂出自《祝福》;别里科夫出自《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每题3分,共9分)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较、辨析。本题A项,“曹雪芹笔下的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扩大范围了,按照原文“他的服饰特色主要体现在红色上”,可知选项“宝玉始终全身穿戴红衣红饰”表述扩大范围。C项,“地位至高”过于绝对,宝玉在贾府极受爱宠,但不能说地位至高。D项,结合原文末段“曹雪芹笔下的服饰是在不违背清廷禁律的前提下,按照封建审美标准,遵循美的规律创造的”,可知封建审美规律的形成在前,而选项中“也是促进封建审美规律形成的重要元素”便混淆了先后关系。故选B。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A项,“是清人独有的服饰类型”曲解文意,原文是“徐珂《清稗类钞?服饰》中说:‘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可见从徐珂的相关言论中,并不能得出“独有”之义。故选A。
7.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A项,“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无中生有,结合原文内容,看不出“从服饰入手是解读方法中最为便捷、高效的”的意思。故选A。
三、(12分)
8. D 【解析】A当,主持,掌握; B休,喜庆,福禄; C物,人。
9. B 【解析】B却,表转折。A代词,它的;代词,自己。C助词,的或定后的标志;代词,它。 D表转折;表修饰。
10.A 【解析】考虑结构和语意。
11.C 【解析】骈散结合。
第Ⅱ卷(共117分)
(30分)
12.(10分)(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
(“驰”“尽”“养”“鸣琴垂拱”“化”各1分。5分)
(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
(“及”“为……所”“美”“明于先见”各1分,句意1分。5分)
13. 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1分)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利于朝局;(1分)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1分)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职。(1分)
14.(9分)
(1)D【解析】“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泪流”一句中,除了抒写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伤之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3分。
(2)“昔闻”就是过去听说,表明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1分)“今上”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终于算是登上来了。(1分)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1分)但联系下文,就会感觉这是一声长叹,(1分)长叹的内里是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1分)
15.(7分)
(1)千里澄江似练
(2)不霁何虹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
(5)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
(每空1分,共7分)
五、(17分)
16.C? 【解析】?C项,“但是他还是受到了刺激,悄悄地离开了她们”曲解文意,分析错误。从原文“……吃过东西后,少平没让她们送他,自己一个人来到大街上”可知少平并不是悄悄地离开了她们。
?17.B 【解析】B项,“同时也在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分析错误,“鸵鸟心理”是少平自己逃避现实的心理描写,也是一种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并没有表现出鼓励自己不要一味躲避。
18.①因脸上的伤疤内心痛苦,无法忍受别人的眼光。②和妹妹交谈后,行走在街上,变得坦然甚至亢奋起来。③晚上给妹妹写信的时候,内心已平静下来。(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三点5分)
【解析】知本段选文从三方面写了少平的情感变化:1~8段;9~16段;17段。
19.①“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②“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③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每点2分,共6分)
【解析】从小说“在给兰香和仲平的信中,他向他们‘阐述’了他为什么现在不想来大城市工作的想法。他说他也许一辈子可能和煤炭打交道”可知标题“平凡的世界”在文本中指孙少平选择回到煤矿过平凡的生活;从前文对少平脸上的疤以及疤对少平的心理影响的描述中可知“平凡的世界”还指以孙少平为代表的的平凡的人们,要战胜生活中的艰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从两个妹妹对少平的招待的描写中可知平凡之中蕴含着不平凡,不平凡之后又归于平凡,两者对立又统一,这正是平凡世界里很多人的生活状态。
六、(10分)
20. 5分。参考示例:
勇晴雯。勇:志气、勇敢、勇气、性格刚烈、桀傲、有突出之意。第5回“又副册”对晴雯的判词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这就暗含一个勇字。她的勇不仅表现在敢言敢怒,如第74回抄检大观园时,晴雯的勇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表现在“带病工作”上 ,如第52回《勇晴雯病补孔雀裘》,贾宝玉穿的俄罗斯进口的孔雀裘,不慎烧了一个洞,连裁缝绣匠都不敢补,晴雯不顾自己发烧头疼,鼻塞声重,硬撑着熬夜把它补好。
(一字评2分 释字1分 原著情节1分 评价1分)
21. ①7月27日②“天问一号”探测器③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120万公里处④获取地月合影,⑤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5分)
七、作文(60 分)
22.立意参考
写作指导材料一表现了自信(不信唤不回)和努力(夜半、啼血)的态度。表现了自己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材料二意思为“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包含积极进取的追求、善于自省并勇于革新的意识。材料三表明奋斗才有未来。因此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
结合材料一立意——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结合材料二立意——积极进取,勇于自新,创造未来。
结合材料三立意——英勇奋斗,打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综合全部材料立意——有信仰,去创新,俯下身,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几个材料内涵自由组合,突出重点,言之成理均可。注意,无论哪种立意,都要注意将个人梦想纳入中国未来的轨道,体现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一(20—17)
二等(16—12)
三等(11—7)
四等(6—0)
内容20 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内容空洞
感情虚假或思想不健康
表达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体比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特征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语句较生动
略显深刻
略显有文采
略显有创意
无明显特征
【建议】
(1)无标题,扣2分。不合演讲稿格式,酌情扣2~5分。
(2)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
(3)字数不足的,每少50字,扣1分,最高扣3分。未完篇的作文,在四等上打分,不再扣字数不足分,总分不得高于 30分。
(4)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评分,“特征”不给分。
(5)建议平均分为43。大体等级 33-38-43-48-53-58。文体特征不明显的,在 36 分左右。
【参考译文】 唐太宗亲笔写诏书答魏徵
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竭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后,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复你的好诤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地等待你的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