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是在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宋太宗诏令,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滞留(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重者,徒一年”。这一诏令(
)
A.有助于商业发展
B.保障了诚信经商
C.提高了商人地位
D.稳定了市场秩序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康(今南京),其市场的设立已不完全严格按照传统的“面朝后市”的格
局,而是沿秦淮河排列开来,从城市的空间分割上打破了以前规整方正的格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已实现南移
C.源于孙吴时对建康奠定的基础
D.建康已经打破坊市制度的界限
4.《梦溪笔谈》记载:“唐人作富贵诗,多记其奉养器物之盛,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儿家”。这从侧面反映了宋代
A.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
C.农业发展程度高于前代
D.手工业技术世界领先
5.南宋凭半壁江山,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庞大的国家机器需要支援,竟然能支持一个半世纪之久,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国家统一政治环境较为清明
B.外贸收入成为国库重要来源
C.岳飞等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
D.赋税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6.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
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
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商业日益萎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
7.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反映了明代
A.工商业者的地位大幅提高
B.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
D.理学不再是官方正统思想
8.宋代街市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侵街"现象,指商铺突破坊墙,占用公共街道搭建铺面。宋仁宗年间,谕令“京师民居侵占街衢者,令开封府榜示,限一岁,依元立表木(界限)毁拆"。但至宋徽宗年间,陕西转运使李稷开始收取“慢街钱”。这一变化说明
A.政府对商业的管理强化
B.抑商政策限制经济发展
C.政府政策适应商业发展
D.商业活动不再受到限制
9.《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
A.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B.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D.外贸税收成国库重要财源
10.汉武帝对盐业生产和销售进行了规定:募民自备生产费用煮盐政府提供主要的生产工具牢盆(煮盐用的大铁锅)以间接控制其生产,产品由官府收购,敢私自煮盐者受鈦左趾的刑罚。这一规定
①增加了政府收入
②抑制了工商业者
③收回了铸币权力
④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北宋政府在边境设置植场推行互市贸易后,雄州(<今河北省雄县)匆州张昭运建议提高榷场的岁税收入。宋仁宗回复说:“先朝置互市以通有无,非以计利.”这种做法的目的
A.摘好宋金之间的关系
B.推动辽朝经济的发展
C.保持市场的繁荣稳定
D.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12.“它”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但是,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因此后来未能持续。材料中的“它”是指
A.鉴真东渡日本
B.郑和下西洋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玄奘西行取经
13.以诗证史是历史研究的一种方法。“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余里地无山。”该诗句所反映的工程建设是
A.都江堰
B.秦始皇长城
C.郑国渠
D.隋朝大运河
14.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的海上佑护女神。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朝廷赐庙额“顺济”给妈祖,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认可。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朝廷赐妈祖“灵惠妃”的称号,妈祖完成了从地方神到全国女神的转变。这从侧面印证了两宋时期
A.经济重心南移
B.海外贸易繁荣
C.北方民族压迫
D.儒学信仰动摇
15.永乐年间,来华朝贡的使团规模都大大超过了洪武年间,据不完全统计,各使团来华朝贡的次数多达318次,平均每年有十国来朝。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奉正朔以威其邻”
B.“虽云修贡,实则慕利”
C.“宣德化而柔远人”
D.“请开市舶,易私贩为公贩”
16.《晚明大变局》记载:“苏、松、杭、嘉、湖地区大体可以分为蚕桑区、棉作区、稻作区。因此,丝绸业市镇、棉布业市镇、粮食业市镇成为市镇的主要类型,如盐业市镇(周浦镇、新场镇)、榨油业市镇(石门镇)等。”这反映出该时期江南地区
A.美洲农作物的传入
B.工商业市镇繁荣
C.自由雇佣劳动普遍
D.商人群体的形成
17.南宋时,相扑已经形成一套完整规则。水平颇高的职业相扑高手大量涌现,甚至还出现了女性相扑。比赛时,各方相扑高手云集临安,皇帝有时也去观看。相扑运动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地体育文化融合
B.理学思想兴盛
C.民间推崇尚武精神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记》所载
北方
南方
户数占比全国
40.9%
59.1%
10万户的州
2处
3处
5万户到10万户的州
5处
17处
(注:此时国家财富仰仗东南)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148页
材料二
南方充分利用劳动力,开垦荒地,……南方农业部门众多,利用北方不具备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就深度而言,南方精耕细作的水平超过北方,轮作制在南方意境相当普及。而且南方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更高,商业性农业和多种经营呈现相当繁荣的景象。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148页
材料三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邓广铭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形成材料一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具体史实说明宋代文明成就的空前性。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
——摘编自邢铁(论中国资本主x义萌芽的特殊性》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中国国力昌盛,经济对外依赖校小,因此可使政府实施大量对外贸易政策也无法显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虽然郑和下西洋对我国当时对外贸为广一定影响,但其出发点却并非发展本国济,朝贡贸易所得商品大多为奢侈品,不利于市面流通。西方国家发生工业革命时最主主要的原材料为铁、煤炭等物品,由于海上运输局限性,上述商品无法大量输入中国,因此我国错失大力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
——摘编自张恋绮《明清时期期我国对外贸易特殊洪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领域的新现象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我国错失大力发展综合实力的最佳时机"的原因。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SI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参考答案
1.C2.A3.A4.A5.B6.D7.C8.C9.B10.C11.C12.B13.D14.B15.B16.B17.D
18.(1)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2)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自然条件由于,社会相对安定。
(3)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活动打破了时空限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理学开始形成,宋词出现。
19.(1)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雇工人身自由度增加。
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步;商品经济繁荣;江南经济长期繁荣。
(2)原因: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前芽发展有限:对外以朝贯贸易为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对外闭关锁国:历行重农抑商政策;海上运输局限。
20.(1)汉代:对匈奴采取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等;扶植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清代: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2)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维护了边疆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明: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以商业为中心的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海外(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清:商业资本活跃;形成商帮;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