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培优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培优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6-30 16: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五课开辟新航路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以此来判断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A.促进欧洲开始社会转型,开始由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
B.资产阶级开展了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
C.导致欧洲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D.各地区各民族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移至
A.地中海沿岸
B.大西洋沿岸
C.长江流域
D.太平洋沿岸
3.西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社会分工的扩大
C.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D.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展开
4.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如玉米、番薯等纷纷传入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状况有助于
A.缓解明清人口增长的压力
B.彻底改变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成熟
D.推动明清对外开放局面的形成
5.有史料记载,福建长乐籍华侨陈振龙长期在吕宋(菲律宾)生活,他突破西班牙殖民当局禁令,把甘薯苗“截取其蔓尺许”,偷偷带回中国。甘薯传入中国的这个故事,发生在
A.南宋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6.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于1804年引入美国,玉米、马铃薯于明代引入中国。这主要是得益于
A.黑奴贸易
B.世界市场的出现
C.商业革命
D.资本的原始积累
7.下面表格是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其主要原因是(  )
(注: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
A.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早期殖民掠夺引发“价格革命”
C.自由贸易使英国工业品大量外销
D.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英国正式确立
8.据统计,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得到18600吨白银和200吨黄金,世界金银总产量的83%为西班牙占有。但是到159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死后,他遗留的债务高达1亿金币,被世人讥讽为“黄金漏斗”。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贸中心的转移
B.金银未转变为原始资本积累
C.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阻碍经济发展
D.日益崛起的荷兰商业资本的挑战
9.1820年前后英国已出现一批专门制造机器的厂家,有专门的技术工人,生产相同型号的零部件。这主要反映了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B.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C.内燃机的广泛推广
D.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10.据记载,当达·迦马航行到印度后,一位印度王公问他是否带来了一些商品,他回答说“总数不多,是样品”,并请求准予把货物从船上卸下来。这反映达·迦马此行的目的是
A.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B.积极抢占海外地盘
C.追求丰厚商业利益
D.谋求控制印度王室
11.一艘名为“克拉克”的葡萄牙商船,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截获,船上发现了大量吸收了西洋风格的中国青花瓷器,但荷兰人不知瓷器的产地,便以“克拉克瓷”命名。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在
A.12、13世纪
B.14、15世纪
C.16、17世纪
D.18、19世纪
12.有学者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这里“分水岭”的含义是
A.世界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13.1572年,美洲白银开始一次新的引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同菲律宾首都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这反映出
A.世界经济中心逐步向亚太转移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C.中国工业品逐步打入美洲市场
D.新航路开辟加速了物种交流
14.16世纪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其主要依据是(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大洲的联系日益紧密
B.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在欧美纷纷建立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改变了世界面貌
D.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5.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三角贸易
B.新航路的开辟
C.蒸汽机的改良
D.电力的广泛应用
16.几百年前某位著名海上探险家认为“海上探险是为了像所有的男子汉都欲做到的那样,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该材料表明海上探险是为了
A.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B.满足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巩固封建王权专制
D.传播基督教
17.15—16世纪,人类历史逐渐转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鲜事物和新名词,以下各组词语中符合这一历史特征的是
A.资本主义萌芽——“寻金热”——地理大发现
B.资本主义——文艺复兴——工业革命
C.黄金——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D.商业革命——新航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他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以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嘱》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取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的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1)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2)哥伦布西行路线及目的地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
19.人类需要梦想,技术创新与交流合作推动了梦想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与土地的对话
材料一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
——约·罗伯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结合所学,从改进农具和耕作技术的角度,分别列举一例证明这一特征。
人类与海洋的对话
材料二
1200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增加了一倍或二倍。14世纪时,葡萄牙人改制了三角帆索具,使船能够更直接逆风航行。此外,航海者还得到了航海情报汇编和地图的帮助。15世纪时,欧洲人的船舰已配备了火炮。到16世纪初,海军的战术已由设法撞入敌船转为舷炮齐射……这些发展给欧洲人以一个决定性的有利条件,使他们能夺取并控制世界各大洋。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依据材料二,概括16世纪以来欧洲人控制海洋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其影响。
人类与天空的对话
材料三
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
①1793年,法国人布兰查德实现了从气球上用降落伞下降的梦想,但降落伞不能控制下落方向,到19世纪,降落伞顶部开了导流孔,跳伞变得安全自如。
②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莱特兄弟首次实现了动力驱动、可操纵、可持续的载人飞行,开辟了人类航空的新纪元。
③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以至于1968年阿波罗8号从月球返航的途中,当地面控制中心问及“是谁在驾驶”的时候,指令长回答:“我想现在是牛顿在驾驶。”
④“嫦娥奔月”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美丽传说,“嫦娥工程”的实施使这一传说变为现实。2013年12月15日,中国嫦娥三号的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号”顺利驶抵月球表面。
⑤2014年1月9日,第二届国际空间探索论坛开幕。包括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在内的30多个国家与会。会议主要有太空飞行中的各种因素、空间站建设等议题。
⑥2016年5月2日,一个国际天文学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报告说,他们在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矮星附近发现了3颗与地球大小相近的行星,这些行星可能具备宜居条件。
(3)运用材料三,提出两个观点,构思历史小论文,完成下表。
资料序号
可论证的观点
观点一:
观点二:
观点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十分发达……中国的船只远达大西洋沿岸,指南针正是这些远航水手传到阿拉伯和波斯的。通过他们,中国发明的航海罗盘为欧洲人所熟悉。13世纪初,欧洲开始有航海中使用指南针的记载。
传教士大批来华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他们带来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物理学和机械学知识……顺治和康熙(1644~1722)对传教士比较信任,西学遂大量传入。
——据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从鸦片战争到1895年,清政府主要引进军事技术和少数相关技术,对西方技术体系一知半解,未发展机器制造等基础技术和基础工业。
——据张柏春《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阶段特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政府引进西方技术的历史背景。
参考答案
1.D2.B3.A4.A5.C6.B7.B8.B9.A10.C11.C12.C13.B14.A15.B16.D17.A
18.(1)为了了解东方风土人情,并使东方人皈依基督教。建立海外殖民地,掠夺财富。
(2)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西方殖民者的目的是扩张和掠夺,他们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强迫殖民地人民纳贡,因而不可能存在什么“公平交易”。
19.(1)基本特征:精耕细作。
列举:改进农具:耧车、曲辕犁等。
改进耕作技术:铁犁牛耕、耦犁、垄作法、代田法等。
(2)有利条件:在造船、航海和海军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技术改进。
影响: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密切了各大洲之间的联系,拓展了世界市场;殖民扩张不断加强。
(3)观点正确,资料选择充分,与观点完全对应。
观点正确,资料选择不够充分,与观点对应。
观点正确,资料选择与观点不对应。
观点不正确。
示例:
资料序号
可论证的观点
①②③
观点一:科学技术推动航空航天事业发展
①④⑥
观点二:愿景和梦想是人类探索天空的动力
⑤⑥
观点三:沟通合作促进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
20.(1)变化:由科技外传到西学东渐。
原因: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相对缓慢;新航路开辟;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统治者的影响;传教士传播西学。
背景:内忧外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近代社会运动的推动(如洋务运动);近代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