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第I卷第1至6页,第II卷第7至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1~3题。
“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伴随清代戏曲文化的繁荣发展,戏曲艺术成为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年画中亦随之出现了大量以戏曲剧目为( )的作品,因一个独立剧目叫“出”,故这类年画被称为“戏出年画”。戏出年画着力表现戏台上的角色形象及剧目情节。民间画师多为戏迷,( )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 ,画中人物扮相、功架与舞台上几无二致。戏出年画在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画面承袭传统故事年画,山石树木、亭台楼阁等背景刻画写实,但人物都是戏装扮相,勾画脸谱,动作举止夸张如演戏;另一种则完全照搬戏曲舞台的表演形式,背景道具跟戏曲舞台的布景道具一样简单,以桌、椅摆法交代故事发生的不同地点和环境,人物持马鞭指代骑马,执桨则示意乘船,如此等等,刻意减少画面背景,着重突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在各地的年画中,要属天津杨柳青的戏出画样最为丰富而精彩,内容都是当时人们( )的经典剧目。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更带给人们视觉享受,是值得传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节选自人民日报《别具一格的“戏出年画”》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体裁 往常 耳熟能详
B. 题材 经常 耳熟能详
C. 体裁 经常 耳濡目染
D. 题材 往常 耳濡目染
2.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画面上往往能定格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
B.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往往能定格于画面上
C.往往将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定格于画面上
D.往往戏台上最精彩的一幕被定格于画面上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B.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更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C.戏出年画是由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的同时,更带给人们视觉享受
D.戏出年画是戏曲与版画两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结合,在带给人们视觉享受的同时,更使人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南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4.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
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从西汉到唐代天文官员们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
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宋元时代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都处于当时世
界领先地位。
社会原因是导致明清时期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中国古
代不侧重几何学是导致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5.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已有历法,但是这些史料的含意不明;夏商时期属于观象授时时期,
还没有进入历法时代。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当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时历法产生,直到《殷
历》“甲寅元”(四分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历法时代。
中国古代最主要是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干支法是世界
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并用的现象,如“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兰亭
集序》)。
6.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研究天体形态结构 D.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2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臣母子离散复完,白骨复肉,铭感圣德,彻于肝肺,虽九死其能报耶!陛下又复甄录①,寄以民社②,此正臣陨首效命之秋也。
钦惟圣朝,以孝道治天下,禄秩③不容及不孝之徒;以仁心怀远人,匹夫无有不获之愿。况臣事元朝,叨为元臣,幸已逃诛。母年逾耄,孤苦特甚。尤宜恻怛而钦恤者也。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讴歌德泽,为赐多矣。
今臣四十有九,老母年八十有一。鹤发垂堂,西山之日已薄;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果尽奉欢之期,然后复求仕进,以尽忠罄节,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
(节选自简祖英《陈情表》)
注:①甄录:甄别录用。 ②民社:此指地方官。③禄秩,官员俸禄的级别。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犹蒙矜育 矜:看重
B.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照察
C.听臣微志 听:任从
D.禄秩不容及不孝之徒 徒:同类的人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以手阖门
B.且臣少仕伪朝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C.叨为元臣 为天下笑者
D.果尽奉欢之期 及其所之既倦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A.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天下云集响应
C.单于壮其节
D.忧劳可以兴国
10.下列各项中,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今臣亡国贱俘
A.石之铿然有声者
B.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C.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当其欣于所遇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B.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C.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D.伏/望圣慈收回成命/矜其爱日之短/俾遂归养之图/则臣母子拭目清平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四个“无”斩钉截铁又饱含感情。
B.李密《陈情表》运用“乌鸟私情”“结草报恩”等典故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C.简祖英《陈情表》中“陨首效命之秋也”表达自己死后也要为朝廷奔走效命的愿望。
D.“西山之日已薄”用太阳快要落山形容老年人快要死亡,形象生动,引发读者的同情。
第Ⅱ卷(共114分)
四、(27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3分)
(2)弃亲赴任,不孝之罪弥深。苟违亲而事主,陛下安所用之?(3分)
(3)非惟遂人子之私,亦圣朝孝理之道也。(2分)
14.两篇文章感人至深,请结合节选部分简要分析两位作者“陈情”过程中的相同之处。(3分)
15.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按要求作答。(7分)
书愤 蜀相
陆游 杜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书愤》颈联意气风发,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
B.《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抒发情怀,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C.《蜀相》首联的“何处寻”,说明作者是有意识的寻访,并流露出钦慕和迫切之感。
D.《蜀相》全诗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感情深挚,充分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两首诗在写诸葛亮、抒发个人感情两个方面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9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用词含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离骚》中屈原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席卷天下, ,囊括四海之意, 。(贾谊《过秦论》)
(3)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4)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五、(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黄河入海
叶梅
(1)很久以来,我对滔滔黄河如何注入大海充满了向往,那一番情景,是滔天巨浪?是长龙摆尾?或是桀骜不驯、浩浩汤汤?我一次次想象它的激越,想亲眼见到它的渴望与日俱增。
(2)2019年夏末,如愿以偿,我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东营。
(3)一路上,我想起青海的好朋友梅卓,她是一位美丽的藏族女诗人,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她说她的父老乡亲敬畏雪山化出的涓涓溪流,从不敢用任何不洁之物亵渎流水。每逢吉祥的日子,她的乡亲们都会跋涉到雪山脚下取回清水,供奉在家里。梅卓在说这些话时,一脸虔诚,这使她本来好看的双眼显得更加清澈透亮。
(4)我又想到曾经去过的青海三江源,那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是如此宏阔而寥远,连绵起伏的可可西里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高耸入云的雪山冰川巍峨庄严,一派圣洁,而雪山脚下涌出的清泉则如从天而降的仙女,一群群前后欢跳着,四处流动……一时分辨不清,是哪些涓涓雪水流归了黄河?
(5)有关黄河源的记载,《尚书·禹贡》即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唐王朝和吐蕃来往密切,特地派遣过一些官员和旅行家在河源探访。吐蕃王松赞干布,还在这一带迎娶了不远万里前来和亲的文成公主。这黄河之源,想必也勾起公主更加强烈的思乡之情,但她若能知道她的故事将随着黄河之水久久流传,成为民族亲情千秋美好的见证,一定会欣慰不已。
(6)青藏高原孕育了三条大河:黄河、长江、澜沧江。黄河为何选择流向北方,这是大河深藏的秘密。或许她从巴颜喀拉山脉初生之时,便与长江、澜沧江心照不宣,以对生命无边的仁慈和默契,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去向,在持续的前行中不断丰盈,哺育着亿万生灵。
(7)从雪山到海洋,这条中国北方的大河,流向西北干涸的山峦和土地,滋润了广袤的高原与平原,最后注入渤海。她经历了一路惊险传奇,先是在山地峡谷间穿行,又随手造就出富饶的河套平原;随后急转朝南,飞流直下,将黄土高原的泥沙裹挟而去;继而摇荡前行,过三门峡,长驱直入,横贯华北平原;在她奔向大海的前夕,又将挟带而来的泥沙堆积成一块块新生的陆地,任那里绿芽萌发,草木葳蕤。
(8)我追随着她的气息,终于来到了黄河入海口,也就是她不断簇拥而成的土地上。前往入海口的路上,黄河就在相距不远的大堤之外,车行高处,能时时看到她万马奔腾似的流动,仿佛听到那大河的咆哮。
(9)漫漫长路,她润泽了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人们用这母亲河灌溉农田,兴修水电,她是沿途人民的生命源泉,也是文明得以为继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但就在前些年,人们突然发现,黄河竟然出现断流现象,究竟是源头的雪线下降,黄沙遮蔽?还是沿途树木减少,水系退化?或是人们过度开发利用,造成环境恶劣,河水干涸?下游有些河段竞然只剩了浅浅的水面,浅得人赤着双脚就能蹬过河去,怎不叫人痛彻心扉?
(10)欣喜的是,那片通往黄河入海口的葳蕤湿地,展现了东营人的良苦用心。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至黄河源头,下至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启动了全面保护的战略规划,还大自然以勃勃生机,日见成效。
(11)受到黄河馈赠的东营似乎迎来了高原的某种气息,那受到呵护的湿地一望无际,青苍苍的芦苇枝叶舒展,密不透风,水洼里虫鸣鱼跳。辽阔的湿地成为鸟儿的乐园,每年南来北往的近六百万只鸟儿在此越冬、繁殖和歇息,丹顶鹤、白鹭、天鹅……数不清种类的鸟儿们在湿润的草地、密集的芦苇丛中优雅地翩翩起舞,它们组成曼妙的队列,在这片与大海相依的天空之上此起彼伏,高飞低唱,仿佛都在一同欢迎远道而来的黄河之水。
(12)眼见得,黄河就要扑向大海了,那是她日夜奔走,终将回归的家园。她一定是远远地看见了那一片蔚蓝,从那么遥远的高原到此,她从未停歇,即便已是千辛万苦,也仍然毫不踌躇地奔涌向前,那排山倒海的波涛便是她急急的脚步。她有一些矜持,可以从她回卷的瞬间看出来,但终归,她气势磅礴地迎着海洋而去。
(13)于是,那一道令人极为震撼的奇观便出现了:巨大的黄河浪潮与渺远的蓝色大海紧紧相汇,持续着,连绵不断……那是经历了无数厚土濡染而成的雄浑的黄,那是经历了从陆地——湖泊——海的沧桑演变的无尽的蓝,两者都是天地的原色。
(14)这时候,你还可以明显地看到,奔腾而来的黄河即使进入了大海,但依然按捺不住地倔强。她在一派宽容的蓝色之上掀起一股又一股巨浪,浪的尖顶扬起一不屈不挠堆堆雪白,展现出大河一如既往的冰雪性情——她到此时,也没有忘记雪山的恩典,试图留下自己的本色。
(15)在那里,在那遥远的、人的视线难以企及的海之深处,她终于化作了海。
(节选自2019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7.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关于黄河源的古老记载和文成公主和亲的历史往事丰富了黄河的文化内涵。
B.在描述黄河从雪山到海洋的漫长历程中展现了黄河在上中下游和入海口处的不同特点。
C.黄河有的河段断流,而入海处波涛排山倒海,这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
D.文中借助联想和想象展现黄河风貌,最后虚写黄河入海的场景,作者情感也达到高潮。
E.文章开头写向往看到黄河入海,结尾写黄河化作了海,前后照应,首尾圆和。
18.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9.文章写的是“黄河入海”,为什么在第(3)段写到“藏族女诗人梅卓”?(6分)
20.探究黄河在文中的深厚意蕴。(6分)
六.(7分)
21.校报开辟“神州揽胜”和“文明探源”两个栏目,请你将叶梅的 《黄河入海》一文推荐给校报其中的一个栏目,并写一段推荐语。要求:明确所放栏目,并阐述你的推荐理由,不超过90字。(4分)
22.阅读诗歌《中国梦》的片段,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要求:语言生动,句式、修辞与上一段落保持一致。(3分)
中国梦
一百年前,
中国梦
是一条风雨飘摇的帆船,
在自强不息的呐喊中
求索摆脱屈辱的彼岸。
今天,
中国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精神”是1921年的红船精神……是1950年的抗美援朝精神……是2020年的抗疫精神、深圳精神、探月精神……是2021年“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无数种精神汇聚成了“中国精神”。坚守信念,传承精神,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你对“中国精神”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7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滨海新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二年级语文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9分)
1. B【解析】题材指文章、艺术作品的材料內容;体裁指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根据语境选题材。经常指次数多;往常表示“以往”,突出是过去一段时间内的情况。根据语境选经常。耳熟能详指听得多了,能够很清楚、很详细地复述出来;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根据语境选耳熟能详。
2. C【解析】通过分析上文语境“民间画师多为戏迷,经常会亲临现场观戏描摹”,可知主体对象为“民间画师”,根据主语一致衔接最紧的原则排除ABD。
3. D【解析】“是由……的有机结合”句式杂糅,“感知”前成分残缺,最后两句句子顺序为递进。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4. A 【解析】 B项,帝王们更关注的是“记录奇异天象”。C项,“都”字太绝对。D项,原文未提及“社会原因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C【解析】“……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理解错误。原文材
料二第二段表述为“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
并非“最早的纪日法”。
C【解析】“研究天体形态结构”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原文根本没有提
及这个词。故选C。
三、(18分)
7. A【解析】 矜:怜悯
8. A【解析】 A用 B递进关系,况且;并列关系,又 C做;被 D助词的;求得
9. B【解析】 例句:名词作状语 A名词作动词 B名词做状语 C意动用法 D 使动用法
10.B【解析】 例句:判断句 A定语后置 B判断句 C宾语前置 D 状语后置
11.C
12.C【解析】 原文意思是“陛下再一次甄别录用,让我担任地方官,这正是我以身效命的关键时刻”,而不是指死后奔走效命。
第Ⅱ卷( 共114分)
四、(27分)
13.(8分)
(1)过分地得到提拔,加恩特赐的任命优厚,怎么敢犹豫不决,有非分的愿望呢?(3分)(“盘桓”字1分,“希冀”字1分,句意1分)
(2)抛弃亲人上任就职,不孝顺的罪责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而侍奉主上,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3分)(“弥”字1分,“事” 字1分,句意1分)
(3)不只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2分)(“遂”字1分,“孝理” 字1分)
14.(3分)(1)都抓住统治者“以孝治国”这一核心;(2)都陈述了先尽孝后尽忠的理由;(3)都表达了必将尽忠陛下的感恩之心。(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5.(7分)
(1)(3分) A【解析】“暗用边塞名将李广自比,对于能够保国御敌,深感自豪”理解错误,是遗憾无奈。
(2)(4分)写诸葛亮:①《书愤》则注重诸葛亮的北伐,特别是《出师表》中表现出的北伐的强烈愿望。②《蜀相》侧重于写诸葛亮的一生的功绩、才德和壮志未酬的寂寥。
抒发感情:③《书愤》则借歌颂诸葛亮上表北伐的业绩来反衬自己不能收复失地的郁闷、悲哀和对收复沦陷河山的渴望。④《蜀相》主要抒发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和对他壮志未酬的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也暗含着感时忧国和以身许国的抱负。(答对一点得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6. (9分) (1)其文约 其辞微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2) 包举宇内 并吞八荒之心
(3)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每空1分)
五、(20分)
17.(4分) CD【解析】C有的河段断流是“前些年”的事,不是现状;“显示出不同地区环保态度的差别”也不确切。D实写黄河入海的场景。
18.(4分)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用“她”指代黄河)写出黄河孕育生命、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形象(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河历尽千辛万苦,急迫奔向大海的状态(1分)表现黄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1分)。
19.(6分)答案示例:
内容上:①通过写藏族女诗人梅卓讲述藏族乡亲们对雪山融水的深挚感情,对黄河的敬畏与虔诚,表现藏民对赖以生存的黄河的依恋之情和对母亲河的崇敬之情;②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母亲河的主题。结构上:③与下文东营人对自然的保护相互映衬。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20.(6分)答案示例:
①源远流长的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
②黄河哺育生命,黄河流域孕育中华文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血脉;
③黄河入海时的倔强象征奋斗不止、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精神。
(每点2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六、(7分)
21.(4分)示例一:推荐放在“神州揽胜”一栏。
我向校报“神州揽胜”栏目推荐此文,文章写黄河从雪山到大海,一路奔流,最后流入大海的壮丽景观,讴歌了祖国的山川之美,表达对山河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推荐放在“文明探源”一栏。
我向校报“文明探源”栏目推荐此文,文章描写黄河入海景观,挖掘与黄河有关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展示以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表达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景仰。
(明确推荐栏目1分,内容2分,情感1分,其他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22.(3分)示例:中国梦\是一艘搏击风浪的巨轮,在强国大业的航程中\驶向复兴民族的明天。 (每空1分)
七、(60分)
23.作文 作文评分表
等级 类别 一等(20~17分) 二等(16~12分) 三等(11~7分) 四等(6~0分)
内容 2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或不健康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流畅
字体较工整 符合基本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流畅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特征 2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生动
??略显个性 无明显特征
说明:
(1)无标题,扣 2 分。每 3 个错别字扣 1 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的,每少 50 个字扣 1
分,最高扣 3 分。未完篇的作文(不足 400 字),在四等上打分,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且总分不得高于 30 分。
(2)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内容”“表达”在第四等评分,“特征”不给分。
(3)建议平均分为43。大体等级 33-38-43-48-53-58。文体特征不明显的,在 36 分左右。
【译文】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李密《陈情表》)
我们母子离散再次团圆,(如同)枯骨再次生肉,深刻记住大恩大德,直通到内心,即使死多次难道能报答得了吗?陛下再一次甄别录用,让我担任地方官,这正是我以身效命的关键时刻。
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朝廷不会容忍接纳不孝顺的人做官,用仁爱之心胸怀天下的子民,普通百姓没有谁不感到有所收获。况且我侍奉过元朝,接受元朝俸禄做过元朝的臣子,侥幸逃脱罪责。母亲年事已高,尤其孤独苦楚。更应该同情她,体恤照顾她啊。希望您能收回之前的诏命,怜悯我照顾母亲之日苦短,答应我奉养母亲,给她养老送终的愿望吧!我和母亲一定擦亮眼睛,感恩清平盛世,给您歌功颂德,感喟皇恩浩荡。
我今年四十九岁,母亲八十一岁,白发深居,多有不便,日落西山,时日不多,如果抛弃亲人就职赴命,不孝顺的罪名更加深重。如果违背亲情来侍奉主上,陛下您怎么会重用这样的人呢?果真能陪母亲享尽天伦,然后再就职尽忠,不只是成全了作为儿子的私心,也是圣朝用孝道治理天下的道理啊!
(简祖英《陈情表》)
高二年级语文 7*2-1 77*2-1 7第7-1 713页(共10页) 高二年级语文 第7 714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