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学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登上地球之巅》学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4-17 14: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课题 :23登上地球之巅
使用方法和学法指导:先读课文然后做学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3、.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一、新课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zhì( )息 pú( ) fú( ) biān( )骨 履( )践
颤( )抖 zhuī( )形 liáo( )绕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崔巍:
养精蓄锐:
齐心协力:
斩钉截铁:
头昏眼花:
3.速读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①参加登山的有几名队员?
②队员们用什么方法登上了“第二级台阶”?用了多长时间?
③队员们前进的第二道难关是什么?队员组成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
④入夜时他们登山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又出现了什么有利条件?
⑤队员们是在怎样的状况下登上珠峰的?
二、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并找出登山过程的时间、海拔高度。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习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4.说说你最佩服的队员,写出理由。
(以上问题可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选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
三、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学习登山运动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团结合作、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
四、拓展提高
1、找出文中对环境的描写的句子,并体味这些语言在全文中的作用。
2、文中哪能些部分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4、找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从中可以看出登山运动员的一种什么精神?
5、假如你是文中的刘连满,你会怎么办?从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以上内容在再次默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发言时可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回答得好。)
6、探究性学习(2006,新疆内地高中班中考题)
为下面这则消息拟写一个标题并说明它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至少4个方面)。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北京时间10月12日9时许,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第二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⑴标题:
⑵信息:a:
b:
c:
d:
教师指导(答案):
A、“朝着云雾茫茫的珠穆朗玛峰巅勇敢地迈进”,“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在陡滑的岩壁上登攀”,……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登山过程环境恶劣,非常危险,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登山队员们不畏艰险,勇于和环境作斗争的精神。除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描写了珠物流妈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色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样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二者相结合,起到一张一弛的阅读效果。
B、刚开始的攀登是略写,最后攀登最顶峰是详写,还详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因为攀登最顶峰最困难,也最危险,通过详写,更能体现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C、提示从修辞手法、语气等方面进行思考。
D、学生畅所欲言,想像合理即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坚强的品质,中国也有高水平的探险家。
E、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试想像把自己置身于刘连满的角色,谈心得体会。
中国登山运动员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中国人的又一大壮举,又一次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强。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世界对中国有了重新的认识,但是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在1969年7月21日就已经登上月球了,而中国在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才首次实现了载人航天飞机飞行成功。期望同学们努力学习,长大后也当航天英雄,为我国航天事业做贡献,让中国人飞得更高更远。
、⑴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去掉"载人"亦可)
⑵a.神舟六号飞船发射成功。
b.神舟六号飞船发射的时间、地点及运行情况。
c.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
d.消息来源,发布时间、地点。(1分)(其中b、c两项中的内容分开表述亦可)
点拨:从导语中透露的信息中即可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