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课件(41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12. 《祝福》课件(41张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30 15:2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鲁迅
选自小说集《彷徨》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名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面容清瘦目光炯炯烛黑暗
须眉浓密头发根根刺痼疾
参照下面鲁迅先生的画像,结合你对先生的了解,为先生拟一副对联。
痼疾:经久难治愈的病。
一字胡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状。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但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的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是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正如他在《彷徨》前面的题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情节——
内容
——
顺序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沦为乞丐
凄然死去
初到鲁镇
淘米被劫
被迫改嫁
夫壮子胖
再到鲁镇
……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倒叙

叙的作用
结构上: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予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
内容上:浓郁的新年喜庆气氛与祥林嫂凄苦之死形成鲜明对照,大大增强悲剧性。
祥林嫂年谱
二十六七岁
丧夫,离家到鲁镇务工
二十七八岁
被迫改嫁,生儿阿毛
二十八九岁
丧夫
三十、三十一岁
阿毛被狼吃,回鲁镇务工
三十四五岁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落
为乞丐
四十上下
腊月二十四或者二十五死去
脸色
两颊
眼睛
衣着饰物
作用
第一次
青黄

顺着眼
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善良安分、温顺年轻
生活贫困、身体健康
第二次
青黄
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
与第一次一模一样
生活更贫困,精神上受到更大打击,健康状况不如从前,内心痛苦难以表达
第三次
黄中带黑
消尽了悲哀的神色
眼珠间或一轮
破竹篮,空的破碗,破竹竿
遭受长期打击折磨,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风烛残年,濒临绝境。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
结论:
小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表现了人物性格,更重要的在于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
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安分、
愚昧
个性—顽强、倔强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是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小人物。
典型意义







以为辛勤劳作能安心生存
以为丧夫失子能博得同情
以为捐得门槛能减去罪孽
悲剧人物要使人怜悯,最重要之点,性格必须善良。?
——亚里士多德
合作·探究·讨论
自杀?他杀?主犯?从犯?
鲁四老爷
不情愿收留祥林嫂,三次皱眉,极端歧视寡妇,禁止她参与祭祀活动;甚至认为她死得不是时候,搅了他过年的好心情。表现出鲁四老爷的冷漠、自私。
……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对鲁四老爷的侧面描写:(书房摆设)
对联
下联:品节祥明德性坚定
上联: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近思录集注》(是一部理学的入门书,朱熹编著)
《四书衬》(主要解读孔孟之道的书籍)
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鲁四老爷:政治上反动,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及秩序,反对一切变革与革命;思想上迂腐、保守,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


和祥林嫂一样是旧社会中受压迫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反对她再嫁,传播和祥林嫂的谈话做谈资,叫祥林嫂捐门槛。传播迷信、传播恐惧、精神统治,被吃者吃人。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对祥林嫂提出的问题回答含糊,搪塞、逃避责任
善良,但却软弱,无能
“我”
人物分析之各路看客: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民众们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封建制度的忠实维护者,成为围观祥林嫂不幸遭遇的看客。
从犯罪学的角度上讲,看客们并不是杀人凶手;然而从精神戕害的角度上讲,看客们都自觉不自觉地参与到虐杀祥林嫂的活动中了。
导致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封建思想:
1、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思想: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封建思想:
3、妇女的三从四德。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封建思想:
4、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资料链接
《祝福》的批判
1.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2.民族劣根性的批判:
恃强凌弱
中庸思想
奴性性格和瞒骗行径
3.可怕的集体无意识
贞节
秩序
妇女的“三从”
封建祭祀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迷信的毒害
封建礼教的束缚
封闭的农村社会
群众的淡薄冷漠
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暗示社会的冷漠
暗示衬托人物的心情。
暗示情节的发展
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
标题的作用:
1、人物
2、情节
3、环境
4、主题
5、读者
标题的作用:
1、语带双关。
2、感情的出发点。
3、总领全文。
4、文章线索。
5、文眼。
6、设置悬念。
7、揭示主题。
文章以“祝福”为题好在哪里?
①情节方面。小说从鲁镇的人们忙于准备“祝福”的背景开始,又以鲁镇上“祝福”的爆竹声惊醒了正在回忆中的“我”结束。“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祝福”有着密初的关系。
文章以“祝福”为题好在哪里?
②环境方面。“祝福”的场景为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提供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祝福”的风情画里,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这是造成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文章以“祝福”为题好在哪里?
③主题方面。以“祝福”为标题,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了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就更能增强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更能突出主题,也包含了作者反讽的深意。
请你结合祥林嫂的生平遭遇,为她拟一副对联或挽联。
示例一:
寡妇真可怜,丧夫又丧子;
鲁镇太冷漠,虚伪且愚昧。
示例二:
命途太坎坷,两度丧夫,更痛失爱子,问魂归何处;
礼教真虚伪,几番害人,终沦为乞丐,叹命丧黄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