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考点11 中国的区域差异、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人教大纲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考点11 中国的区域差异、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人教大纲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4-17 18:0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11 中国的区域差异、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
(2011·重庆文综·T36·36分)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图6是云冈石窟所在区域示意图,读图6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和 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石窟,其表现的佛教文化由古印度扩散而来,该文化扩散方式属于 扩散。图6标出的旅游资源中属于自然景观的是 。
(2)图6中作为我国重要地形区分界线的山脉名称是 。云冈石窟所在地属于 气候区,气温年较差 。该石窟开凿于北魏,建在岩层近于水平、较坚硬的砂岩石壁上,历经多次地震,至今仍保存完好。试从岩性、构造、降水量分析石窟保存完好的原因。
(3)大同是我国传统的煤炭工业区。煤炭外运至秦皇岛的铁路干线是____ 。(限填图6中的一个铁路编号)该地大量使用煤炭产生的SO2形成酸性物质可能会对石窟造成损害,试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提出该工业区的综合整治措施。
【思路点拨】根据图示省区轮廓及标注的地理事物,判断出图示省区为山西省,所在地形区为黄土高原,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做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典型的地理事物:三大石窟、壶口瀑布、太行山、大秦铁路等;
(2)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判断文化扩散类型关键看传播距离的长短;
(4)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一线是我国季风区和季风区的分界线;
(5)分析问题要抓住题干限制性信息,“从岩性、构造、降水量分析”、“ 从减少SO2排放以保护石窟的角度”,以明确答题方向。
【精讲精析】第(1)题,本题重点考查文化和旅游问题。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云冈石窟均为佛教景观,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石窟。佛教从古印度传播到我国,距离较长,属于迁移扩散。旅游景观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图中的壶口瀑布属于自然旅游景观,云冈石窟和平遥古城属于人文旅游景观。第(2)题,图示区域中的太行山是我国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两大地形区的分界线。结合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可以判断云冈石窟所在地属于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的年较差较大。抓住题目要求,从岩性、构造、降水量三方面入手,该地为砂岩,岩性坚硬,抵抗风力侵蚀能力强;岩层水平较稳定,抗地质灾害能力强;虽然为季风气候,但是年降水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较弱。这些都有利于石窟的保存。第(3)题,从大同到秦皇岛的大秦铁路是运煤专线,做题时要关注要求:填编号。综合整治的措施可从调整工业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煤炭利用率等方面分析。
【参考答案】
(1)龙门 迁移 壶口瀑布
(2)太行山 温带季风 大
原因:①岩石较坚硬,抗风化、侵蚀能力强
②岩层稳定,抗地质灾害能力较强
③降水量较少,流水侵蚀作用弱
(3)③
措施: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②调整工业布局,搬迁污染企业,减少局地污染物的排放
③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④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清洁燃烧等技术)
⑤回收利用废弃物,提高煤炭综合利用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