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植物的一生(第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3.5植物的一生(第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4-17 18:17:49

文档简介

第五节 植物的一生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浙江教育出版社,《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五节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科学探究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 实验观察与探究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初步树立内、外因辩证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种子的萌发条件
  ②教学难点:种子萌发条件探究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提前一周做课本93页的演示实验
【设计说明】
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在不同的条件下三组种子萌发的状况。归纳出种子萌发的外因,即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空气。种子萌发的过程。通过看视频,学生总结。
【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引入新课
复习引入:回忆种子的成分,
观看种子发牙视频,思考这些发芽的种子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二、新课的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讨论:各种成熟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都会萌发,长出幼苗。哪么,那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种子的萌发呢?
学生进行猜测:种子的成熟度,饱满程度,大小,温度、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
如果探究土壤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如何设计实验?即怎样控制变量?
相同条件:种子、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适量的水分
不同条件:1号瓶不加土壤,2号瓶加入土壤。
实验观察:种子都萌发。
结论: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如果探究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如何设计实验呢?
相同条件:相同种子、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
不同条件:1号瓶定期浇水,2号瓶不浇水。
若实验观察:两瓶内的种子都萌发。
可得出结论:种子萌发不需要水。
若实验观察:只有1号瓶内的种子萌发。
可得出结论:水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如果探究阳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相同条件:适宜的温度、足够的空气、适量的水分。
不同条件:一瓶罩上纸箱,一瓶不罩。
若实验现象是两个瓶内的种子都萌发。
得出结论:阳光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思考:根据生活中观察到的种子发芽的环境分析种子萌发需要土壤、阳光吗?可以确定哪些条件不需要,哪些条件可能需要?
因为潮湿的种子在有水的阴暗玻璃杯中能发芽,所以阳光、土壤可能不需要。温度、水、空气不确定。
现在如果探究种子发芽的外部环境条件,上述这些变量哪些是主要变量,哪些是次要变量?
学生阅读种子萌发条件(93页)第一、二段后回答。
主要变量:温度、水分、空气
次要变量:种子的成熟度,饱满程度,种子大小,
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提出问题:一粒饱满成熟种子萌发必须满足什么样的外界条件?
建立假设:种子萌发需要水、氧气、温度外部条件。
设计实验:学生分别就不同变量如何设计控制变量实验。
展示老师设计实验表格,学生思考。
思考(1):在甲组内,A种子与B种子、B种子与C种子、A种子与C种子在变量上各有什么差异?
思考(2)在不同组间,A种子与B种子存在什么差异?B种子之间与C种子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思考(3)能否对甲组的B种子与乙组的A种子的萌发情况进行比较?为什么?
得出结论:
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思考:
1、农作物和花卉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节播种,而且要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中?
2、有些植物种子由于被“淹死”而不能萌发,你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吗?
二、种子萌发的过程:
观看视频种子的萌发过程:思考种子是如何萌发的呢?种子的各部分发育成什么?
1.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胚轴——连接茎和根
3.胚根——发育成根
思考:幼苗长成后,豌豆种子里的子叶和小麦种子里的胚乳都会萎缩,甚至消失。你知道它们在种子萌发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胚乳或子叶都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提供了营养,其中贮存的养料被消耗了,所以会萎缩或消失。)
课后小结:1、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
2、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各部分发育植物的什么部分。
巩固练习:见幻灯片(共32张PPT)
植物的一生
(第二课时)
菜豆 种子
种皮

胚芽
胚轴
胚根
子叶(2片)
玉米 种子
种皮

胚芽
胚轴
胚根
子叶(1片)
胚乳
种子的基本结构
种皮

(重要)
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
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
种子由胚发育成幼苗的过程叫 
种子的萌发
一、提出问题:豌豆种子萌发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建立假设
三、实验设计
(控制变量法)
探究
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研究一个主要变量(如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时,其他的变量(如空气、温度等)必须保证不变,只有水这个变量发生变化。
1. 猜想或假设(哪些因素会影响种子萌发?):阅读93页1、2段
种子的形状、大小、饱满程度
种子是否成熟、成活、休眠有无解除
温度、水分、空气等
变量
(有关种子自身的变量)
主要变量
实验中使其保持不变
次要变量
研究 一个 主要变量的影响时,
其它变量必须保持不变,只有该变量发生变化。
保证空气、温度这两个变量不变,
只有______这个变量在变。

(温度 、水分、空气)
——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当实验结果受多个变量影响时,要研究其中一个变量的影响效果,其余的变量均应保持相同或不变。
设置对照组
A
B
C
甲组环境温度在20 左右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甲组
不足
充足
200
充足
充足
200
充足
不足
200
思考:在甲组内,A种子与B种子、B种子与C种子、A种子与C种子在变量上各有什么差异?
A
B
C
A
B
C
A
B
C
甲组环境温度在20 左右
乙组环境温度在40 左右
丙组环境温度在0 左右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甲组
乙组
丙组
思考
不足
充足
200
充足
充足
200
充足
不足
200
不足
充足
400
不足
充足
00
充足
充足
400
充足
充足
00
充足
不足
400
充足
不足
00
在不同组间,A种子与B种子存在什么差异?B种子之间与C种子之间存在什么差异?
四、分析实验
能否对甲组的B种子与乙组的A种子的萌发情况进行比较?为什么?
A
B
C
A
B
C
A
B
C
甲—20
乙—40
丙—0
5天后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甲组
乙组
丙组
不足
充足
200
充足
充足
200
充足
不足
200
不足
充足
400
不足
充足
00
充足
充足
400
充足
充足
00
充足
不足
400
充足
不足
00
A
B
C
A
B
C
A
B
C
甲—20
乙—40
丙—0
5天后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甲组
乙组
丙组
不足
充足
200
充足
充足
200
A
B
C
A
B
C
A
B
C
甲—20
乙—40
丙—0
5天后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甲组
乙组
丙组
充足
充足
200
充足
不足
200
A
B
C
A
B
C
A
B
C
甲—20
乙—40
丙—0
5天后
A种子 B种子 C种子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水分 空气 温度
甲组
乙组
丙组
充足
充足
200
充足
充足
400
充足
充足
00
五、得出结论
你认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哪些?依据是什么?
影响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是:
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
适量的水分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空气
假如大豆种子缺少某一个结构能否萌发,为什么?
种子萌发的 自身条件是:
粒大饱满的
胚是完整的、活的
渡过休眠期的
结合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谈谈要使储藏的种子
不发芽,什么办法最简单有效?
种子晒干储藏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中,
 储藏的种子不易发芽
1、农作物和花卉为什么都要在一定的季节播种,而且要播种在湿润疏松的土壤中?
2、有些植物种子由于被“淹死”而不能萌发,你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吗?
种子具备萌发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是如何萌发的呢?种子的萌发过程:
豌豆种子的萌发过程
3、种子具备了萌发的条件就会萌发。那么,种子是怎样萌发的呢?

胚根
胚芽

茎与叶
1.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2.胚轴——连接茎和根
3.胚根——发育成根
4.子叶(只有一片).
种子萌发的过程
幼苗长成后,豌豆种子里的子叶
和小麦种子里的胚乳都会萎缩,甚至
消失。你知道它们在种子萌发过程中
起什么作用?
胚乳或子叶都在种子的萌发过程中提供了营养,
其中贮存的养料被消耗了,所以会萎缩或消失。
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成幼苗时需要的营养来自____
幼苗长成成熟的植物体需要的营养来自_____
子叶或胚乳
光合作用
图中哪粒玉米种子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仍不可能萌发 (阴影部分表示被切除)
A
B
C
D
C
1.一粒种子的胚活着,但不萌发,其原因可能是( )
A、外界条件不适合
B、种子尚在休眠期
C、种子未发育成熟
D、上述原因都有可能
D
2.种子中能发育成新植物幼体的是:( )
 A.胚 B.胚芽
  C.子叶 D.胚根
A
1.下列土壤最有利于种子萌发的是
A温暖湿润疏松的土壤 B 温暖湿润坚实的土壤
C高温湿润疏松的土地 D寒冷湿润疏松的土壤
2.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大多数作物的播种季节.下列原因说法错误的是:
A春天雨水多 B 春天温度适宜
C春天空气新鲜D 大多数种子刚刚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时
A 胚芽先发育成茎 B 胚芽先发育成叶
C胚根先发育成根 D 胚乳先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