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赏析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赏析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30 21:5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逢入京使
岑参
(?https:?/??/?so.gushiwen.cn?/?authorv_0969d1da1ac1.aspx?)?〔唐代〕
(?https:?/??/?so.gushiwen.cn?/?shiwens?/?default.aspx?cstr=%e5%94%90%e4%bb%a3?)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赏析: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写得自然、本色。
首联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园东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语,只是默默凝视着东方,思乡的主题一上来便得到有力的揭示。这句只叙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龙钟”是沾湿的意
思,全句说:
揩眼泪巳经揩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
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
后两句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练习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有同学在赏析这首诗歌时将第三句理解为“立刻就会相见了,用不着再写信了”。你觉得这种理解正确吗?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这种理解,把“马上”本来的意思是“骑着马在路上”(或“骑在马上”)错误地理解为表示“立刻”的时间副词“马上”。把表示“没有”的“无”理解为表示“用不着”的“毋”。此诗后两句的意思是骑着马走在路上突然遇见了入京使者,身边没有纸和笔可以写信,于是就托入京使者带话给自己在京城的家人告诉他们诗人是平安的。
3、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