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考点19 选修5(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2011年高考地理真题考点点拨与精析:考点19 选修5(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4-17 19: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19 选修5
一、选择题
(2011·天津文综·T8~9·8分)图4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5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1.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2.图5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4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①了解滑坡和泥石流形成的原因,②华北地区的房屋建设中朝向和所处的位置方面的分析。
【精讲精析】1选B,2选B。第1题,图中所示地质现象为滑坡与泥石流。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从两者定义可知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第2题,华北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房屋朝向南时阳光射入时间最长,四地中a朝向西南,b、c都朝向南方,d朝向东南方;滑坡多发生在陡坡,泥石流多形成于山谷,所以房屋应避开陡坡和山谷,a、c、d都位于山谷附近,b点位于山脊的相对平坦处,综合考虑,b点是最佳地点。
3. (2011·北京文综T3·4分)在图3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图3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精讲精析】选C。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具体思路分析如下所示:
二、非选择题
(2011·安徽文综T34·30分)4.(30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图14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    (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10分)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10分)
(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10分)
【思路点拨】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1)经纬度和注记 时间、地形状况;(2)等压线 天气形势。
【精讲精析】
第(1)题,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所示:
银川海拔高于成都;成都位于大巴山以南
经纬度和注记
20时:夜晚
银川气温低
银川位于冷气团南侧、天气晴朗
等压线 大气逆辐射银川小
成都受暖气团控制、云量较多
第(2)、(3)题,此时,成都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北指向南,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为偏北风;天气系统及其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所示:
银川北部为高压中心、为冷气团
二者之间等压线密集 锋面
成都南部为低压中心、为暖气团 冷锋
此时为偏北风,锋面向南移动
泥石流 山谷
滑坡 悬崖、陡坡 暴雨
遇到滑坡、泥石流时防范和自救措施可从它们的成因归纳。
【答案】
⑴低 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⑵偏北风 冷锋 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⑶滑坡、泥石流 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5.(2011·福建文综·T40·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B.【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冰雹是在气流强烈升降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固体降水现象,其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月雹日指月降雹的天数,图20示意我国东南沿海某省多年平均月雹日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省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9分)
(2)简述冰雹带来的危害,并提出防御措施。(6分)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应从示意图入手,判断冰雹发生最多的季节。本题还应结合冰雹的概念解释,分析成因和危害,借鉴比较熟悉的气象灾害如寒潮等的防御措施,通过知识迁移,完成冰雹防御措施
【精讲精析】第(1)题,由示意图可知3、4月月雹日最多,判断出春季是冰雹最多的季节。材料中冰雹的概念冰雹是一种气流强烈升降下发生的固体降水现象。而降水成因可从冷暖气流交汇,暖气流强烈抬升—锋面成因;地面温度升高,对流加强—对流成因两方面分析
第(2)题颗粒大小一般为5~50mm的冰雹,易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破坏建筑物。防御措施可借鉴类似的,又比较熟悉的气象灾害如寒潮
【参考答案】(1)春季。春季冷暖气流常在该省交汇,易使暖气流强烈抬升;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对流加强。
(2)危害:毁坏农作物,击伤人畜,甚至砸坏建筑物。
措施:加强监测与预报.做好人工防雹等
(2011·山东文综T31·10分)6.【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该区域寒潮发生总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当地菜农在寒潮到来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抓住以下几点:
(1)联系影响我国寒潮的路径和当地地形分布分析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数值分布特点。
(2)水的比热远远大于空气,增温降温较大气慢得多。
【精讲精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图中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数值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递减,这是因为寒潮来源于山西的西北部地区,因此纬度较高的西北部受其影响较大;长治附近寒潮发生总次数较东西两侧多,因为长治处于西部高原和东部山脉之间的盆地,寒潮带来的冷空气容易在盆地集聚,因此发生次数较多。第(2)题,浇水的方法会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热容量,减少因寒潮带来的大幅度降温,防治农作物遭受冻害。同时蒸发在空气的水汽会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参考答案】
(1)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盆地多于东西两侧的山地和高原(最高值出现在盆地北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
(2)水的热容量大,可减少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减少冻害。(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43·10分)7. 自然灾害与防治
长江下游某城市边缘分布着丘陵,丘陵的基岩上有黄土覆盖(如图11所示)。近年来,由于城区扩展,大量开挖山坡,该地在夏季暴雨后曾发生多起黄土崩塌、滑坡灾害。阅读图文资料,简要分析该地黄土崩塌、滑坡多发的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问题的关键是联系所学的黄土性质、崩塌、滑坡产生的原因及对图中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
(1)该地位于长江下游丘陵区;
(2)丘陵基岩上面覆盖着黄土层;
(3)丘陵坡脚因为修建道路和建筑物,而被人为切割变陡。
【精讲精析】崩塌是较陡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
的地质现象。黄土的垂直节理比较发育,内部孔隙较大,在坡脚遭到人为作用而变陡,或者发生暴雨时容易
使黄土层发生崩塌。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
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图中显示
黄土覆盖层和基岩之间有明显的滑动面,特别是该区域降水较多,加之人为开挖边坡的影响,从而导致滑坡
发生。
【参考答案】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孔隙度大;人工开挖边坡,破坏了坡面地形的稳定性。暴雨容易诱发坡
地黄土崩塌;雨水下渗,在基岩与黄土之间容易形成滑动面,造成黄土滑坡。
8.(2011·海南地理·T2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图11示意日本东北部(约38.8°~39.1°N,141.5°~142°E)沿海区域。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要抓住以下几点:
(1)本次地震震级较大,震源较浅,引发了海啸。
(2)甲地位于海湾内部,海湾呈喇叭状,易形成巨浪。
【精讲精析】根据图文资料可知,本次大地震震源位于甲地东侧较近海域,震级大且震源浅,破坏力大;引发的巨大海啸在进入甲地所在的海湾时,会形成高大的水墙,冲击力大,破坏严重。
【参考答案】(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 位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项部”,海啸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破坏格外严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