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十四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2.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商人想在中国开西餐馆,他最有可能选择的地方是
A.上海
B.重庆
C.北京
D.兰州
3.有诗说“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诗中所述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中国
A.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B.儒家思想受到冲击
C.国人素质得到提高
D.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4.1916年,北京中国银行最先使用女子司账,一时被称为“银行界之破天荒,妇女界之新事业”。1929年,全国大学女教师276人,形成为一个职业群体。一些大城市的医疗、银行、商店、文艺电讯等部门均有女职员出现。这说明
A.女性普遍获得平等就业机会
B.妇女解放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
C.北京是中国女权运动发源地
D.传统伦理纲常受到了一定冲击
5.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时间
旗袍的变化
民国初期
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
20世纪20年代末
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
20世纪30年代初
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渐而又流行低领,后来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A.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
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
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
D.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6.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开始实施,成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的颁布
A.拉开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序幕
B.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完成
C.提高了妇女的参政和生产积极性
D.为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
7.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其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西方文化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推动
C.民主思想的传播
D.社会性质的变化
8.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
A.传统满族旗袍
B.改良旗袍
C.苏式连衣裙
D.干部服
9.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解释最接近历史本质的是
A.社会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
B.社会陋习已经彻底的革除
C.对科学新知随实践而改变
D.城市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
10.2018年12月21日,交通运输部举行12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目前全国每天共享单车的使用量在1000万人次以上,作为一种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共享单车在中国发展迅速,自行车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最早是在
A.19世纪中后期
B.20世纪初
C.20世纪50年代
D.改革开放后
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发布《大总统令内务府部遭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南京国民政府也多次下令禁止缠足,但是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缠足现象才逐渐消失。据此可知
A.社会习俗的变迁具有渐进性
B.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反封建
C.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顽强
D.封建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12.林语堂先生曾描述过女子缠足后的步态:中国女子的缠足,完全地改变了女子的风采和步态,“其作用等于摩登姑娘穿高跟皮鞋,且产生了一种极拘谨纤婉的步态,使整个身躯形成弱不禁风,摇摇欲倒,以产生楚楚可怜的感觉。”这种陋习被明令废止是在
A.戊戌变法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新文化运动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13.民国初年,美国公使的官邸是“用美国进口的材料以堂皇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建成.一个附属建筑.物.它是一个风景如画的中国村子,有许多分开的房屋,它们各有自己围有高墙的花园”。可见,美国公使官邸
A.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写照
B.是中国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
C.推动了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D.体现东西方建筑艺术的融合
14.民国初期,礼服制度“竟用西式,于习惯上一时尚未易通行故定新式礼服外,旧式褂袍亦得暂时适用”。据此可知,当时服饰领域( )
A.呈现中西并存特征
B.趋洋风气较为流行
C.中山装成主流服装
D.开始向简洁化发展
15.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准确的是
A.抗日救亡——20世纪30年代
B.安居工程——20世纪70年代
C.个体户——20世纪80年代
D.网上购物——21世纪初
16.在事死如生的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的骆驼俑蔚成风尚。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A.海上丝绸之路畅通
B.民间制造瓷器技术高超
C.汉藏文化交流频繁
D.经济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17.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清政府在天津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19ll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千瓦。这些状况主要说明中国近代
A.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B.西方先进技术快速发展
C.电力工业得到广泛应用
D.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
二、材料分析题
18.服饰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文化,它的变化是以非文本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制”“舆服制”“丧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史》
材料二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节选自康有为1898年递呈光绪皇帝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三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下是一组图片材料:
(1)材料一中有关服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主要特征?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概述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并简要归纳其理由。
(3)在材料三中,从图1到图2,从图3到图4,反映出中国民众服饰变化的什么主要趋势?
19.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20.某高中学生围绕“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时代的变迁”这一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制作了几张资料卡片。
卡片一广告中的唱卖
(1)根据卡片一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是什么?这一现象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
卡片二表格中的生活
(2)卡片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在哪些方面?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卡片三图片中的物价
(3)参考卡片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法币不断贬值、人们生活日益艰难的原因。
卡片四史料中的物种
(4)卡片四中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历史现象对世界有什么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C2.A3.D4.D5.A6.C7.D8.B9.C10.C11.A12.B13.D14.A15.B16.D17.D
18.(1)严格的等级制度。
(2)思想主张:主张易服。理由: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适应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需要。
(3)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由朴素单调走向丰富多彩。
19.(1)史实: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官府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松弛。
变化:经济功能(或手工业和商业功能)显著加强。
(2)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原因: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表现:出现西式建筑;近代邮电事业发展;外来宗教的传播;西餐、西服成为时尚。
原因:上海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冲击;近代的生产方式产生较早(民族工业的兴起),带动生活方式的变化;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处于沿海地区,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20.(1)特点:市场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影响: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生活半径。(言之有理,均可得
(2)变化方面:服饰、饮食、交通、礼俗。
外部因素: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3)原因:国民党发动内战;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利于美国对华经济侵略;扩张官僚资本;繁重的捐税政策。
(4)背景:新航路的开辟
意义: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