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二十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培优练习
一、单选题
1.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发生达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斯大林(
)
A.适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适时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合理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其原因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确立
D.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3.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法令反映的是
A.土地私有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4.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交纳固定粮食税
C.推行农业集体化
D.扩大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5.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为消灭货币做好准备”。下列体现了列宁上述主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集体化方针
6.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弱,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争取逐步实内以善生活的要求
7.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斯大林执政时期,为“转入进攻”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余粮收集制
B.废除实物分配制
C.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
8.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9.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个情景,描述了红军战士保尔在铁路工地与以前的恋人冬妮娅偶遇…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义务劳动。其历史背景是
A.布尔什维克即将发动十月革命
B.苏俄进入艰难的国内战争时期
C.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D.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
10.1921年,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为此,苏俄在农业上实行了
A.固定粮食税
B.余粮收集制
C.集体化政策
D.实物配给制
11.1928年,苏联农民购买一公斤糖要卖7公斤小麦至1962年,要卖14公斤小麦,1965年2月则要卖15—16公斤小麦,这表明苏联
A.忽视轻工业的发展
B.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C.国内物价持续上
D.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12.苏俄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并没有立即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观原因是
A.苏俄一些领导人曾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B.严重的经济困难
C.余粮收集制减轻了经济困难
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13.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条件。这得益于(
)
A.“斯大林模式”
B.赫鲁晓夫改革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4.1921年推行某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这种“退却”
A.是在战争环境下采取的措施
B.是计划经济的体现
C.不利于苏俄经济的快速恢复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15.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国家的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是(
)
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
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
D.重工业发展缓慢
16.“每双皮鞋或每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与材料描述最相关的是
A.斯大林模式
B.多种所有制并存
C.混合型经济
D.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
——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
材料二
1935年,“新政”进入第二阶段,对经济、社会等领域系统改革,以解决美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这些措施造就了中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保障,创造了走出危机的条件。新政一改此前政府的有限权力,从制度上实现了国家职能与政府角色的重大转变——政府有权介入经济体,直接干预民众生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参与者。
——摘编自吴海山《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的反危机实践:以美国三次大危机为例》
材料三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基本“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1957年至“文化大革命”的“超苏联模式”,打倒“四人帮”后,才最终在新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和突破,也首先是对过去传统的“苏联模式”来说的。
——摘编自陆南泉、马龙闪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据材料一,指出斯大林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原因及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主要弊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政府角色发生的变化。指出这一变化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建设学习“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但轻工业品生产计划仅完成了80%,消费品生产投资下降,城市各类商品供应紧张,不得不再次实行商品配给制。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
1952年,中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26.7%,人均钢产量2.37公斤,发电量人均2.76度。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以苏联帮助中国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围绕能源、原材料、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开展建设,在东北建成鞍钢等重工业企业,在上海重点发展机器制造业和轻工业,西北和西南地区成为国防工业建设要地,通过公私合营企业,用和平的方式,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在这一时期,中国许多尖端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开始起步。“一五”计划完成时,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在五年内提高1/3,工资制代替供给制,劳动保险、公费医疗等福利费用大幅度提高,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工业经济。为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卷三)
(1)根据材料一、二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与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工业化战略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在“一五”计划中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19.苏联工业化建设,需要解决巨额资金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工业建设是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与资本主义国家分散地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完全不同,建设资金要由国家统一筹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提出了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普列奥布拉斯基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者当作“殖民地”。
材料二
布哈林认为,社会主义工业需要小生产者提供积累,但不能对小生产者实行剥夺,不能通过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办法来排挤农民经济,如果听任原始积累的骑士去同小生产打交道,就会损害工农联盟。如果对农民实行剥夺和“吞没”的方针,就会使农业衰败,使农民收入降低,而农民的市场容量,是直接决定轻工业、部分地是决定其他工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社会主义工业中的积累必须同农民经济中的积累问题相联系。如果农民需求缩减,就会出现销售危机,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减慢,而在小农占优势的国家,社会主义工业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民经济的“函数”,而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主张,无异于“杀掉会生金蛋母鸡”。
——以上材料摘白陈之骅、吴恩远、马龙闪主编《苏联兴亡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张与西方的不同,并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布哈林反对采用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主张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时代苏联采取了谁的主张,并阐述其影响。
参考答案
1.D2.C3.B4.C5.A6.A7.C8.C9.B10.A11.A12.A13.A14.D15.A16.A
17.(1)原因: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
举措:优先发展重工业;强制农民和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或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弊端:用政府的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变化:从不直接干预经济的有限权力政府转变为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参与者。
影响:使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
影响: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8.(1)同:都制定经济发展计划;都注重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防基础;都重视工业布局均衡,都高度重视发展速度;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都借鉴和引进先进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新兴工业。
异:工业基础不同,苏联启动工业化战略,有沙俄时代奠定的工业基础;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缺乏建设经验、经济十分落后。方式不同,苏联采取强硬的、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整合资源,推行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国以国有工业为主导,以公私合营的方式和平改造私营企业,引导其参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成就不同,苏联跻身世界工业强国的行列;中国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对民生重视程度不同,苏联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和普通百姓的物质生活为代价,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国在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保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轻、重工业比较均衡的发展。
(2)意义:实施以“一五”计划开启的工业化战略,是中国从农业国定向工业国道路的重大转折;国家掌握主要工业部门,主导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奠定了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基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基本完成,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强了国防力量,保障国家安全。
19.(1)不同:资金筹集手段不同,苏联采取行政手段和掠夺小生产者,西方依靠私人积累和掠夺殖民地。
原因:苏联工业建设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理论的不成熟性。西方国家分散自发地进行工业建设;资本主义掠夺的本性。
(2)理由:损害工农联盟;造成农业衰败,工业品市场狭窄;工业的积累与农民经济的积累相辅相承;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工业资金积累依附农民经济的发展。
(3)人物: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影响: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苏联工业化;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