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5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苏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7-01 09:5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首先与语文学科中的选词填空进行联系,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出“时”和“时刻”的区别,再继续延用上节课中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有层次地教学从整时到整时、从整时起几时几分的经过时间,借助钟面图和线段图启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依据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以及相关实际生活的经验来探索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时间单位有一定的经验,掌握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学习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自主探索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的计算方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的进行有关计算。
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
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和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课件出示选词填空。
在下面括号中填上“时”或“小时”。
1.小明上午8( )到学校,小明做1( )作业。
2.妈妈每天早上8( )上班,每天工作8( )。
3.小华每天在学校学习、活动6( )。
提问:你能说出“时”和“小时”的区别吗?
教师指名回答,后集体订正。
总结:时刻一般用“几时几分”表示,就是平时所说的“几点几分”,但书写时应写“时”。例如:早上8时30分到下午4时20分中间经过的一段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语文学科中选词填空的练习来区分时刻和时间段的问题,为学生理解新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情景导入
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现在的节目丰富多彩,你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要播放多长的时间?你是怎样计算节目经过的时间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学习有关经过时间的计算。(板书: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探究方法
教师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例4)
在这张节目预报表中,有你喜欢的节目吗?你会选择哪个节目来看?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每个节目从几时开始到几时结束?哪个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哪个电视节目播放时间比较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新的的知识作准备。
整段时间的计算
引导:播放的时间是从这个节目开始到下个节目开始的时间,从节目表中说说《动画剧场》从什么时候开始播放?(14:00)到什么时候结束?(16:00) 一共播了多长时间?如何计算它的播放时间呢?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整理。
(1)在钟面上数一数。
师:钟面上从2:00到3: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从3:00到4:00经过几小时?(1小时)。一共经过了几小时?(2小时)
(2)画图看一看。
提示:画线段图时只要画出经过的时间的开始和结束部分。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如:
(3)其实还有一种算法。
结束的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16—14=2(时)
答:《动画剧场》播放2小时。
比较:上述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利用第三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考考你
口算经过的时间:
8时至9时( ) 10时至12时( )
12时至13时( ) 13时至17时( )
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刚才我们计算了《动画剧场》播放的时间,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智慧树》播放的时间。
出示试一试
仔细观察,《智慧树》从什么时候开始播放,什么时候结束?(8:00播出,8:40结束)。引导学生画图。出示线段图,说说线段图的起点和终点。(起点是8:00,终点是9:00)
追问:8:10是怎样表示?中间的这段线段应该平均分成几份?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开始8:10,应该把8时和9时这段平均分成6份,每份10分,表示60分钟,用图这样表示 :
8时 8时10分 9时
—————————————————————
开始 结束
提示:用不同颜色的线段表示出来。
学生还有其它种算法:
(1)先从8时10分到8时40分,10分10分的数,一共有30分。
(2) 从8时10分到8时40分是30分钟,因为40-10=30分。
3.小结计算结过时间的方法。
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呢?
师:你认为哪种方法最简便就用哪种,用自己方法多练习。
【设计意图】计算是本课学习的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利用画线段图经历探索计算经过的时间的过程,并从多种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掌握经过的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问:根据这个情意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出示问题:这个图书室每天借书时间有多长?可以分为几段?应如何解答?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订正。
引导:先分别算出两个时段的时间,再把两段时间相加,就是每天借书的时间。
用减法计算:13-12=1(时 ) 17-15=2(时) 1+2=3(时)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指导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注意24时记时法。
(2)启发学生明白从12:25起往后推35分钟,即25+35=60(分),得到结束时间为13:00。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引导:汽车行驶的时间是从上午9时跨越中午到下午2时。能不能用我们之前学习的方法计算?应该怎样计算?
(2)指名交流,让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可能会用以下计算方法:
方法一:将时间进行转换,上午9时是9:00,下午2时是14:00,14-9=5(小时),80×5=400(千米)。
方法二:先想上午9时到中午12:00经过了3小时,再从12:00到下午2时经过了2小时,3+2=5(小时),80×5=400(千米)
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小测试的设计具有层次性和综合性,注重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景选择方法的灵活性。
五、课堂总结
师问: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谈谈在本节课中的收获
师: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不要让它轻易地从我们手中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