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随堂清练习:第四单元第9课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之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2.17-18世纪,西方出现很多汉语借词。对以下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西方语言文字以中国的汉文为基础 B.当时政府重视对外宣传中国的文化
C.中西文化的交流呈现单向度的特点 D.中国文化和产品对欧洲具有吸引力
3.有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即《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是明朝与西方海上交通的真实写照,《蒙古山水地图》(又名《丝路山水地图》)手卷则全面反映了明朝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这两幅地图最能够反映出当时
A.朝贡贸易制度发展到顶峰
B.中国人已经具有较丰富的地理知识
C.政府倡导对外开放的政策
D.中西方之间海陆经济交流活动频繁
4.嘉峪关墓葬壁画研究成果表明,魏晋时期,西域人与中亚、波斯的交流并未中断。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却认为在汉末直到魏晋,由于西域再一次远离中央王朝的控制,丝路断了。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壁画的史料价值高 B.对丝路缺乏全面了解
C.由于狭隘的民族观 D.史学家缺少科学手段
5.1080年,宋朝政府正式修订颁布《广州市舶条法》。这是中国最早的涉外经济立法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进出口贸易成文法规之一。它的颁布
A.说明当时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
B.反映了国家开始管理海外贸易
C.保证了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垄断
D.促进了广州海内外贸易繁荣
6.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7.不同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线路有不同选择。下图反映的是哪一个朝代的路线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8.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清政府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比较密切
9.下面为元朝对外贸易交往情况表,其中最能说明当时
城市
物品
商人
北方
大都
外国输入:珠玉、药材、珍禽异兽、食品
中国输出:丝绸和瓷器
中国、阿拉伯和欧洲商人
南方
泉州、广州、庆元
A.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C.对外交流海陆交通发达 D.阿拉伯失去东西方交流中转作用
10.唐朝时,胡饼、阿月浑子、波斯枣、胡芹等“胡食”曾十分流行,甚至一度出现“贵人御馔,尽供胡食”的情形。这反映了当时
A.对外交流影响社会生活 B.盲目崇拜西洋风尚
C.中外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D.文明中心不断西迁
11.如图菩萨像取自敦煌莫高窟壁画,画像衣纹线条非常柔软,好像被风吹起,一叠一叠的,这种线条完全脱离了印度的画法,而接近于顾恺之的“春蚕吐丝”。这反映了唐朝
A.儒学深刻影响佛教发展 B.佛教文化开始了本土化
C.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融合 D.绘画注重意境忽视法度
12.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人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
C.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13.有学者认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不仅使中国的丝绸远销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贡献还在于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下列项中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有
①中国造纸术经丝路传到欧洲
②美洲马铃薯、玉米传到欧洲
③中国印刷术沿海上丝路传到日本
④中国瓷器经丝路远销欧洲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4.西汉丝绸之路初通时,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河西地区还是“习俗颇殊,地广民稀”,到东汉初年,河西已是“兵马精强,仓库有蓄,民庶殷富”。据此可得出
A.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以经济目的为主 B.经贸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显著
C.丝绸之路兴起之时是以河东为中心 D.河西地区的民族融合得到明显发展
15.“万里茶道”是17—19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恰克图的一条商业通道,后经扩张直抵欧洲,俄国人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路”,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这说明( )
A.中国闭关锁国发生转变 B.中俄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国曾长期是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但是自从8世纪初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发达之后,已有衰落的趋势。到15、16世纪,这条曾经为古代文明建立过丰功伟绩的陆上丝绸之路,伴随着东西方海上直接贸易的开始,终于变成了象征中西人民世代友好往来的历史遗迹了。
材料二 从出现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仿佛是一条无形的纽带,将沿途的一个个亚欧文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和文化不断地发生剧烈碰撞,最终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三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陆上丝绸之路衰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亚欧文明交流方面归纳丝绸之路所带来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时代背景。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材料二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是促进沿各国紫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1)从史料角度看,图一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
(2)“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哪个朝代?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的主要作用。
三、论述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节选)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2.D3.B4.C5.D6.A7.B8.D9.C10.A11.C12.C13.D14.B15.C
16.(1)原因:海上丝绸之路的日益兴盛;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影响:丝绸之路影响文明进程;经济文化交往联系密切;物种和人员的相互传播流动;科学技术交流。
(3)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
背景: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17.(1)史料:实物史料。新现象: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2)朝代:西汉。作用:促进古代对外贸易发展;成为贯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
18.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之路。
阐述: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运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融合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