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新教材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随堂清练习:第五单元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单选题
1.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中,英、法两国在美国的反对和苏联的压力下被迫从埃及撤军。苏伊士运河危机直接导致英国安东尼·艾登政府垮台,其后上台的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则加快了去殖民化的脚步,英国势力自此彻底退出苏伊士运河区。材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A.英法与美国争霸 B.英国政府维护英殖民霸权
C.英殖民帝国衰落 D.英法与苏联争夺埃及
2.为纪念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第6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将圣雄甘地的诞辰,即每年的10月2日定为“国际非暴力日”。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A.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使埃及获得民族独立
C.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4.1960 年联合国通过决议,“必须制止一切针对附属国人民的武装行动和镇压措施,使他们能够和平地、自由地行使他们实现完全独立的权利”;“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均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没有国家对该决议投反对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英国、葡萄牙、南非、西班牙、美国投票弃权。该决议
①推动大部分殖民地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控制
②重申了大小国家之间享有平等权利的信念
③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
④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加强亚非团结一致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世纪40年代,蒋介石在一次国际会议召开之后的日记中写到:“以政治收获为第一,军事次之,经济又次之,然皆获得相当成就。……(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此乃为国家百年来外交之最大成功,是卅年来苦斗之初效也。”下列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次会议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B.“政治收获”是指中国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力得到国际公认
C.“卅年来苦斗”与甲午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密切关系
D.中国“军民精神为之一振”是因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6.在1941年英、美两国首脑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中有“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的条款。该条款体现的原则是
A.委任统治 B.民族自决 C.集体安全 D.严守中立
7.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以下事件属于此次运动的是
A.美国独立战争 B.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C.法国大革命 D.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8.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具体表现在
①奥匈帝国、俄罗斯帝国等四大帝国纷纷解体
②诞生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一些民族国家
③英帝国疆域内的各自治领的离心力日益加强
④埃及、巴拿马分别收回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1960年,英国首相麦克米伦访问非洲,他不无感慨的说:“变革之风已经吹遍这个大陆,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民族意识的这种增长是个政治事实。我们大家都必须承认这是事实,并且在制订国家政策时把它考虑进去。”材料中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经济全球化开始 B.不结盟运动兴起
C.区域集团化加强 D.民族的解放运动
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发展。下列图片符合这一趋势的是
A. B.
C. D.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殖民主义造成致命的打击,下列能够推动殖民体系瓦解的因素有
①反法西斯联盟通过决议支持殖民地独立要求
②亚非拉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④二战以战争的正当性保证战后各国的独立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12.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13.图是英国画家马克·格特勒的作品《旋转木马》,采用夸张、变形和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使用各式各样的新材料,表现了20世纪以来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体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以下作品与其属同一流派的是
A.《马拉之死》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格尔尼卡》
14.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长处,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征。我们今天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不代表固步自封,而是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身,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信念。下面哪些文化现象受到了中国以外文化的影响?
①春秋时期百家争鸣②公元一世纪到九世纪佛教兴起
③明中叶到清初自然科学的发展④鸦片战争后科技文化的飞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民族自决是一战后和平进程中的重要概念,但是新独立的波兰三分之一人口不说波兰语, 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占新共和国的 67%,其余的人德意志人、罗斯人和匈牙利人组成。这 一现象可以从侧面印证
A.民族自决完全是一个幌子 B.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C.战胜国利益制约着领土处理 D.殖民统治的实质没有根本改变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来华传教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与中国基督教史上的大事。其中,利玛窦(1552—1610年)又是耶稣会在华逐渐摸索并形成较为有效的传教策略的关键人物,其传教策略的关键就是积极自觉地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政治态势,向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传教。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明末清初由天主教耶稣会充当中介的中西文化交流可谓成果丰硕,不仅输入了当时西方的宗教与人文思想、西洋科技,还助推了东学西渐,为18世纪的启蒙运动提供了丰富的充满自然理性精神的思想资源,例如,启蒙大师伏尔泰赋诗礼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称中国的宗教是理性的宗教。
——摘编自孙尚扬《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材料二 1月8日至9日,中国驻光州总领事表示,领区各孔子学院(课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在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欢迎,是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也是韩国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他期待,新的一年,领区孔子学院(课堂)能够在培养和激发学员和学生对中国语言及文化兴趣方面有新的举措,为促进领区韩国民众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据中国侨网2020年1月14日电《中国驻光州总领馆举办领区孔子学院工作交流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的社会背景及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学院深受海外民众欢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末清初耶稣会来华传教和当前孔子学院在海外发展产生的共同历史价值。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明时期到清朝中期,约有500名耶稣会士来华,中国人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大炮铸造法、历法、绘图、算术、天文、几何等西方文明,这为中国提供了使其自身现代化的机会。但这一缕微弱之光只在一小部分较进步的中国士大夫中隐约闪亮,中国的士大夫总体上对自己的文化遗产自负非凡,以至不承认常要吸收外来学识。与此同时,传教士也将汉学传回了欧洲,利玛窦翻译的《孔子四书》于1687年在巴黎出版,1682年传教士向教会呈现了400多部中国典籍译本。欧洲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些大思想家如歌德、伏尔泰、亚当·斯密等成为中华文明的崇拜者。欧洲上空弥漫着进步的气息。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西学东渐”简表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和西方对待中西方文化文流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就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1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1991》,把1914—1991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是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就是解体分散、彷徨不定、危机重重的年代。
材料三 资本主义在全球商贸活动与世界市场的开拓过程中,制定了有利于自身发展和扩张的国际交往规则,影响持续至今。诚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虽然带来了“历史向转变”,但是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正义、共同发展的实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但在发展战略层面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思想,而且也为当代动荡的世界走向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两幅图片的提示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3)概括材料三中关于现代世界秩序形成的观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秉持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参考答案
1.C2.D3.C4.A5.D6.B7.D8.A9.D10.A11.A12.C13.D14.D15.C
16.(1)社会背景:宗教改革;新航路的开辟;教会积极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
策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结交有较高社会政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争取支持。
(2)原因: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多;中外政府的大力支持。
(3)历史价值: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有助于人们的相互了解;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汇融合与借鉴互惠。
17.(1)中国态度:有一小部分较进步的士大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但大多数士大夫仍满足于现有中国文化,不愿接纳西方文化。
影响:使中国失去了现(近)代化的机会。
西方态度:欣赏和学习中国文化。影响: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变化:从基本排斥西学到逐渐接受西学;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的复杂历程。
原因:列强侵华不断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运动风起云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工业持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努力寻求民族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世界联系逐步紧密,中外交流日益加强,西方文化不断传入。
18.(1)作用: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
影响:一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得到传播,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迅速瓦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观点:现代世界秩序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下建立的,其形成与发展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与经济掠夺的进行。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标: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