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5 人口的变化
一、选择题
(2011·江苏地理·T15~16·单选·4分)表2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图8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
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
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
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
2.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把表格、三角形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
【精讲精析】1选B,2选B。第1题,由表2可知,苏南、苏中、苏北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分别为7.67%、-2.32%、-6.35%,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苏南;苏中人口由2000年的74382809×23.2%≈17197305人到2010年的78659903×20.80%≈16361259人,不但占江苏省的人口比例下降,而且人口数量也减少;苏南增加的人口数为78659930×41.38%-74382809×33.71%≈7475034人,苏中、苏北减少的人口为(78659903×20.08%-74382809×23.12%)+(78659903×37.82%-74382809×43.17%)≈-3197928人,显然是不相等的;江苏省增加的人口除了从外省迁入的人口外,还有自身人口的增长。第2题,由图8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可知,0~14岁人口的比例是下降的;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劳动力人口增加,就业压力增大;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超过10%,老龄化进程加快;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为严重老龄化)。
(2011·福建文综·T3~4·8分)下表为2002~2007年我国某特大城市郊区年平均人口迁移统计资料,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读表完成3~4题。
3.上表反映的人口迁移对该市的影响是
A.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B.扩大环境人口容量
C.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D.加快人口老龄化进程
4.为了社会和谐发展,该市郊区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是
A.环卫人员 B.中小幼教师 C.工程技术人员 D.建筑设计师
【思路点拨】本题组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解答该题应从解读人口迁移统计资料图表入手,从统计资料中迁移人口数量变化、迁入人口的文化素质、不同年龄构成等因素分析对该地市造成的影响。
【精讲精析】3选C,4选B。
第3题:本题是考查迁入人口对城市的影响,从材料中某特大城市郊区人口迁移统计表,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的外来农民工为主,60岁以上人口迁入迁出近乎相当,而59岁以下人口迁入远大于迁出。从中获取关键信息进而分析各个选项差异,应选C。
选项 具体分析
A项 迁入人口以初中学历为主,文化水平低,无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B项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是以资源、科技、经济水平、消费水平为主
C项 该郊区迁入人口不断增多,促进郊区城市化的发展,加快郊区土地类型的转变
D项 迁入人口是以中青年劳动力为主,老龄化进程是减缓的
第4题:从统计表中我们获取信息:大量劳动力的迁入,同时也伴随着0---14岁的学龄儿童迁入,而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所关心的重要事情,因而最需要增加的职业人员为中小幼教师,解决学龄儿童教育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应选B
(2011·广东文综·T7~8·8分)读“1995-2009年我国某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迁移变动情况图”(图3),结合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 1995~2009年,该省级行政区户籍人口
A.迁入率持续上升
B.迁出率持续降低
C.机械增长率缓慢下降
D.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
6. 从人口迁移模式看,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A上海 B.安徽 C.湖南 D.河南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以下有效信息:
① 该省的人口迁入率在1995~2009期间一直大于人口迁出率
② 人口迁出率在1995~2009期间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
③ 人口迁入率在1995~2009期间有升有降。
【精讲精析】5选D,6选A。第5题,在1995~2009期间该省的人口迁出率和迁入率有升有降,机械增长率(迁入率 — 迁出率)有升有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即:累计净迁入量逐年增加。第6题,该省的人口迁入率在1995~2009期间一直大于人口的迁出率,所以人口机械增长一直为正值,该省在此期间为人口净迁入省份,应为经济较发达的省份。
(2011·海南地理·T16~18·9分)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完成7~9题。
7.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
8.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9.该现象会( )
A.提高我国环境人口容量 B。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C.加重我国劳动力负担 D.增加我国粮食需求量
【思路点拨】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
(1)“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现象属于人口流动。
(2)人口主要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3)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精讲精析】第7题,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我国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大大增加,反映了人口由内地向沿海流动规模扩大的现象,从而使东部人口密度更大。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由人口迁入而致,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8题,现阶段,引发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内地与沿海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第9题,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内地向沿海、工矿区;农村向城市。所以人口流动利于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非选择题
(2011·安徽文综T33·30分)10.(30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方面争取了国产大飞机总装等项目,另一方面向安徽等地转出部分制造业。同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优化,制造业集中分布区不断调整。图13表示上海市2004年制造业就业比重的空间分布。
(1)图中甲地为 (功能区),简述判断理由。
(2)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
(3)从产业转移角度,分析部分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的原因。
【思路点拨】由题目可以获取以下主要信息:(1)甲区域在城市中的位置和制造业就业比重;(2)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长江黄金水道和海岸线的中部位置;(3)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4)部分沪皖籍从业人员返乡创业。
【精讲精析】第(1)题,具体思路分析如下图所示:
甲地处城市几何中心 交通通达程度、地租和客流量高
商业区
制造业就业比重分布
第(2)题,分析国产大飞机总装基地落户上海的原因可从上海市的位置、资金、工业基础、科研力量、政策环境等角度归纳。
第(3)题,具体思路分析如下:
上海 安徽
经济发达,需要将劳动密集型和能源 经济相对落后,廉价劳动力丰富
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出去 资源能源丰富;信息、技术相对落后
能源、资源相对短缺;技术、信息发达 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乡土观念
【答案】⑴商业区 制造业比重比周边低;位于市中心;交通便捷,土地租金高。
⑵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金融中心,营销市场广阔,资金雄厚,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较高;政策支持,创新环境好。
⑶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机会增多;与上海相比,安徽的生产生活成本较低,劳动力资源丰富,能源、原料充足;安徽政策优惠,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返乡人员掌握了技术、市场信息,积累了资金,具有乡土情感。(亦可从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