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诗词三首》 知识梳理与练习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诗词三首》 知识梳理与练习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1 09:4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 诗词三首
行路难(其一)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以乐景写哀情。一系列的动词“停”“投”“拔”“顾”表现出的是内心的苦闷和抑郁,与“金”“清”“玉” “珍”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地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担忧和身处进退两难局面的苦闷。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垂钓碧溪上”自比姜尚,以“乘舟梦日边”自比伊尹。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得到明主赏识,施展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诗人反复咏叹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表现出进退两难而又不甘自弃的心态,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千古名句,“破”“挂”极有气势。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抵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有《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
主旨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情感大起大落,但基调豪放乐观,表现了诗人昂扬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
巩固提升
1.诗人面对华美的酒席,却用 停 、 投 、 拔 、 顾 四个连续的动词,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内心苦闷、抑郁的心境。
2.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答:作者想到现实之路充满坎坷险阻,前途迷惘无所适从,因而内心愁苦,面对“玉盘珍羞”也无法下咽。
3.简要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
答:运用姜尚垂钓、伊尹梦日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4.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怎样?举例说明。
答:作者的人生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明作者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5.“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姜太公和伊尹那样受到君主重用的思想感情。
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诗的开头两句以夸张的笔法,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B.诗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来比喻人生道路中的艰难险阻。
C.诗中运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
D.诗的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坚信远大的抱负必能实现的豪迈气概。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凄凉地”和“弃置身”写出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境。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若隔世的感慨。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充满人生的乐观感悟和哲思睿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最后两句画龙点睛,点明全诗的中心,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诗人感谢白居易赠诗,让他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又表示自己虽长期遭贬,但不会消沉,会重新振作起来。这既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白居易的勉励,共勉不要因为遭到贬谪而消沉。这充分表明了诗人胸襟的开阔。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有“诗豪”之称。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和白居易并称为“刘白”。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怀才不遇的命运寄予深切的同情。刘禹锡作此诗答谢。
主旨情感
这首应答诗,通过写诗人遭贬、被朝廷抛弃、闲置僻乡二十余年、身处逆境的叙述,表明了诗人在时代的变迁、仕途的沉浮中所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巩固提升
1.诗歌的首联,刘禹锡并没有直接倾诉自己无罪而长期遭贬的辛酸与愤懑,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两个富有感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境遇,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诗的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闻笛赋”表达了诗人怀念友人之情;“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答:(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全诗表达了诗人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
5.前人评论这首应答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简要赏析。
答:今天听到您为我吟诵的诗篇,就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来振作精神吧。这两句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诗人没有一味地消沉,而是笔锋一转,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明了与白居易的共勉之意。尤其是“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达了诗人意志不衰、坚忍不拔的气概,充分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从诗的题目看,这首诗是白居易在扬州的酒宴上酬答刘禹锡的作品。
B.这首诗的首联,叙写作者被贬到荒凉之地二十三年来的人生经历。
C.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作者对亡友的怀念和回乡后恍如隔世的感慨。
D.这首诗的颈联,对仗工整,蕴含哲理,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水调歌头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序言,“中秋”“兼怀子由”,交代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及缘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以设问开篇,词人把青天当作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词人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一个“恐”字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表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作者的忧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前两句蕴含哲理,表明人生不会完美,所以要有豁达乐观的情怀。“千里共婵娟”,表明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时光。
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词开豪放一派。《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主旨情感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的欢乐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以及无限热爱之情。
巩固提升
1.如何理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答:词人以把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这体现了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答:由于无法排解内心的困惑,词人便想乘风飞往月宫去,但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这就流露出词人“出世”与“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3.请赏析“起舞弄清影”中“清影”一词的表达效果。
答:“清影”意为清冷的影子,营造出孤独、寂寞、凄清的氛围,表现了词人的孤独、苦闷。
4.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