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
月夜忆舍弟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诗人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令人不忍卒读。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预料。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主旨情感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这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巩固提升
1.古人作诗有“炼句”的说法,所谓炼句,就是锤炼语言,使诗句精工、神色兼备、意蕴丰厚。本诗三、四两句是不是这样的诗句?为什么?
答:是。从语言上说,这两句不过说今天是白露时节,故乡月色明,但诗人将词序这么一换,便显得格外矫健有力。从意思上说,第四句本来毫无道理,天下明月,并无不同,诗人偏说故乡月最明,令人拍案叫绝,原来是诗人融进了对故乡的浓厚感情,意蕴深刻而丰厚。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意思。
答: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月是故乡明”是思乡;“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是思亲;“况乃未休兵”是对战乱停息的期盼。
4.结合你所了解的历史,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战事频仍,时局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
长沙过贾谊宅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三年谪宦此栖迟,
万古惟留楚客悲。
诗人借贾谊政治失意,抑郁而死,留下千古悲怆忧愤,表现了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情感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
湘水无情吊岂知?
此联运用反语和双关的手法,明写汉文帝有道,实际暗含着诗人对汉文帝的强烈不满,也暗含了诗人对李唐王朝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同时借用贾谊写《吊屈原赋》的典故,用湘水无情地日夜流逝,来抒发诗人对前贤的深切凭吊和自己内心的无限愤懑之情。
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
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既写自然景色的萧瑟凄凉,同时更象征着李唐王朝的衰败局势,末句诗人用与贾谊对话的方式,既有对贾谊悲惨身世的感慨,同时也衬托出自己抑郁悲凉、痛苦无奈的心境。
走近作者
刘长卿(?—789),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主旨情感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途经长沙时所作。诗人借凭吊贾谊抒发自己的悲愤心情。贾谊因谗被贬,诗人的遭遇也一样。所以为贾谊的遭遇而痛惜,而愤慨,而感叹,而哀怜,也抒发自己心中的郁积和悲愤。全诗吊古伤今、怀人抒怀,意境悲凉,真挚感人。
巩固提升
1.颔联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独”意为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了诗人对贾谊的景仰向慕之情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感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了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意对即可)
2.赏析“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答: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遗憾古人不能于地下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把那种抑郁无诉、徒呼奈何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意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诗人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婉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意对即可)
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的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
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透露出作者忠而遭贬的愤怨,也含蓄地表现了他刚直不阿、坚持真理的倔强性格。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五、六两句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愁苦悲戚的心绪,同时也蕴含了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马不前”三字,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尾联景阔情悲,蕴含深广。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主旨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
巩固提升
1.根据提示填空。
(1)本诗写被贬原因的诗句是: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2)本诗中表明韩愈被贬后的态度和主张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3)表明诗人为朝廷革除弊政的忠心和不惜衰朽残年的勇气的诗句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2.“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中,“朝”“夕”“九重天”“路八千”都包含有鲜明的对比之意,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反映了诗人命运急剧变化的处境,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忠心为国却遭贬谪的怨愤之情。
3.“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表达了诗人在年老又遭贬的逆境中,仍念念不忘为国家效力,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
4.对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直接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朝奏”与“夕贬”对比,让人感觉到诗人命运变化的急剧。
B.颔联表明诗人的心迹:不惜残年为皇上革弊除害。
C.颈联即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忧家伤国的情怀。“马不前”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痛苦,也让人联想到马致远的“瘦马”,都是以马写人。
D.尾联写诗人向侄孙韩湘交代后事,显得从容、宁静,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思想境界。
商山早行
自主研习
原文赏析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
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第二句固然是讲诗人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古代,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一句,极易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这两句写刚上路的景色。一个“明”字,写出了黎明时枳花更显洁白的情状。
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流露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走近作者
温庭筠(约801—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诗人、词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温庭筠以词著称,被誉为花间词派鼻祖。
主旨情感
这首诗选取了一些富有意味的典型意象,运用意象叠加、相互映衬、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首尾呼应等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孤独寂寞,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仕途失意的落寞情怀。
巩固提升
1.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2.诗中把早行情景写得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诗中描绘诗人路上所见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4.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5.说说这首诗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体会诗中的“羁旅乡情”。
答:目前之景:鸡声茅店,残月当空,人迹板桥,微霜初度,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
6.“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字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的暗,突出了行之“早”。
7.本诗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早行情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本诗首联描绘了羁旅之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8.人言“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绝佳,其写景有何特点?试简要赏析。
答:这两句诗写景,纯用名词连缀成一个意象组合体。在这个意象组合体中,有声音,有形体;有人物,有动物;有仰望之景,有俯视之景。描绘出生动的视觉形象,营造出凄清冷寂的意境。
9.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内容上,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野鸭和大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结构上,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相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