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湖心亭看雪
原文再现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自主研习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湖心亭简介
湖心亭位于西湖中央。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湖心亭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文学常识
白描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在文学上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描画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手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结构图解
痴行:大雪独行
湖心亭看雪 痴景:上下一白 “痴人”
痴情:醉情自然
主旨点睛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字音字形
崇祯( chóng zhēn ) 更定( gēng ) 拏( ná ) 毳衣( cuì )
雾凇( sōng ) 沆砀( hàng dàng ) 堤( dī ) 芥( jiè )
毡( zhān ) 喃喃( nán )
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 我
今义: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今义: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2.一词多义
(1)一
①上下一白 全
②惟长堤一痕 数目,最小的正整数
(2)更
①是日更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 还
(3)是
①是日更定矣 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3.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 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2)与余舟一芥 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3)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4.重点实词与虚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消失
(2)是日更定矣 晚上八时左右
(3)余拏一小舟 撑(船)
(4)拥毳衣炉火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5)独往湖心亭看雪 独自
(6)雾凇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7)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5.句子翻译
(1)湖中人鸟声俱绝。
译: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综合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这句中的“绝”字妙在何处?
答:(1)写出了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2)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3)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2.“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3.“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使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晰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5.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6.“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而别”两句中“拉”和“强”二字表现出人物的什么感情?
答:一个“拉”字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
7.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性情。
8.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1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答:(1)“拏、拥、往、看”表现了作者的“痴”。(2)“痴”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3)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情。
9.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能力提升
阅读《湖心亭看雪》,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
(2)及下船 及:等到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3.(2019云南中考)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
4.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