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知识梳理与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1 09:5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课前导学
作者作品
走近作者
毕淑敏,女,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长在北京。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代表作有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结构图解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精神的三间小屋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主旨点睛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字音字形
自惭形秽( huì ) 广袤( mào )
宽宥( yòu ) 憎恶( zēng wù )
蔑视( miè ) 游弋( yì ) 悲戚( qī )
轻觑( qù ) 濡养( rú )
麾下( huī ) 抽丝剥茧( jiǎn )
鸠占鹊巢( jiū ) 驰骋( chí chěng )
嘟囔( dū nɑng ) 坍塌( tān )
泥泞( nìng ) 窗棂( líng ) 矗立( chù )
词语释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形容看来可以实现而实际难以实现。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自主探究
1.作者认为应该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原因是什么?
答: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
2.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写的?
答: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拟人句形象地写出了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接下来再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3.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答:作者罗列了一组数字,给人们一个事业的时间概念,强调事业的重要性。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4.在描绘第二间小屋时,作者用了一个成语“鸠占鹊巢”,结合文章,文中“鸠”指的是什么?“鹊”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答:“鸠”指的是“事业之外的赘生物”。“鹊”指的是“事业”。“鸠占鹊巢”指的是赘生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5.为什么作者说“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答:别人的思想、外在的信息代替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使我们成为缺乏思想和思考的人,无个性,无自我。
课后提升
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麾下(huī) 濡养(rú) 蔑视(miè) 鸠占鹊巢(jiū)
B.游弋(yì) 矗立(zhù) 困厄(è) 抽丝剥茧(jiǎn)
C.云霓(ní) 坍塌(tān) 轻觑(qù) 自惭形秽(huì)
D.广袤(mào) 宽宥(yòu) 悲戚(qī) 李代桃僵(ji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积攒 襟怀 铺陈 不知所错
B.疆域 磨损 灰尽 金戈铁马
C.驰骋 嘟囔 潮汐 形消骨立
D.泥泞 窗棂 弥久 羊肠小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每当看到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听到《义勇军进行曲》,在场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流下了爱国的热泪。
B.传统文化与国际潮流在这里相互交融、相得益彰。
C.真正的朋友之间,应该间不容发,关系密切如一人。
D.取得了那么一点儿成绩就骄傲自满、固步自封,我真是自惭形秽。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通过阅读刘慈欣的作品,使我们看到恢弘的科幻世界,感受到诗意的英雄主义情怀。
B.成都市申办2025年世运会,无疑不是成都积极创建世界赛事名城的重要举措之一。
C.为了后代能遥望星空、荡舟碧波,我们应该坚持绿色生活理念,增强低碳生活方式。
D.市教育局推动的“研学旅行”项目,在丰富学生见闻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而且你越思考问题,问题就越多。
②就像影子一样,你总想也总以为可以超越自己的影子,可是你永远也做不到。
③是不是问题在作弄我们呢?
④后来我好像有些明白,人和问题的关系就像身体和影子的关系一样,其实影子就是人的产物。
⑤问题就像上帝一样嘲笑着探究问题的人类。
⑥所以昆德拉说,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A. ③②①⑥⑤④ B. ②③①⑥④⑤ C. ⑤⑥④②③① D. ①③②⑥④⑤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
B.《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的作者英国作家雨果愤怒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强盗行径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高度赞美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遭受空前劫难的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C.《论教养》透过众多“有教养”及“无教养”的现象,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告诫人们要尊重别人。
D.《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综合运用
7.【核心素养:社会责任】学校是传播文明礼仪的重要阵地,作为一名中学生,有义务积极参与这项活动。
【叙故事】
(1)请用简略的语言叙写一则你所搜集的文明礼仪历史故事。
示例:孔融让梨。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他认为自己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应该让给哥哥吃。
【提措施】
(2)请指出校园内的一种不文明现象,并提出整改措施。
①不文明现象: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出口成脏、起绰号、搞恶作剧等。
②整改措施: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加强班级管理;设置文明礼仪宣传牌;实行文明评分奖惩制度等。
【作主持】
(3)为了发挥班级在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中的作用,班委会决定开展一次以“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班会。假如你是这次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话作为开场白。
示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素来是一个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见义勇为、谦恭礼让的文明礼仪之邦。一个人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一个人的气质与素养。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阅读迁移【核心素养:社会责任】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
⑤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⑥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那你怎么看到的?”
⑦“用心。”
⑧“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
⑨“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B.“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C.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D.奶奶“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小驴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所以奶奶急忙去抓小驴的脚。这个细节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9.“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1)“鞋”是小说的线索,文章用它引出奶奶给小驴做鞋的情节,表现出奶奶对小驴的爱。(2)小驴穿着破旧的鞋在雪地里找药的细节描写,突出了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感情。
1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交代了小驴为奶奶上山找药的环境,营造了一种大雪封山、无比寒冷的氛围,表现了小驴为奶奶寻找治疗失眠草药的艰辛,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
(2)“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一句中的“ 颤抖”有何作用?
答:“颤抖”形象地表现了年老的奶奶对小驴没有新鞋穿的痛心,表达了祖孙二人相濡以沫的人间真情。(意近即可)
11.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长在心上的眼睛”不如“奶奶的眼睛”好,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说明理由。
示例:用“长在心上的眼睛”好。因为“心上”一词最集中、最具体地表现了奶奶的爱,形象生动,深化主题,而“奶奶的眼睛”则较为普通,既不形象,也没有文采。(意近即可)
12.请你站在父母亲应承担的家庭责任的角度,给小驴的父母发一条短信,劝说他们多关心子女,关照家庭。或者以“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为电视台拟写一条公益广告。
短信示例:叔叔阿姨好,你们为了生活幸福,长年在外打工,的确不容易。但小驴年幼,奶奶多病,很需要你们的照顾,请你们平常多打电话问候,逢年过节多回家看看,好吗?
广告词示例:关爱留守儿童,呵护祖国花朵;爸爸(妈妈),请别走得太远;同在一片蓝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