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有色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A
C
A
D
D
C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A
B
C
C
B
C
D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C
C
B
1.【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推广希腊文化,表明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故选D项。
2.【答案】C【解析】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古埃及文明得以孕育、繁衍。因此,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故C项符合题意。
3.【答案】A【解析】《汉谟拉比法典》是现存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法典刻在一块黑色石柱上,除前言外,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故选A项。
4.【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可知,材料与《汉谟拉比法典》相关。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编撰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故C项符合题意。
5.【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中“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说明“皇帝的威严、光荣”一是要靠兵器即武力,二是要靠法律,两者缺一不可,据此可知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故选A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想要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既要依靠兵器,又要依靠法律,也就是说罗马法并不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排除B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如何维护“皇帝的威严、光荣”,而并不是法律的作用,并且法律可以调和矛盾,规范社会秩序,但不能消除社会矛盾,排除C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设计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D项。
6.【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典艺术来促进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在此过程中,意大利呈现出繁荣的文化和艺术,据此可排除A,选出正确答案D;文艺复兴时期是近代西方艺术发展的开始阶段,所以B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文艺复兴打破了封建神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没有推翻天主教的统治,故可排除C。
7.【答案】D【解析】“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的羊毛中夹杂羔羊毛”体现的是行会对手工业者的生产过程进行的约束规范,故选D项;“绝对限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王权,无法就两者作对比,排除B项;行会只能对本行业的生产过程进行规范,并非从事所有的管理事务,排除C项。
8.【答案】C【解析】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使得国家权力分散,呈现政治分裂态势,故选C项;封君封臣的身份是相对的,划分并不明显,排除A项;仅据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无法推知教会实力如何,排除B项;“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的状况不利于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中古时期在世界各地区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明获国家,像“德里苏丹国、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说明世界各区域文明具有多元色彩,故选A项;阿拉伯帝国发挥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作用,排除B项:中古西欧一些城市通过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排除C项;依所学,中古西欧信封基督教、奥斯曼帝国信奉伊斯兰教,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上半期,茶叶在英国并不流行。到了18世纪中后期,饮茶在英国开始盛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因此英国茶叶进口量大增,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未涉及中国自然经济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18世纪中后期英国饮茶盛行,并未涉及茶叶价格如何,无法得出价格革命来势汹汹的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商品流动,不涉及国际劳动分工,故D项错误。
11.【答案】B【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人们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统一,使得物种及人员在各大洲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故选B项;“完全从属于”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阻断了”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新航路的开辟冲击了亚非拉地区的传统,“摧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2.【答案】A【解析】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16、17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主要是囤积谷物和其他囤积,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引发价格革命,欧洲物价上涨,因此囤积行为比较多,故选A项;重商主义政策是鼓励发展工商业,与题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是英国国内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与商业革命扩大市场贸易范围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英国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没有体现国家立法,排除D项。
13.【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导致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反映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工商业发达,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又刺激了工商业发展,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太平洋航线的开通对外贸易对中国的影响,排除B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但与整个中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能等同,排除C项;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4.【答案】B【解析】据上表,可知17—18世纪法国有阅读能力的人所占比例和妇女的识字率都明显提高,说明文化教育有较大发展,同时欧洲出版新书和普通人藏书量都有较大增长,这有利于启蒙运动传播新思想,故选B项;工业革命开始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排除A项;18世纪妇女文化教育还没有普及,排除C项;出版业有助于推动文化进步,但不是主要动力,排除D项。
15.【答案】C【解析】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统称为新教。新教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与材料中“在德国民族中管理这些教士”相符,故选C项;路德认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无需购买赎罪券,但与材料中“在德国民族中管理这些教士”不符,排除A项;“在德国民族中管理这些教士职位”并未涉及资本原始积累,排除B项;马丁·路德掀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势力的一场猛烈的打击,使当时西方的政治和思想逐渐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完全摆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6.【答案】C【解析】材料中“启蒙思想因为有了渠道,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可知启蒙思想借助途径逐渐成为社会潮流,“资产阶级理性王国”逐渐成为时代呼声,故选C项;17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排除A项;启蒙思想家卢梭、伏尔泰等人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他们思想受到封建君主的反对,排除B项;依所学,生产力、经济基础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排除D项。
17.【答案】B【解析】1787年宪法创造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托克维尔认为1787年宪法“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说明它只适合美国特殊的国情,不具有普适性,故B项正确;1787年宪法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但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1787年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因此不具有借鉴意义,故D项错误。
18.【答案】C【解析】略
19.【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两次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推进,以美德为代表的欧美各国工业化水平提高,使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在欧洲与美国的商品出口大幅下降,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格局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20世纪初,英国仍为世界经济大国,“失去”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此时欧美已开始工业化进程,故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英国在欧洲和美洲市场下降,但未失去市场,故排除。
20.【答案】C【解析】将部分工厂从工厂主私人所有转变为工人协作设集体所有,带有明显的社会主义倾向,故选C项;国家机器属于政权建设方面内容,而该法令属于经济措施,排除A项;巴黎公社并未对法兰西银行进行接管,且仅掌握“被遗弃工厂”不足以掌握经济命脉,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只是“被遗弃工厂”,无法推知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据材料“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可知工人阶级的权益得到了一定保障,故选C项;材料中沃波尔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说明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排除A项;材料是杰斐逊个人行为的反映不能说明民众普遍接受,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是谁推翻的,推翻之后建立了怎样的社会并没有涉及,因此不能说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略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扩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和商业革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排除AB项。当欧洲近代国家开始进行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改变时,西班牙及其殖民地区却仍固守封建体系,这样会引起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改变,导致殖民争夺加剧,扩张的格局发生改变,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17世纪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
24.【答案】C【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与材料中“1901年”不符,故A项错误;面对1929年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材料中“1901年”,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但非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故B项错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与材料中“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1901年”前后,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了垄断组织,故D项错误。
2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政治文明的特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是在二战之后,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美国获得独立并建立联邦共和制,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四个国家都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但是政体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故B项正确。美国此时并不是世界的主导力量,故C项错误。
题干不能反映欧洲是世界政治文明的发祥地,故D项错误。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16分)
【答案】(1)主要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6分)
(2)特点: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4分)
原因: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兼容并蓄、开放性。(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解析】
第(1)题,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归纳即可。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新”可知兼有东西方文化的特征,是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第二问,根据材料三“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可以总结出统治者提倡和重视;阿拉伯人热爱学习、热爱文学;从材料一也可以知道阿拉伯文化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并加以创造;其兼容并蓄、开放性为阿拉伯文化带来繁荣。
27.(22分)
【答案】(1)影响:打击了国王特权,提高了议会的立法地位;为技术的发明、创新提供了法律支持;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6分)
(2)特点:借鉴欧美与自主创新相结合;与保护国家主权相结合。(4分)
原因:明治维新借鉴了西方的经验;假冒侵权等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日本近代工业薄弱,亟须激发民众的发明热情;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竞争加剧。(每点2分,任答四点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3)看法:合理的专利立法有助于保护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过度的专利立法则会妨碍技术的传播,制约市场的形成和深化;专利立法应当关注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解析】
(1)据材料一“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可知,打击了国王特权,提高了议会的立法地位;据材料一“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可知,为技术的发明、创新提供了法律支持;据材料一“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可知,《垄断法》促进了英国科技的发展,进而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以及“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实用型发明”可知,借鉴欧美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据材料二“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可知,与保护国家主权相结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1885年”这一时间信息可知,此时正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再据“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可知,明治维新借鉴了西方的经验;据材料二“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可知,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打击防范假冒侵权等行为,而这些行为引发不公平竞争,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据所学明治维新的知识可知,日本近代工业薄弱,亟须激发民众的发明热情;据材料“1885年”“1899年”“1905年”这些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可知,此时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国际竞争加剧。
(3)据材料二“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产生了大量契合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可知,合理的专利立法有助于保护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任何事物都要遵守一定的规律,过犹不及,过度的专利立法则会妨碍技术的传播,制约市场的形成和深化;从材料二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可以看出,专利立法应当关注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
28.(12分)
示例
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
阐述: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远销中亚、北非、欧洲,中亚和欧洲的商品和物种也传到中国,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中国的四大发明、各种生产技术等外传,佛教、伊斯兰教等也传播到中国,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并日益本土化。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
【解析】通过阅读材料,可提出论题古代丝绸之路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交融之路。阐述根据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可知汉朝丝绸之路开通后,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通道,丰富了各自的社会生活。根据材料“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可知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和交融。最后总结升华,说明丝绸之路成为中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文明交融发展的载体。
第2页黄石有色一中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我是伟大的征服者,我的功绩照耀万里。即使人们忘记我的功绩的时候,人们看到亚历
山大里亚城,也会自然而然想起它英明的缔造者。”文中的“我”曾通过东征开启了东西
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由此说明(
)
A.
和平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交融
B.
地区冲突导致了文明的衰落
C.
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来自战争
D.
武力扩张是古代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
古代埃及人赞颂尼罗河的诗篇:“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
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埃及奴隶制国家建立在尼罗河畔
B.古埃及人都饮用尼罗河水
C.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D.尼罗河是古埃及人挖掘出来的
《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
282
条,包括诉讼程序、盗窃处罚、租佃雇佣关系、商业高利贷关系、债务、婚姻、遗产继承、奴隶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上述
材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
)
A.
内容全面
B.
思想落后
C.
传播广泛
D.
影响深远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部法典规定:杀死或伤害奴隶不算犯罪,只须向主人赔偿损失,就算了
事;盗窃或隐藏他人奴隶者处死;消灭他人奴隶标记者断指或处死;殴打自由民或反抗主
人的奴隶处割耳之刑。这说明该法典的实质是(
)
A.
体现自由平等
B.
体现
“君权神授
”
C.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D.
规定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士丁尼法典》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
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句话表明(
)
A.
法律是治国的重要手段之一
B.
罗马法是皇帝制定政策的唯一依据C.
法律可以消除罗马的社会矛盾
D.
罗马法对欧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恩格斯说:“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稿,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古代希腊;在它的光辉的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意大利出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繁荣,这种繁荣好像是古典时代的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过。”从中可以看出文艺复兴(
)
A.
复兴了古希腊古典文学艺术
B.
是西方近代艺术史上的巅峰C.
推翻了天主教神学黑暗统治
D.
借助古典艺术实现艺术繁荣
世纪巴黎羊毛织工行会章程中规定:任何人在织造布匹时不得在真正的羊毛中夹杂羔羊毛,倘使这样做,每匹须付
10
个“苏”的罚款,一半归于国王,一半归于会长与陪审员,
以酬他们的勤劳。材料表明(
)
A.
城市手工业者生产受到绝对限制
B.
城市管理中王权高于教权
C.
行会代表国王进行城市基层管理
D.
行会规范手工业者的生产
在西欧封建制度下,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
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某甲可以是某乙的封君,某乙的封臣又可以是某甲的封君。
这反映了在西欧封建社会(
)
A.
封君封臣的身份划分明显
B.
教会势力被日渐削弱C.
政治分裂和国家权力分散
D.
王权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世界历史上,5—15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在欧洲,西欧出现了封建社会,东欧拜占庭一度强大;在亚洲,突厥人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先后兴起;在中南美洲,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
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这表明世界各区域文明(
)
A.
具有多元面貌
B.
完全没有联系
C.
不存在阶级斗争
D.
宗教信仰相同
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少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
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
18
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
18
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
A.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
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由于欧洲
传来的天花等疾病,美洲人口大量减少;非洲出现跨大西洋的奴隶贸易;远至澳大利亚,
则是长期存在的文化和语言的毁灭”。“这一变化”(
)
A.
使东方完全从属于西方
B.
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C.
阻断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D.
摧毁了亚非拉美的传统
下图是英国理财法院收藏的
16、17
世纪被投诉的市场违法行为统计表(单位:起)
时间市场违法行为类型
1566
年
1605
年
1608
年
1613
年
囤积谷物
17
58
205
401
其他囤积
3
57
30
29
在市场和集市售卖
9
16
4
18
抢先批购
5
12
4
3
居中转售
0
0
1
3
总计
34
143
244
454
这反映出当时(
)
A.
价格革命加剧市场秩序紊乱
B.
国家推行“重商主义”政策C.
商业革命扩大市场贸易范围
D.
国家立法化解了贸易纠纷
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来往于中国和墨西哥之间。自
1571
年航线开通后,仅
20
年间约有
3000
吨白银流入中国。这一现象表明太平洋航线的开通(
)
A.
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B.
直接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C.
表明当时中国生产力水平出现了飞跃
D.
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创造条件
下表为
17、18
世纪欧洲文化水平进步情况表
项目时间
有阅读能力的人占法国总人口的比例(%)
法国妇女的识字率(%)
欧洲年均出版
新书(单位:部)
普通人藏书
量(单位:本)
17
世纪中叶
29
14
约
1000
1~20
18
世纪中叶
47
27
约
4000
20~100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工业革命推动法国基础教育发展
B.
文化教育进步有助于启蒙运动发展C.
欧洲社会注重妇女文化教育普及
D.
出版业是欧洲文化进步的主要动力
马丁·路德号召德意志基督徒:“在尊严意识中恢复地方主教的职权和责任,使他们依照
自己的能力在德国民族中管理这些教士职位。”这一主张(
)
A.
使基督徒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
顺应了新教徒资本原始积累的要求C.
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D.
使新教完全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控制
有学者认为,18
世纪最大胆的思想,因为有了最畅通的渠道,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启蒙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咖啡馆里相遇、交流、互补,逐渐成为一股潮流。这可用于说明当时法国(
)
A.
开展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
B.
启蒙思想为民众普遍接受
C.
建立理性社会已经成为时代呼声
D.
文化传播对社会变革起决定作用
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
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
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在一场革命爆发后,革命者宣告:“这是旧政权和教权制度的结束,是军国主义、官僚主
义、剥削制度、投机、垄断和特权这一切使无产阶级遭受奴役,使祖国遭受灾难和痛苦的
东西的结束。”这场革命是(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
法国大革命
C.
巴黎公社起义
D.
俄国二月革命
随着欧洲大陆国家开始工业化,其国内的工业生产替代了进口,英国出口的商品在欧洲大
陆的市场份额日益下降。到1913年,英国已经基本失去美国市场,当时美国占英国商品出
口市场中的份额仅为5%。这反映出(
)
A.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大国地位
B.工业革命开始向英国以外扩展C.英国失去了欧洲和美洲的市场
D.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格局变迁
20.1871
年,巴黎公社颁布法令:统计被遗弃工厂的数目,拟定工人协作社的章程,规定把工厂转让给工人协作社的条件以及应向厂主交付的赎金数额。这反映了(
)
A.
旧式的国家机器依旧未被粉碎
B.
工人阶级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C.
公社具有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
D.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本确立
以下四项表述可以从史实直接推断出结论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723
年沃波尔拒绝了英王授予的贵族爵位,因为他接受封爵就必须放弃在下院的席位
说明此时下院的权力已经超过上院
B
史学家发现杰斐逊在《独立宣言》手稿中,将“臣民”修改为“公民”
反映出民众普遍接受自由、平等思想
C
1871
年巴黎公社规定,公职人员的薪金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禁止任意克扣工人工资,
废除面包工人夜班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体现了对工人阶级经济权益的保障
D
1917
年
3
月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推翻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列宁指出“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
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其中“亚洲的觉醒”是指亚洲(
)
A.工业文明的起步
B.文明开化的兴起
C.科学技术的革新
D.民族忧患意识和民主改革意识的觉醒
23.17
世纪以来,当欧洲近代国家对特权、专制主义、教权主义、金银货币输出这些现象和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辨时,这些理论和制度在西班牙以及西属拉美地区却得到了加强。西班牙的这些做法导致了(
)
A.世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的转移
B.商业革命在欧洲范围内的扩展C.殖民扩张争夺的格局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4.1901
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
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
3000
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A.
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
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
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
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17
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18
世纪后期,美国获得独立并建立联邦共和制;18
世纪末,在封建势力强大的欧洲,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19
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统一并确立了
君主立宪制。这主要反映了(
)
A.世界形成了欧美两个政治中心
B.政治文明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C.欧美主导世界政治的发展方向
D.欧洲是世界政治文明的发祥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22
分,第
28
题
12
分,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水平。因此,历代都比较
注重对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
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
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阿拉伯帝国在政治上经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却建立了一个非常广阔的阿拉伯文化区。这个
文化区,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阿拉伯文化是东西文化的综合和创
新。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希腊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国时代得到了广泛
的接触和交流,在保留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带上了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上自哈里发,下至平民,所有的人仿佛忽然间变成学生或文学的奖励者。一般人为求学而
游历欧亚非三洲,然后犹如蜜蜂一般,载蜜而归,把他们储蓄的宝藏,分给发奋的学生们,并
且孜孜不倦地编辑许多典籍,其卷帙之伟大与内容之丰富,不亚于现代的百科全书,而其对于
现代科学的贡献,远非一般人的想象所及。
——【英】尼科尔森《阿拉伯文学史》
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6
分)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谈谈阿拉伯帝国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10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材料一
中世纪时,英国的工业远落后于其他国家,英国君主赋予了外国熟练工匠特许经营权,鼓励他们定居英国。1624
年,英国议会颁发了《垄断法》,正式确立了近代意义的专利法律制度。
《垄断法》宣告了以往国王授予的专利权无效,规定以后凡新产品的第一发明人将向其授予专利证书,享有不超过
14
年独占生产、制造、销售、转移等权利。该法令颁布后,英国专利授权量有了明显的上升。
材料二
——摘编自【德】布鲁诺·范·波特斯伯格等《欧洲专利制度经济学:创
新与竞争的知识产权政策》
下表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日本推行知识产权保护大事记。
1885
年
日本专利所所长高桥是清借鉴欧美经验,主持修订了《专卖特许条例》,对专利的种类、专利的保护期、专利的损害赔偿等做出界定。
1899
年
此前西方要求日本加入旨在明确专利国界、防范国际假冒侵权的《巴黎公约》。日本并未马上答应,反以加入《巴黎公约》为砝码,促成了与西方各国废除
不平等条约的谈判,修约成功后于
1899
年正式加入《巴黎公约》。
1905
年
因外国人专利申请量剧增,且技术含量较高,日本在借鉴德国的基础上,制定了《实用新型法》,不惜重金引进专利,然后改造创新,产生了大量契合
日常生活的实用型发明,助力日本轻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昌柏《知识产权经济学》等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颁布《垄断法》的影响。(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近代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特点,并简析日本重视专利立法的原因。(12
分)
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就专利立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谈谈看法。(4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
江流域,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
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将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也为中国带来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沿着古
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
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比如,佛教源自印度,
在中国发扬光大,在东南亚得到传承。儒家文化起源中国,受到欧洲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
家的推崇。这是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成果。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上述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
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