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相遇问题过程中,学会正确合理地整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能掌握相遇问题求路程的数量关系,会用不同方法解决相遇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学会总结解决相遇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会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在分析线段图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价值,并获得成功地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行为与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借助线段图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解决问题。
谈话:老师每天都乘公交车上下班。如果老师每分钟走80米,10分钟后从公交车站走到学校。公交站台与学校相距多少米?
学生列出算式,说明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新课引入。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行程问题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路程。今天我们就继续应用这一知识解决与行程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探索新知
1.整理问题。
出示:例7主题图。
学生自主读题,说一说主题图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出示:课件展示例7中小明和小芳上学的情景。
强调:两人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在校门口“相遇”。这样的实际问题就是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
引导:前面学习解决问题时,我们采用了什么策略?你能选择一种方法整理这一题的条件和问题吗?
学生整理,教师巡视。
交流:谁来展示一下画图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又没有人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的?请你来展示一下。
明确:①画图方法:一起再来看一下是怎样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课件展示)明确线段两端、表示两人分别出发的地点,两人都走了4分钟,标出两人每分钟的速度,标出学校的位置,也就是两人相遇的位置。这样线段图完整了吗?最后还要标出问题“?米”。
②列表方法:列表方式要注意什么?要明确两个人各自对应的条件,填入表格中。说一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问题。
追问:采用画图或者列表的方式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使更直观和形象地展现问题和条件。观察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你知道小明和小芳走了几分钟吗?为什么不是8分钟?
引导:根据线段图和列表整理的结果,要想知道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应该怎样想呢?请你想一想数量关系,并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说一说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交流:谁能说一说这一题的数量关系?根据整理的条件,你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有不同的想法?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3.解决问题。
呈现:请你说一说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能尝试列一个综合算式吗?谁有不同的列式?你能说一说这种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解决:请大家在课本69页写一写这两种列式,并算一算。(两位同学板演)
理解:第一种列式70×4+60×4是先分别算出每人走的路程,然后再算两人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板书:小明走的路程+小芳走的路程=两家相距的路程)第二种列式(70+60)×4是先算两人1分钟一共走的路程,也就是两人速度的和,这也叫做“速度和”,再算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板书:速度和×时间=路程)
比较:两种解法的计算结果有什么联系?这两种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乘法分配律)
4.回顾总结
引导:回顾例7这个相遇问题的解决过程,你有哪些体会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小组之间先说一说。
交流:学生总结相遇问题的特点,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结:在解决相遇问题的过程中,画图和列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可以理解不同解决方法之间的联系。通过解题、比较,我们知道了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可以总结为速度和×时间=路程。
三、巩固新知
出示“试一试”主题图。
引导:请大家仔细读题,同桌之间先说一说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操作:学生在书上尝试用画图的方式整理一下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交流: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画的。(指导画的不太合理或者不正确的学生调整和订正)
提问:这一题中的起点和方向是怎样的?画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解决:请你根据画出的线段图,想一想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并在书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两名学生板演不同的解答方法)
追问:“试一试”和例7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解答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揭示:例7是从两点相向而行,在同一地点相遇求路程;“试一试”是从同一点出发相背而行到达不同地点求路程。无论是相向而行还是相背而行,在线段图上看,都是求两人一共走的路程,可以分别求出两人走的路程再相加求一共的路程;也可以先求速度和,再乘时间得到一共的路程。
练习内化
完成课本69页练一练。
指导:先读题,说说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在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最后列式解答。
交流:展示学生画的线段图,以及列式解答过程,展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完成课件上的练习1。
指导: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图和解答。(教师注意巡视,及时辅导)。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1题。
指导:学生整理条件和问题。思考为什么这一题反向而行还能相遇?(课件展示跑步情形模拟,帮助学生理解)。
思考:环形跑道长度和两人跑步的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解决:两位学生板演不同的解决方法,说一说每一步表示什么意义。
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指导:认真读题,整理条件和问题。教师解释“同时向中间开凿”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总结:思考工作队施工问题和我们所学相遇问题有什么联系?施工问题的数量关系与相遇问题很相似。(板书:每天开凿的米数×天数=隧道的长度)
总结反馈
总结提升。
提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相遇问题有什么特点?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在解决相遇问题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解决相遇问题需要注意哪些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70页练习十一第3题,课本第73页整理与练习第9题。
板书设计
速度×时间=路程
80×10=800(米)
相遇问题
速度和×时间=路程
70×4+60×4
(70+60)×4
=280+240
=130×4
=520(米)
=520(米)
每天开凿的米数×天数=隧道的长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