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龙岩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1 20:12:55

文档简介

20.(12分)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经济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粮食短缺却成为当时严重的
社会问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乾隆时期大事年表节选
737年,下令凡販运来谷到旱涝灾区的育船给予免税放行的优悲待遇
741年,规定“新垦之地,淹浸不为常,岁收十止一二。定以五亩折征一亩
1742年,水远免除直省关口的米豆税,批准免征外洋运米的入关船货税。
742、1746年,因江苏、安、新江及直隶等地水旱灾,降旨截留、披运滑粮赈济突区
3年,下旨“向来贩米出洋,例有严禁。惟在各该督抚、时饬地方员舟,于各口要
实力查
1745年,宣布香免天下钱粮一年,降谕“酌减”农户地租。
1748年,下今各直省常平贮谷数量,按照康熙年间旧额,多出部分以次出梟,或披运补
邻省不足
751年,下谕“或士庶更宜各敦本业,力屏淬华,以节俭留其有余,以勤劳补其不足
时思物力之维艰,事事惟侈靡之是戒
79年,下谕“香薯既可充食……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镝编自唐文基《乾隆时期的粮食问题及其对策》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乾隆时期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其对当今的借
鉴意义。(6分
高二历史第6页(共6页)
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零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等大权;天子
之下有三公,辅佐周王统治;三公之下有太宰,辅佐周王管理玫令,总揽朝政;太宰之下
还有各类卿士,分掌各类具体事务。据此可知,西周
A.行政体制较为规范
B.君主专制锥形萌发
C.宗法等级秩序严格
D.国家治理体系完善
2.春秋鲁文公十八年,公子遂杀死太子恶及其母弟公子视,而立庶子馁,即鲁宣公,遭到文
公夫人的哭诉:“天乎!仲为不道,杀嫡立庶。”并由此引来“市人皆哭”的同情之声。这
表明当时
A.鲁回统治名存实亡
B.分封制度土崩瓦解
C.社会风气崇尚正义
3.据《国语·晋语》:“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
畎亩之勤。”材料侧面反映出当时
A.封建政权的确立
B.牛耕技术的出现
C.诸侯争霸的频繁
D.井田割遭到破坏
4.家经典《左传》记载了不少春秋时期道“厉鬼还魂”报应的事例,如晋卿街偃杀晋厉公,
就曾梦见晋厉公砍掉自已的头颅,后攀病;卫庄公违约杀掉浑良夫,即梦见浑良夫披头散
发“叫天无辜“,后失国。这反映出
A.政治统治神权色彩浓厚
天人感应思想深人民间
C.儒家注重维护宗法秩序
礼乐制度造到严重破坏
5.自东晋南朝起,胡人发明的“胡床”由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在中原兴起,逐渐
改变了汉人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民族交融影响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
B.游牧民族必然为先进的文明所同化
C.南北地区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D.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龙岩市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末高二教学质量检查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D
B
C
A
C
C
A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B
D
B
A
D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17题8分,第18题2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8分)
(1)第一,甲是出土文物,史料价值比较高,能证明西周中期出现了大禹神话;(2分)第二,甲是西周宗法分封制(或青铜器文明)影响下的产物,体现的是西周统治者敬天保民和礼治的思想,说明大禹神话与早期民本思想相关。(2分)
(3)第一,丙是封建史官的传世文献,存在美化或劝谏当时统治及被后世加工润色的可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需谨慎辨析;(2分)第二,丙是汉武帝时国家大一统、中央集权发展、儒学独尊时期的产物,体现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和史官个人的追求,内容上凸显大禹勤政爱民的品格,说明大禹神话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一个载体,体现出中华民族认同感(或中华文化)不断形成。(2分)
备注:答案应包含“史料记载者的立场与史料类型、价值”“史料的时代背景、史料记载内容的内涵辨析”等。
18.(20分)
(1)特点:统治者的重视;设置初衷是为了将选官权收归中央,但最终成为门阀贵族垄断官场的工具;初始选官标准注重品行与才能,最终由门第族望决定;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6分,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变化:选官标准由门第转变为才能;选官方式由世袭、举荐为主转变为考试为主;选官主导权由地方到中央;选官机会趋向公开、公平。(4分,任回答其中两点即可)
原因:九品中正制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门阀士族势力的需要;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的实施),中小地主势力增长;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成熟,教育的下移。(6分,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3)认识:人才选拔制度需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人才选拔方式需多元化;人才选拔需符合国家需求;人才选拔应注重德才兼备;人才选拔机制需不断创新。(4分,回答其中两点,其它言之有理亦可)
19.(12分)
示例1
见解:宋代是中国古代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
说明:宋代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宋代经济在隋唐盛世的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为明清经济的的持续发展奠基。宋代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发展到理学新阶段,后来成为官方哲学,在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宋代科技居于当时世界前列,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示例2
见解:宋朝平民社会倾向加强
说明:宋朝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世家大族势力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平民政治逐渐兴起。伴随租佃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社会上长期存在的贱民阶层数量显著减少,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宋代门第观念淡化,人们的婚姻择偶,从关心祖先名望到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考生从其他角度提出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20.(12分)
(1)人口快速增长,人均占有耕地减少;官办仓储采买粮食过多;奢靡生活方式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造成粮食减产。(6分,回答其中三点即可)
(2)措施:普免钱粮,散财天下,减轻农民负担;减少国家粮储,通过平粜以控制粮价;通过截留、拨运漕粮等方式,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鼓励商人贩卖粮食,促进粮食流通;鼓励粮食进口,禁止粮食出口;鼓励垦荒;推广种植高产农作物。(4分,回答其中四点即可)
意义:各级政府应重视粮食生产,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政治保障;通过多层次、多渠道措施保障粮食供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和人民利益的关系。(2分,回答其中一点即可)
高二历史
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