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课标要求: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和问题,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继续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首先在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在国内由自由放任逐渐向宏观调控转变,在国际加强了国际合作和国际协调,并不断进行调整。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推动了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向复杂化、多层次化方面变化。在人民长期斗争下,“福利国家制度”形成,缩小了贫富差距,缓解了社会矛盾。这些措施并没有削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其外在表现就是以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为代表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
教学目标:
1、通过史料解析,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新变化的背景及成果。
2、通过表格梳理,认识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成就。
3、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客观评价。
4、通过文本阅读,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运动的兴起,并认识到这些社会运动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不可克服的产物。
教学重点:
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及其成果。
教学难点:
理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基本矛盾依旧存在。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凯恩斯导入。
凯恩斯:英国经济学家,其代表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由国家政权直接干预经济生活。其理论被习惯上称之为“凯恩斯主义”,在战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理论基础。对于凯恩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是被称为“战后经济繁荣之父”,一是被称为“七十年代滞涨之母”。
情境一 经济秩序的有序化: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1、无序化的教训
(1)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教训
材料1: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约40%。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60%~100%。此外,法国采取“输出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制”,其他国家纷纷效法。 ——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
生:关税战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混乱,使危机进一步恶化。
(2)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
材料2:(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生:罗斯福新政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
材料3: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
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加速工业化发挥了巨大作用。
2、有序化的实践
(1)对内措施: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出示表格,带领学生梳理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认识到其实质是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措施
目的
加大政府在公共领域的开支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
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
(2)对外政策: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
出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徽标。
出示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表格,结合教材115页《历史纵横》了解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体系
货币体系
贸易体系
组织或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总部
华盛顿
华盛顿
任务
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性质
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国际贸易协定
作用
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
特点或实质
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体系
以美国为主导的贸易体系
(3)成果:战后二十年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出示材料,引导学生直观认识。
材料4:1914-1938年的25年中,资本主义生产总共增长了52%;战后从1946——1970年,同样是25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大约4倍。
生: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3、“滞涨”下的调整: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出示材料,了解“滞涨”现象
材料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
(2)解释“滞涨”概念,简要介绍“滞涨”原因
“滞涨”是指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或下降,物价猛涨,通货膨胀严重的经济现象。
西方国家长期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是“滞涨”的主要原因,它的出现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破产。
(3)出示材料,了解西方国家应对“滞涨”的措施。
材料6: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涨”,英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消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 ——《世界通史》
生: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情境二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阶级关系的多层次
1、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理论突破
科技发展
相对论、量子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
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
2、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与阶级关系
(1)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兴起
出示材料,学生思考探究
材料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经济部门
年份
美国
联邦德国
日本
农业
1950年
12.2%
23.2%
50.7%
1990年
2.8%
5.1%
7.2%
工业
1950年
34.7%
42.2%
22.2%
1990年
25.8%
40.5%
33.6%
服务业
1950年
48.9%
32.4%
26.6%
1990年
71.4%
54.4%
59.2%
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和工业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加。
(2)阶级关系:“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材料8: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工人进一步减少,出现了“白领”“灰领”“金领”“粉领”等称谓。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科技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兴起;同时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介于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中间群体,即“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
情境三 社会保障的制度化:“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1、“福利国家”概念
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案例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社会福利。
2、“福利国家”内容
涉及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从摇篮到坟墓)
3、“福利国家”评价
出示材料,加深学生对“福利国家”制度的认识
材料9: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13.0
13.0
其他津贴
50.1
30.1
0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设问:根据材料评价英国的福利政策
生: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
局限性:降低劳动积极性
材料10:(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维持社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设问:根据材料评价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
生:挫伤工作积极性;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小结:正确认识“福利国家制度”
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评价:积极性,促进社会平等,缩小社会差距,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局限性,财政开支过大,政府负担过重;降低劳动积极性;带来社会道德危机。
过渡:尽管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生产关系、通过建立“福利国家”制度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但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此起彼伏的社会运动就是其显著表现。
情境四 社会运动的常态化:民权、女权、反战运动
1、出示马丁?路德?金演讲图片、女权运动资料、美国学生反越战图片,直观认识。
2、出示表格带领学生梳理社会运动的相关知识。
社会运动
背景
目标
结果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
争取黑人平等权利
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
女权运动
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二战后妇女运动兴起
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
大多数的国家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
反战运动
美国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
反对越战,争取和平
1973年,美国停止侵越战争
(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和平环境中,在高科技的引领下,生产力大发展,生产关系也有一些变化,社会也有所进步;但这些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贫富差距依然存在,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未普惠全体民众。
附:板书设计: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 经济秩序的有序化: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工人的工作环境
二 社会结构的复杂化:阶级关系的多层次
三 社会保障的制度化:“福利国家”制度形成
四 社会运动的常态化:民权、女权、反战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