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1 22:47: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陵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60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主要有(  )
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②官场贪污腐败,人民负担重 
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  ④社会稳定,统治阶级内部团结一致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人云“及神州陆沉,中原故族十去其七,胡汉之民日日相攻,无月不战,逮孝文帝之时,兼济万民,重拾农桑,人心归化,终一统中原”。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因素有( )
①适应了中原原有的农业生产 ②得到所有鲜卑贵族的支持
③中原封建文化本身的先进性 ④北方胡汉各族民众全都支持改革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3.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  )
A.农田水利法 B.青苗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
4.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最全面的是(  )
A.使北宋完全改变了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促进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D.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5.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关于此段材料的评述错误的是( )
A.俄国1861年发生了废除农奴制改革
B.这场变革对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C.经过这场变革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D.这场变革彻底摧毁了沙皇专制制度
6.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氏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藩置县”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7.某学者认为《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成功地将政治现代化即民主化遏制在最小限度的产物”,下列宪法内容中体现这一认识的有( )
①日本臣民在不妨碍安宁秩序,不违背臣民义务下,有信教之自由
②议会作为立法辅助机关,在制定法律时需要天皇的许可和国务大臣的署名
③天皇为国家的元首,总揽统治权力
④拥有相当财产的25岁以上男子有选举权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梁启超《变法通议》:“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由此可见,救亡图存的根本在于( )
A.培养维新人才 B.创办新式学校 C.改革科举制度 D.改革政治体制
9.下表是1870-1910年中国一些进口货物占总进口值的百分比,表格反映出( )
年份 棉布 金属和矿物 机械
1870 28.0 5.8 —
1880 24.9 5.5 —
1890 20.2 5.7 0.3
1900 21.5 4.7 0.7
1910 14.7 4.3 1.5
A.中国对工业产品需求量减少 B.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近代中国工矿企业发展壮大 D.中国的传统手工业衰败没落
10.戊戌变法时开办了《女学报》,成立了“北平师范女学堂”,这表明( )
A.当时中国已经实现了男女平等
B.维新派重视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
C.维新派发动妇女参与维新变法政治运动
D.变法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11.都说5000年历史看西安、500年历史看北京、100年历史看上海、50年历史看深圳。西安作为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政治重地,它所见证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有( )
①秦始皇陵的修建 ②玄奘取经 ③红军长征 ④张学良杨虎城兵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2.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D.创立三公九卿制
13.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D.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14.“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繁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心存百姓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重农抑商的思想
15.康熙皇帝曾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这表明他主张( )
A.民族团结平等 B.兵农合一 C.强化中央集权 D.民为邦本
16.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诸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治出或盛世景象。这些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 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18.近几年,“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得住),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过犹不及” C.“忠恕”之道 D.“有教无类”
19.编钟是我国古代重要乐器。王公贵族们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王宫悬(四面),诸侯悬(三面),卿大夫悬(二面),士悬(单面)”。逾越则会招致杀身之祸。你认为上述材料最符合谁的观点( )
A.孔子 B. 韩非子 C.荀子 D.老子
20.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再到亚里士多德,古代希腊的香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下列对他们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自然现象探寻世界本原 B.力图理性地认识人和世界
C.理念世界才是真实永恒的 D.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21.16 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 18 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D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22.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作者赞赏华盛顿的原因应该不包括( )
A.“不设王侯之号” B.“君民共治天下” C.“公器付之公论” D.“不循世及之规”
23.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著名的告别演说中,一再告“那些领导政府的人们,要谨慎行事,把自己限制在各自的宪法范围内,避免在行使权力时一个部门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华盛顿在此非常强调的是( )
A.中央集权原则 B.自由平等原则 C.司法独立原 D.分权制衡原则则
24.直至今日,拿破仑的塑像仍随处可见,世界各国对拿破仑的评价不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他是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灵魂”。对“世界灵魂”解释最为合理的应是( )
A.拿破仑靠武力征服了世界 B.拿破仑曾是欧洲众多国家的主宰
C.拿破仑颁布的《民法典》影响了整个世界 D.拿破仑具有征服全世界的野心
25.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的战争,以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在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严重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失去了国内支持
C.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
D.这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落后的法国的胜利
26.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27.对于民生问题,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的是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下列各项最能反映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的民生主义思想的是( )
①平均地权 ②核定地价 ③反帝 ④节制资本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28.朱德在一首诗中写道:“辛亥革命已十年,清朝余孽继当权。列强勾结诸军阀,掠夺人民更不堪。”这段材料从本质上说明了( )
A.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B.民族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C.不推翻列强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中国动乱的根源
D.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根本改变
29.1924年,孙中山说:“国民党之民权主义,于间接民权之外,复行直接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也。”这体现了新三民主义( )
A.提出反帝和国内民族平等 B.倡导自由、平等、博爱
C.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D.提出了“节制资本”的主张
30.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
A.平均地权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31.1920年,毛泽东在给好友蔡和森的信中说:“俄国式的革命,是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这表明他( )
A.反对在中国发动暴力革命 B.摆脱改良幻想并走上了革命道路
C.反对中国走俄国式的道路 D建议中国的知识分子向俄国学习
32.红岩革命纪念馆曾展出过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上有“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 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日”的字样。当时“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参与讨论的主要问题是( )
A.促进国共联合抗战 B.实行土地改革 C.建立何种政治体制 D.开展经济建设
33.1943年,王稼样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其历史依据是( )
A.毛泽东思想已经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结合中国国情
C.毛泽东思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 D.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34.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彻底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完全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5.1934年,毛泽东提出:“我们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我们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在这里,工作方法的问题,就严重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当时毛泽东强调改进工作方法意在( )
A 开屏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发动群众参加革命战争
C 建立广泛革命统-战线 D 动员社会各界进行抗战
36.邓小平在总结自己气壮山河的长征经历时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对其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跟着毛泽东走 B.跟着人民群众走 C.跟着共产国际走 D.跟着军队走
37.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
A.挥师大西北 B.百万雄师过长江 C.挺进大西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38.1978年底,邓小平做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这两次讲话都( )
A.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发展 B.深化了体制改革 C.冲破了思想藩篱 D.加速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39.邓小平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面对邓小平政治生活中的三度沉浮,我们最应该学习他( )
A.不怕打击,愈挫愈勇的精神 B.一切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
C.敢于斗争,坚持真理的精神 D.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
40.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是( )
①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邓小平一人的独创
③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④我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41.(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2: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3:(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1和材料2,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3与材料2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6分)
42.(16分)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我很荣幸地接待你的代表赫尔利将军。……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之希望,我非常高兴地感谢你的代表的卓越才能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永远携手前进。
——毛泽东《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
(1944年11月4日)
材料 2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危险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至于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毛泽东《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
(1955年1月28日)
材料 3为了有利于中美高级接触,党中央从大局着眼,不把美国同台湾断交当作两国高级接触的前提条件。……台湾问题应与整个国际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一政策调整奠定了中美两国在存在着重大分歧的情况下逐步接近的基础,但是,在中美建交的问题上,中国却始终坚持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一直贯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中,为此,中国对美国试图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进行了一次次坚决的斗争。
——张化《毛泽东与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1中毛泽东主张中美“携手前进”的目的。(4分)
(2)材料2与材料1相比,毛泽东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3)据材料3分析,面对中美重大分歧,毛泽东的处理方式呈现怎样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从毛泽东对美政策调整的视角出发,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
43. (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陸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投(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根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6分)
2020-2021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D A C D B B D C B A C D A D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D C A B C A D C A D B D C A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B C D C B A D C B A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0分)
41. (14分)
(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唐王朝的统治,避免重蹈秦始皇、隋几帝的覆辙。(6分)
(2.)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2分)
(3)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有所改变。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摇役负担也是不轻的。(6分)
42.(16分)
(1)目的:打败日本侵略;建立民主国家。(4分)
(2)变化:从友好到敌对。(2分)
原因: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两极格局下的战争威胁;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4分)
(3)特点:原则性;灵活性。(2分)
启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国内外政治形势影响对外政策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也可)(4分)
43. (10分)
(1)成效:保证农民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损害百姓利益的现象。(4分)
(2)富国之术: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之术: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育才之术: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学校制度。(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