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课件29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课件29张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7-01 13: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芣苢》
《诗经· 周南·周南》
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了解《诗经》“六义”和四言诗的特点。

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目标
关于《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305篇。至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诗经》。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160;《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105,又分《小雅》31和《大雅》74;《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31《鲁颂》4和《商颂》5。
《诗经》“六义”
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如《邶风? 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爱情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 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四言诗
“四言诗”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为主的诗体,是中国汉代以前通行的诗歌形式。《诗经》是这种诗体的代表。四言诗四字一顿,节奏鲜明,简单明快,单纯而有天籁的意味。但是,因为节奏过于短促,缺少内部变化,也显得有些呆板,不适于表现日益复杂的生活和情感。
四言诗盛行于西周。春秋时期以后,四言诗逐渐衰落,但仍有不少诗人写作四言诗。如东汉末年的曹操父子,魏末的嵇康,西晋的陆机、陆云,东晋的陶渊明等。同时,也出现过若干佳作,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们至今吟诵不绝。
关于《芣苢》
题解
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这首4言12句的古代民歌,将女子采摘芣苢劳作的过程和劳作的心情,自然且有味地表达了出来。 ???
词语注释

? ? 1、采采:采而又采。
??? 2、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 3、有:取也。
??? 4、掇(duō):拾取。
??? 5、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 6、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 7、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翻译:车前子儿呀鲜艳动人,采呀快快采些来。车前子儿采呀采,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课文理解
采采:同“彩彩”;繁茂、鲜艳。
薄言:含有劝勉的语气。
有:采取,指已采起来。
翻译: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拾取。
捋(luō):顺着枝条把车前子抹下。
翻译:车前子儿摇曳生姿,手提着衣襟兜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掖起了衣襟兜回来。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芊莒>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释为”采而又采”,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还有观点指出采采当为作形容词用。如东晋陶潜《荣木》诗:采采荣木,结根于兹。“南朝谢灵运《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这两首诗中的采采“都是文彩、光彩的意思。芣苢“全诗“采采共出现六次,是一再赞美芣苢种子(果实)外壳的光彩注目,逗人喜爱,因而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 一边动手采摘。
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 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一采、有、掇、捋、祜、禎-是不断变化的, 其余全是重蠱,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苯官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一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 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 - -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苯莒,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呗。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 -群人在野外采苯莒,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周南苯莒》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苯官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即便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 -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故又有人参考清代学者郝壹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清代乡野的穷人) ,认为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并解释称:“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但根据另外一些学者的观点,如果将苤莒理解为薏苡,那么这种欢快场景就更好理解了。例如游修龄认为薏苡或川谷的外表都富有光泽,很引人注目和喜爱,特别是川谷的外壳含珐琅质,可供妇女们采来制作装饰品;薏仁米白如糯米,除作粮食外,也还入药,薏仁米和糯米红枣煮粥可治身体虚弱;此外,古人也的确将薏苡与生育联系起来,除《王会解》的记载外,还有王充《论衡》收录的“禹母吞薏苡而生禹”的故事作为佐证一尽管王 充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加以质疑,但将之理解为神话亦未尝不可。结合诗歌的历史性和文学性,可以想象妇女们集体采集苯莒,兴高采烈地边唱边采的场景:这才是《周南苯莒》的民谣文化精髓之所在。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朗读
注意:诗歌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芣苢》今译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去采了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采呀快快采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枝一枝拾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一把一把捋下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提着衣襟兜起来。
采了又采车前子,别好衣襟兜回来。
总结
主题归纳
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诗句
特点
声韵
用词
句式
双声和叠韵,节奏舒卷徐缓,形成了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循序渐进之效,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以及情感体验上都耐人寻味。
灵活多样,具体准确,体现出诗人敏锐细致的洞察力以及纯熟的语言驾驭能力。
重章叠句,此种巧妙的复沓结构,使诗歌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易于流传,节奏轻盈舒缓,不乏余音袅袅之效,尽显其音乐之美感。
《芣苢》一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芣苢》全篇以赋为主要手法,描写妇女采摘芣苢这一简单的事件,表现人民热爱劳动的勤劳朴素的品质。全篇没有出现一个表达主观情感色彩的词,但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欢快的劳动节奏,氛围是极为和谐的。这样的和谐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有在太平盛世,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才会有闲情逸致享受劳动的美好,才会出现和睦的集体劳作景象。因此,诗人对当时和谐社会的社会氛围的喜爱之情也不言自明。
《芣苢》描写了周代先民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展现出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眼前出现了这样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
请对比阅读《诗经·芣苢》与《插秧歌》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的差异,予以具体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