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3张PPT)
《儒林外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读名著
——讽刺小说的典范
猜人物
悟情节
《儒林外史》知多少?
人物:范进
情节:中举发疯
放你的狗屁!“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我这药,还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
人物:严贡生
情节:
云片糕事件
贡院重地
闲人莫入
人物:周进
情节:撞号板大哭
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A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人物:王冕
画没骨花卉
《儒林外史》题目含义
儒:读书人
外史:不同于“正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
儒林外史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作者生平: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作品简介:
阅读方法提示
怎样读讽刺作品?
一、认识什么是“讽刺”;
二、
欣赏“讽刺”的手法;
三、《儒林外史》中的讽刺;
一、什么是讽刺(讽刺对象)
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作者在真实的基础上,以讽刺和嘲讽的手法,或用比喻,或用夸张,揭露腐朽落后的现象,批判愚昧反动的行为,使人在会心的笑声中予以否定,这种手法就是讽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其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且介亭杂文)
二、讽刺手法种类
〈一〉漫画法:
鲁迅说:“漫画要使人一目了然,所以最普通的方法是‘夸张’。”
夸张是漫画的特点。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其特点也是夸张,把人或事的假、丑、恶加以扩大或缩小,使之变相,变形,以突出这一侧面的特征,达到讽刺的目的。《儒林外史》写爱钱如命的严监生疾终正寝时,着力刻画了他竖着的两个手指头,这两个手指头揭示了他全部性格中最本质的特征:守财奴的爱钱如命。
〈二〉对比法
把被讽刺的对象,在对待同一人或事的前后不同的言行上进行描述,以显示被讽刺对象的愚蠢可笑。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围绕于勒有无金钱,描写菲力普夫妇言行、态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刻画了夫妇二人的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又如契诃夫的《变色龙》通过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围绕狗的主人是谁的易变、善变,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还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前后邻人的态度。都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三〉反说法(反语)
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藤野先生》开头一段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表达的正是厌恶之极的情感。
“实在标致极了”其实一点也不标致。称他们标致,是明显的讽刺。反语的讽刺,较之直言指责更为有力,表达的厌恶之情更为强烈。
某甲:你在这家商店买的农药怎么样?
某乙:好极了!
某甲:有哪些优点呢?
某乙:我老婆前些时候与我吵嘴,喝了从这家买的农药,结果竟然一点事都没有.这不,我正准备写封感谢信给他们呢.
三、《儒林外史》中的讽刺;
一、
运用夸张进行讽刺
作者善于对人物的最富特征的细节进行夸张的描写,即把某种需要否家的东西延伸放大,以揭示出这个人物的真实面目。
范进中举发疯,一出门就让他摔了一跤,故意出这个新中举人的洋相:“走出大门不对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了!我中了!’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
严贡生儿子娶亲坐船回家,由于自己晕船病犯,拿出云片糕来吃,留下几片也没有来查点,掌舵的就把他吃了。之后因为这个就讹上了船家,不给船钱。放你的狗屁!“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我这药,还是张老爷在上党做官,带来的人参;周老爷在四川做官带来的黄连……夸张的言语一把揭穿了一个阴险狡诈、欺软怕硬的小人形象。
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kāi)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二、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一)同一人物前后形象对比冲突?。
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由为鲜明。
中举前:“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贺礼是“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中举后:“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
“才学高,品貌好”;“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通过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二)自我言行相悖的对比讽刺。
第四回小说中范进中举后,母亲猝死。张静斋拉他到汤知县家打秋风,为了表现自己的孝子形象,酒席上范进拒绝使用银筷子,不用磁杯子,要人换来木制的才肯用。但吃饭之时,竟自抢先夹了一个大虾元子放在嘴中,此时的范进竟没有一点丧母之忧,一举即把虚情假意形象暴露出来。很显然,范进以前所坚持的都是假的,在饭桌上的他才是真实的。
第五回严贡生前面对范进等人说自己“为人率直,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结果接着就因强占邻居的猪和强收黄梦统的利钱而被告发出逃。
(三)不同人物的对比讽刺。
?小说第一回出场的王冕是一个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雅名士,。
杜少卿是一个官家少爷,但是他无视功名利禄,藐视科举制度,扶危济困、豪爽侠义。
另一类如周进、范进、匡超人等儒生利禄熏心,热衷功名,道德败坏。
《儒林外史》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必读名著
——科举制度下的文人群像
内容结构
腐朽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典型人物
壹
儒生形象
周进、范进
一、儒生形象: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
【第2-3回】
薛家集上的乡绅商讨春节期间举办龙灯会的事情。期间提到要给孩子们请一个教书先生。夏总甲推荐60余岁的A。宴请周进时请梅玖作陪,只是中了秀才的梅玖席间作弄A,并说梦见好兆头才中的秀才。王举人避雨路过村塾,同样轻视A,也讲了梦见与A的学生荀玫共同中了举人,故弄玄虚。A很受刺激。村人因此嘲笑称呼荀玫为“荀进士”,以为是A所为,而辞退了A。后A随姐夫去省城做生意,路过贡院,受刺激过度,撞上墙去。
A的姐夫等人可怜他,凑钱替他捐了个监生,得以直接考举人,考中,后来又考中进士,任广东学道。遇范进考秀才,因可怜他而录取。后又考中举人。张乡绅来结交,赠与银子及房子。
文段中的A是谁?
周进
【第4回】范进的母亲忽然得到阔绰的房子及家饰,兴奋过度而亡。范进服丧三年后,张静斋与他一起去拜访高要县汤知县,因朝廷下令禁止屠耕牛,不得食用牛肉。恰逢回民来送牛肉希望知县不要严格执行禁食牛肉的规定,张静斋把这看做“严格执法,以求升迁”的机会,使得知县打死了送牛肉的人,引来了回民的围攻。
课内所学《范进中举》选自第四回,请说说文中哪些细节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
文章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变化的描写,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之心,对各类市侩小人也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二、儒生形象:沉迷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
马静、王玉辉
(1)马静与蘧(qú)公孙论“文章”——论(
)——替蘧公孙赎回枕箱销案——对西湖美景熟视无睹——劝(
)
(2)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
)。
“举业”
匡超人
殉节
三、儒生形象:道德败坏,招摇过市的骗子
匡超人、牛浦郎
《儒林外史》中有一个人物,少年时和王冕一样孝亲勤学,后来却日趋堕落。
(1)
这个人物是(
)。
(2)
请概述一个他因追逐功名富贵而成为卑鄙小人的情节。
(3)(
)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爹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为妻,但他后来却撇下妻子。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牛浦郎
示例:匡超人的老师欣赏他的才学,要把外甥女嫁给他,他谎称未婚,就成了亲。
匡超人
贰
官绅形象
二、官绅形象
科举制度“制造”出来的官僚缙绅,更是令人感到卑鄙可惜。
(
)
,唯一的信念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刚到位,便了解此地“出产”。
(
)
,为求升官,沽名钓誉,竟将回民师傅迫害致死。将五十斤牛肉堆在枷上,三日师傅断命。
绅士:严贡生(严大位,字致中)、严监生(严大育,字致和)、王仁、王德。
南昌太守王惠
知县汤奉
在《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笔下,“坏人完全是坏的”为数很少,可有一个人却坏事做尽。作者通过一系列事件,描摹出了一个巧取豪夺、贪婪吝啬、无情无义的卑鄙小人的丑恶嘴脸。
(1)
这个人物是(
)。
(2)
请说出与他相关的两个情节。
严贡生
示例:
当年严贡生家的猪跑到邻居家,他逼邻居买下,猪长大后错跑回来,又扣下不还,邻居上门讨猪,他让几个儿子将其腿打断;
回乡的路上,他引诱船家吃了他的云片糕,却谎称是贵重药品,赖了船家的船钱。
因为“临终伸二指”的著名桥段,严监生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吝啬鬼的典型。读过原著之后,这一形象在同学们当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一种观点说,严监生并非吝啬,只是节俭得有点儿过了头。请结合第5、6回的情节,说说你的观点。
其实,我们仔细阅读《儒林外史》就会发现严监生这个人其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一方面因为他排行老二,没有家族地位,所以不得不精打细算、惨淡经营。另一方面,他性格懦弱,惧怕自己的兄长严老大,在他面前总是抬不起头来。比如他在临终之际托孤给内兄说:“我死之后,二位老舅照顾你外甥长大,教他读读书,挣着进个学,免得像我一样,终日受大房的气。”其实他对自己的儿子和哥哥还是舍得花钱的,当他真正面对自己深爱的人或物品时,还是能够表现出慷慨的一面的。
叁
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理想人物(一)王冕
(1)情节梳理:放牛、读书、画荷花——躲避知县——拒绝朱元璋“咨议参军”之职——(
)
隐居会稽山得病去世
(2)根据以上情节得知,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孝亲好学、与人亲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具有高洁的情操。
理想人物(一)杜少卿
(1)杜少卿对待故交韦四太爷和娄老太爷十分有礼,即便对于戏子鲍延玺也是热情招待,甚至当场就当了新做的衣服给杨裁缝料理母亲的丧事,还把珍藏了九年的陈酒拿出来,与亲朋好友大醉一场。体现了
的性格特征。
扶危济困、豪爽侠义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夫妇携手游山”情节,并说说体现了杜少卿什么性格?
“夫妇携手游山”杜少卿搬去了南京,众朋友纷纷前来拜访。杜老太爷的门生李大人要举荐杜少卿做官,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因连日来风光大好,杜少卿带着妻子外出游玩,大醉后与妻子携手游山,惹得众人围观。体现了杜少卿尊重女性、自然洒脱特征。
三、作者心中的理想人物
拥有美好的品质,受人尊敬的人格,是备受封建礼教腐蚀和摧残下作者理想信念的寄托。
肆
市井四奇人
在《儒林外史》中,传主具体描写的四位“奇人”是在寺院里安身的李遐年、卖纸火筒的王太、开小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荆元。他们分别有什么奇本领?
答:李遐年写得一笔好字,王太下得一手好棋,盖宽画得一幅好画,荆元弹得一手好琴。
最后一回,塑造了四个自食其力,置身于功名富贵之外的人物。不受名教礼法约束,不受功名富贵羁绊,追求自由生活,表现出正常人的尊严和独立人格。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王冕
王冕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作者据此进行了改编。王冕在小说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小说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点,正如回目所说“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为一个士人作为一个“名流”,在他身上体现着中国士人的精神。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周进
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以后,他满心悲怆无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范进
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中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广东虽然气候温暖,但腊月时节温度也不高。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严致和
严致和即严监生,清雍正朝规定,秀才中凛生,凛生被选入国子学称贡生,次于凛生、凛生选入国子学成为监生,而且当时一些未能入府、州、县学而欲考举人者,可以出资捐一监生资格参加乡试,或直接出钱捐一监生,此种情况统称之为捐建或者例监。严监生就是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监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说的是什么,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才使得严监生难以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严致中
严致中是一个贡生,经考选等方式进入设于京师的国子学以后就称为贡生。这类人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严贡生也是因为自己是个贡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严监生,入监者一般要求“学行端庄,文理悠长”,但是在作者笔下的严贡生却恰恰相反,是一个十足的衣冠禽兽。严贡生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第四回中,范进在服丧期被张静斋劝说一同前去汤知县那里“打秋风”,刚到高要县坐定准备喝些茶水,严贡生便进来搭汕,当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见汤知县时,便开始称自己与汤知县是老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温州府乐清县人。小说在匡超人的行为描写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表现质朴孝顺的匡超人,二是表现泯灭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父亲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动、小说最初对匡超人的行为描写是表现他纯朴孝顺的一面。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新知讲解
四、人物介绍
沈琼枝
沈琼枝是教书先生沈大年的女儿,遵父命嫁给盐商宋为富为妻。但到了盐商宋为富府上之后,才知道是一场骗局,盐商宋为富原来是娶沈琼枝为妾。琼枝父状告宋为富,宋重金贿赂知县,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琼枝带着金银细软独自去往南京,开始了她新的独立生活。
小说主题
该书假托明代实写清代,批判科举考试制度,否定功名富贵,广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丑恶的现实,反映知识分子生存现状、探寻出路。
习题检测
习题一
简述周进的人生经历,并分析作者通过周进这一人物形象所要表达的主题。(3分)
答: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作者通过周进发迹前后士人群体对他的态度变化,批判了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在写主角的同时,也描绘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态。
习题二
读完《儒林外史》,你喜欢杜少卿其人吗?为什么?(3分)
示例:???
喜欢:因为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正因为他慷慨仗义。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习题三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甲】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牙箸来。【甲】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选段中【甲】指的是谁?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怎样的特点?
答:选段中【甲】指的是范进,该选段中的细节描写暴露了【甲】虚伪做作的特点。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