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专题八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考情解读
命题规律
考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查频次
Ⅰ卷,5年2考
Ⅱ卷,5年1考
Ⅲ卷,4年1考
Ⅰ卷,5年4考
Ⅱ卷,5年0考
Ⅲ卷,4年2考
Ⅲ卷,4年2考
山东高考,1年1考
考查难度
中等
中等
常考题型及分值
选择题,12~24分
非选择题,6分
选择题,4~24分
非选择题,24分
命题趋势
高考试题大多以植被或者某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为背景,要求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
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自然带或其他地理要素分布差异的具体原因,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十分重视结合具体区域的自然特征,考查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
异性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考点梳理
考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导学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水文、生物、土壤、1
???
???
和地貌等。
气候
2.
整体性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不断进行2
???
???
和能量交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物质运动
(2)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3
???
???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4
???
???
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协调一致
相互制约
重难突破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续表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
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
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园——地球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
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的类型和特征。
第二步,概括出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
笫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图。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首先明确发生变化的要素(所牵的“一发”),然后逐一分析该要素变化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发生怎样的变化。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要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
典例剖析
【例1】[2020年全国Ⅰ卷]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
???
)
A.
幼树
B.
中龄结实树
C.
老树
D.
各树龄组混生
A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
???
)
A.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
B.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
C.
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
D.
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
C
(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
???
)
A.
降水稳定
B.
水土流失量稳定
C.
土壤肥力稳定
D.
岳桦结实线稳定
D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故选
A
。
第(2)题,根据材料“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
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故选
C
。
第(3)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则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
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
B、C
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因而限定了岳桦林的种子传播范围,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林线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过了种子传播范围,就会趋于稳定,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故选
D
。
对点训练
[2020年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
2
100?2
358m
)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
0m、4m、
8m、12m
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
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
海拔
B.
地势起伏
C.
坡面朝向
D.
人类活动
D
2.
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游览路径两侧(
???
???
)
A.0m处
B.4m处
C.8m处
D.
12m
处
B
3.
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解释合理的是(
???
???
)
A.0m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
B.4m处人类干扰较少,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
C.8m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
D.12m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
D
考点二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基础导学
1.
陆地自然带
(1)成因: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纬度位置、5
???
???
不同,6
???
???
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7
???
???
和土壤。
海陆位置
地形
植被
(2)特点: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8
???
???
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条带状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典型地区
图示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9
???
???
太阳辐射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10
???
???
海陆分布
中纬度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水热状况
11
???
???
海拔较高的低纬山地
热量
水分
地形
重难突破
1.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与分布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特征
分布典例
分布明显区
图形描述
文字描述
地带性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为主导,其次还有水分的影响
纬度位置
与纬线平行呈带状,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非洲沿20°E南北方向的自然景观变化
低纬、高纬地势低平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为主导,其次还有热量的影响
海陆位置
与经线平行呈带状,沿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
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
中纬度地势低平区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热状况及组合的差异
海拔高度
自然带大致沿与等高线平行的方向(水平)伸展,沿垂直方向更替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
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局部水分变化、岩性变化等
—
使自然带以块状出现在其他理论自然带的位置上
沙漠中的绿洲,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比较普遍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分布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使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使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图示
3.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实际分布的自然带
形成原因
按理想状态应分布的自然带
南美大陆西岸3°S~30°S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海洋水汽的输入;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南美大陆南端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沙漠)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深入内陆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草原景观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带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信风来自海洋,温暖湿润;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
热带草原带
南半球缺少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相应纬度是海洋,缺少陆地分布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温带荒漠带
4.非地带性现象具体表现
典例剖析
【例2】[2020年山东卷]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
???
)
垂直分布高差大
B.
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
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
D.
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B
(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
???
)
山体陡峭
B.
水分充足
C.
土壤肥沃
D.
热量充足
A
(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
)
光照条件不同
B.
水热组合不同
C.
耕作技术不同
D.
耕种历史不同
B
对点训练
[2020年全国Ⅲ卷]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4~6题。
4.
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
???
)
A.
林线与雪线更高
B.
林线与雪线更低
C.
林线更高、雪线更低
D.
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A
5.
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
???
)
A.
暖湿
B.
暖干
C.
冷湿
D.
冷干
A
6.
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
???
)
A.
林线升高,雪线升高
B.
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
林线降低,雪线升高
D.
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B
[解析]第4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光照热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故林线更高;与阴坡相比,阳坡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故雪线更高,A
正确,B、
C、D
错误。
第5题,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林线升高,说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暖;雪线降低,说明气候变暖,降水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A
正确。
第6题,火山喷发若干年内,火山锥受外力风化侵蚀,坡度变缓,雪线下降。火山灰为森林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林线升高。故选B
。
课时作业
[2020年四川雅安中学高三质检]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1?3
题。
1.
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
)
A.
苔原带
B.
温带草原带
C.
冰原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A
2.
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
)
A.
收集大气降水
B.
获取更多光照
C.
抵抗冬季寒冷
D.
吸收地下水分
B
3.
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
)
A.
人工播种
B.
降水减少
C.
气候变暖
D.
冻土增厚
C
第2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故选B
,其余选项可排除。
第3题,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C
正确。
[解析]第1题,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选A
。
[2020年山东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长白山距今800年和距今300年经历两次火山喷发,毁灭性地破坏当地植被,使植被经历地衣—苔藓—灌丛—森林的演替过程。受偏北风影响,各坡向火山灰堆积厚度不一,而疏松的火山灰水土流失,对植被演替产生了长期影响。长白山林木植被中,岳桦林种子为风媒传播,是演替的先锋树种。据此完成4?5
题。
4.
当前,四个坡向植被演替较为完整的是(
???
???
)
A.
东坡
B.
南坡
C.
西坡
D.
北坡
D
5.
专家认为气候变化会使长白山岳桦林向上入侵苔原带,可能减缓该过程的是(
???
???
)
A.
苔原带土壤形成速度快
B.
苔原带植物阻隔岳桦林种子
C.
岳桦林边缘春季积雪融水多
D.
岳桦林边缘蒸发量小,水分变化小
B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火山喷发,毁灭性地破坏当地植被,而受偏北风影响,北坡火山灰厚度最少,受影响小,故植被演替较为完整。故选D
。
第5题,苔原带气候寒冷,土壤形成速度慢,A
错误。岳桦林种子为风媒传播,当其种子飘落于苔原带,苔原带地衣类植物会阻隔岳桦林种子,使入侵的岳桦林种子繁殖能力不强,不能成功占据苔原的生存空间,就可以减缓岳桦林向上入侵苔原带,B
正确。岳桦林边缘春季积雪融水多会促进白桦林的生长,C
错误。岳桦林边缘蒸发量小,水分变化小,不影响岳桦林向上入侵苔原带,D
错误。
[2020年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为甘肃、内蒙古西部最大的内陆河流域。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为野牛沟流域三个观测站
5?9
月份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
6?7
题。
5-9月份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曲线图
6.
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主要原因是(
???
???
)
野牛沟流域所处的纬度较高
B.
野牛沟流域所处的海拔较高
C.
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初期
D.
高寒草甸处高寒冻土的影响
C
7.
据图推测,野牛沟降水峰值最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
)
6月
B.
7月
C.
8月
D.
9月
B
[解析]第6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C
正确。野牛沟流域所处的纬度较高、海拔较高、高寒冻土的影响都不是5月份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A
、
B
、D
错误。故选
C
。
第7题,当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多,流域内生物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增,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故选
B
。
[2020年新高考山东等级原创模拟]2019年国庆节期间热播电影《攀登者》展示了登山健儿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精神,从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的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基本常识。每年的5月是最适合登山的窗口期,适合的登顶线路有两条,一是从南坡尼泊尔一侧登顶,二是从北坡西藏一侧登顶。据此完成8~10题。
8.
北坡线路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主要目的是(
???
???
)
A.
便于机构管理
B.
确保人员安全
C.
缩短登顶时间
D.
保护珠峰环境
B
9.
从南坡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海拔约1
400米)攀登珠峰的登山客不可能看到的自然带是(
???
???
)
A.
常绿硬叶林带
B.
落叶阔叶林带
C.
高山针叶林带
D.
高山灌木林带
A
10.
每年5月左右最适宜攀登珠峰,主要因为此时(
???
???
)
A.
太阳高度大,气温较高
B.
季风转向期,风雪较少
C.
白昼时段长,用时充足
D.
冰雪消融多,线路安全
B
第10题,此时为冬季风向夏季风转向期,风力较小,风雪较少,安全性高,
B
正确。
[解析]第8题,攀登珠峰属于高难度、高风险运动项目,严格限制攀登珠峰人员的资质,主要目的是确保人员安全,
B
正确。
第9题,加德满都海拔较高,热量不能满足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常绿硬叶林的生长,因此攀登珠峰的登山客不可能看到的自然带是常绿硬叶林带,
A
正确。
[2020年山东济南高三期末]某研究小组在对我国一地区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绘制了该地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和相关信息(如图)。据此完成11~13题。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11.
该山地可能位于(
???
???
)
吉林
B.
宁夏
C.
浙江
D.
海南
C
12.
该山自然带中生物资源种类可能最丰富的地带是(
???
???
)
Ⅰ
B.
Ⅱ
C.
Ⅲ
D.
Ⅳ
B
13.
在山顶处分布矮林主要是因为(
???
???
)
气温低和风速大
B.
降水少和坡度缓
C.
光照强和土层薄
D.
肥力高和温差大
A
第12题,根据图中显示在不同海拔区域自然带的类型可知,在Ⅱ区域,降水最丰富且风速最小,适合多种生物生长,因此生物资源可能最丰富,故
B
正确。
第13题,山顶地区尽管降水仍然很丰富,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加上风速较大,不适宜高大树木生长,故有矮林生长,所以
A
正确。
[解析]第11题,根据图中山地自然带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知该山地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
C
正确。
[2020年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
两山地属于(
???
???
)
昆仑山脉
B.
秦岭
C.
祁连山脉
D.
横断山脉
D
15.
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
???
)
基带更高,热量不足
B.
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
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
D.
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C
第15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C
正确。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
A
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
B
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因为基带原生植被被破坏,
D
错误。
(1)说明在1
300米至1
500米,草本物种丰富度处在较低水平的原因。
[答案]贺兰山低海拔区域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加上相对贫瘠的土壤质地,导致仅有少数耐旱性较强的草本物种生存。
(2)贺兰山中海拔样本区域的灌木层、草本层均受到放牧啃食干扰,却表现出灌木层较低、草本层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阐释中海拔区域草本层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的原因。
[答案]动物的践踏和啃食灌木层降低了上层郁闭度(数量),为下层草本植物提供了更充足的光照条件和生存空间,削弱了种间竞争,加上草本植物的更新速度相对较快,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其形成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3)分析高海拔区域的贺兰山顶部,限制草本与灌木层物种丰富度的水热条件。
[答案]山体陡峭,日照时间长,风速较大,导致土壤蒸发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且昼夜温差大,仅少数适应性较强的高寒灌丛、高山草甸和嵩草生存,所以物种数量有限,物种丰富度水平较低。
[解析]
第(1)题,“贺兰山山麓地带的乌斯太镇阿日善山(海拔
1
283m
)”,在1
300米至1
500米,接近山麓地带,贺兰山低海拔区域干旱少雨,植被稀疏,土壤相对贫瘠,因此仅有少数耐旱性较强的草本物种生存。
第(2)题,贺兰山中海拔样本区域的灌木层、草本层均受到放牧啃食干扰,动物的践踏和啃食灌木层降低了上层郁闭度(数量)。灌木层被啃食后,阳光可以照到地面,为下层草本植物提供了更充足的光照条件和生存空间,利于草类生长;削弱了草本植物、灌木层的种间竞争,加上草本植物的更新速度相对灌木较快,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其形成相对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第(3)题,高海拔区域的贺兰山顶部,草本物种丰富度远高于灌木层。贺兰山顶部山体陡峭,海拔高,日照时间比海拔低处长,但风速较大,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容易造成严重的干旱缺水;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且昼夜温差大,仅少数适应性较强的高寒灌丛、高山草甸和嵩草生存,多数低海拔物种难以生长,所以物种数量有限,物种丰富度水平较低。
17.
[2017课标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
2
000
~
2
600
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
[答案](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答案]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说明从2
300米至2
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答案]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答案]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米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解析]
第(1)题,阳坡的植物多样性不具有单峰性特征,根据曲线走势可知,其2
300米以下受到干扰,如未干扰,其峰值应出现在2
300米左右,前段应随海拔升高而增多,但实际是随海拔升高而减少,说明海拔越低,干扰越明显。
第(2)题,根据理论峰值可以判断阳坡的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
第(3)题,植物多样性越高,说明其优势物种越少,阳坡因温度高,蒸发强,湿度低,优势物种在低海拔地区不明显。
第(4)题,随海拔升高,不同坡面的面积均减小,且不同坡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增强,温度、湿度等因坡面的差异逐渐变小,故地方性分异减小,植物多样性差异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