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01 22:1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e7d195523061f1c0c2b73831c94a3edc981f60e396d3e182073EE1468018468A7F192AE5E5CD515B6C3125F8AF6E4EE646174E8CF0B46FD19828DCE8CDA3B3A044A74F0E769C5FA8CB87AB6FC303C8BA3785FAC64AF54247CED7EEE3221549A68BBCDEB35A36082D62547B255D1287F95B6342C4A772A6C836A67C3C551615D1BA43AF13A8CE3DAB88828F50E0EAA838
战国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人教版
七年级上
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1
1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2
2
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
(重点)
(重点)
(重点、难点)

都江堰

商鞅变法

战国七雄
目录
公元前
1046年
武王建周
公元前
771年
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平王东迁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之后,进入了七国争雄的时代,后来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中记载了这一时期,所以人们称之为“战国”。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公元前
475年
新知讲解
春秋后期形势图
3.找一找:在地图上找出“战国七雄”?
1.比一比:对比两图,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时期大国形势又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反映出哪一新兴阶级夺取政权?
战国七雄(公元前260年)
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新兴地主阶级







记忆方法一: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记忆方法二:
齐楚燕韩赵魏秦,
起初严寒找围巾
战国七雄图
马陵之战减灶计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桂陵之战围魏救赵


公元前262—前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白起
廉颇
我离间!
赵括
长平之战
著名战役
——兼并战争
时期
主要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战国
战争形式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春秋和战国相比,在军事上有什么变化?
争霸目标:
从争霸战争到兼并战争
春秋
战国
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国),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掌握在诸侯手里)。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朝胡曾《咏史诗·流沙》
各诸侯国名为“尊王”实则“攘夷”,争霸是为了拥有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地位,号令天下,获得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
不再逐虚名,以求实利,各自为政,扩充军队,扩展疆域,兼并、消灭其他诸侯国。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天下大乱
人心思定
政治意味浓厚
实权威严上位
春秋无义战
战国接着干

战争特点变化
从小规模车战变为大规模的军团作战
退避三舍的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楚国与晋国争夺霸权的决战之一。此战晋军出动战车700乘,在郑国城濮一天就击败了楚军,晋军俘获楚军战车百乘,步兵千人,楚国饮恨。
纸上谈兵的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的战略决战。此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达80余万人,围绕赵国上党地区展开三年拉锯战,结果秦胜赵败,秦俘虏赵军45万人,全部坑杀,从此秦无敌。
对比春秋、战国两次重要决战,想一想,战国时期的战争有哪些变化?
规模更大,参战兵力更多,交战区域广,伤亡巨大,持续时间长。

春秋
战国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
诸侯并立
七雄
一雄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第一,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对战争的评价
第二,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客观作用
负面影响
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如何评价战国的兼并战争?
富国强兵
新制度,新潮流
新知讲解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各国变法的背景
战国牛尊(山西出土)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变法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商鞅变法
(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根本)
(2)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掌握国家政权。(政治)
(3)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军事)
1.背景
2.目的
3.时间、人物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类型
措施
变革(破旧立新,改弦更张)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商鞅变法的内容”,指出它们如何变革了旧制度?
废除分封制,实行集权制,国君加强对地方和臣民的直接管理
废除了奴隶主土地公有制,建立地主土地私有制,富国举措,符合地主阶级的利益
废除爵位世袭制,实行爵位军功制,提高军队战斗力
商鞅变法对各个阶层的影响
地主
农民
士兵
贵族
土地可以买卖,从而能获得更多财富。
带兵打仗,立了军功就能升官。
如果没有立军功,将丧失一切特权。


农民可以生产粮食,获得更多的财富。


X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10年后:行法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20年后:车裂商君……遂灭商君之家(前338年)。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王蒙故业,因遗策。
100年后:长平之战,坑赵卒四十万。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130年后:六王毕,四海一(前221年)。
1.修建:时间(
),主持修建者(
)
2.构成:由(
)和(
)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由(
)、(
)和(
)构成。
3.功能:

)、(
)和(
)。
4.影响: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
)。
公元前256年
李冰
鱼嘴
飞沙堰
渠首
灌溉网
宝瓶口
防洪
灌溉
水运
“天府之国”
人民的智慧
自主学习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新知讲解
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的?
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鱼嘴: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排沙)。
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三大工程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
控制内江的喉咙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社会
大动荡
政治
大变革
经济
大发展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都江堰
秦国完成统一
?B?
1.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2.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句“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

A.周王室衰微
B.分封制崩溃
C.兼并战争不断
D.注重兴修水利
????C
3.有人曾经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这一评价旨在说明(

A.商鞅变法成效巨大
B.孝公确立皇帝制度
C.春秋时期诸侯称霸
D.战国时期大国争雄
??A
???
4.下图所示的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图中“都江鱼嘴”东面的江水主要用于(  )
A.分洪
B.水运
C.排沙
D.灌溉
??D
内江
内江用于灌溉
外江用于分洪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