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美区二高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阶段性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几经演化含义复杂的文化概念,“同人”最初来源于日语的“どうじん”一词,意为“同好,志同道合之人”。1885年,日本文学团体“砚友社”发行了会刊《我乐多文库》,从此,这种由志同道合之人出版的书刊杂志便被称为“同人志”。由于当时的同人志绝大多数属于非商业性的出版物,“同人志”亦一度成为私人出版物的泛称,而“同人”则意指“内容或制作方式不具商业考量”的出版行为。1916年,“东京漫画会”发行了第一本漫画同人志,至此日本的同人志被分为文学与漫画两大类型。现代意义上的“同人”概念便是由日本的漫画同人志文化渐渐衍生而来。20世纪60年代后,漫画日渐成为日本青少年们最主要的阅读出版物之一,日本的漫画产业亦从最初的以漫画同人志为主要发售形式一跃升至大企业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几大主流漫画杂志连连创刊,无数小型漫画杂志的数量和种类亦急剧攀升,与此同时,商业化的漫画单行本的出版也突飞猛进。漫画产业的繁盛推动着日本动漫电玩文化爆炸性的疯长,使得各类当红作品大受欢迎,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出于对原作的狂热的喜爱,这些粉丝纷纷组成同好会,创作了许多基于原作的衍生作品,于是改编商业作品来绘制外传的漫画同人志便逐渐成为同人界的主流。至此,与现代同人意义相似的“衍生类”漫画同人才开始大行其道。日语中的“同人”一词也由“刊载在私人出版物上的同好们的原创作品”逐渐向“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衍生创作产物”转变。
(摘编自刘小源《中国网络同人小说的本土文化渊源》)
材料二:
2016年秋,著名小说作家金庸一纸诉状,将畅销书作家江南送上了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的被告席。金庸认为,江南的作品《此间的少年》对他的几部武侠小说构成侵权。《此间的少年》是一部校园小说,主要讲述了在汴京大学,乔峰、郭靖、令狐冲等大侠们的校园故事。金庸以《此间的少年》使用了其小说人物相同姓名,人物关系、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为由,状告作家江南侵犯著作权。该案被称为“内地同人文学作品第一案”,并于2017年4月25日在广州天河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由此也引发了同人文学作品相关版权问题的争论。
同人文的版权纠纷一般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版权邻接权问题,一是一般性的版权侵权问题。那么先从版权邻接权的角度出发,来看同人文是否属于原作品的演绎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十二条规定:“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这一条法律规定了演绎作品的一般形式,即包括改编作品、翻译作品、对原作品进行注释、整理等四种。首先,我们需要区别同人文属于何种形式对原作品的演绎,是否突破了版权邻接权的边际。显而易见的是,同人文并不属于对原作品的翻译、注释和整理。那么,只需要关注同人文是否对原作品的改编即可。改编作品是指在原作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作品的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如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戏剧、舞蹈等作品形式,对于原作的思想、内容都没有做出大的改编。或者说,改编作品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衍生的作品,是对原著思想内容的二次表达。而同人文一般仅仅借用的是原作的一个角色,作者对这一角色赋予了不同的性格、环境、人物设定等,再以这一角色为同人文的主人公,运用具有同人文作者独创性的表达,创作出与原作品完全不同的思想内容。因此,近代的同人文并非改编作品。
同人文类型中的剧情衍生类,会将同人文定性为演绎作品。理论上,除了判断演绎作品是否具有接触原作品可能性和两个作品表达实质性相似两个要件,关键是将演绎作品与原创作品进行比较,看演绎作品是否体现了作者的独创性,是否来自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就同人文来说,即使使用了原作品中的角色及作品反映出的如情侣关系、亲属关系、敌友关系等抽象的人物关系,只要同人文中使用的角色与人物关系并不能反映出原作品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则即使同人文角色缺乏独创性要件,但依然处于著作权法保护范围之外,无保护则无侵权一说。因此,同人文学作品并非原作的演绎作品,根据版权法原理,演绎作品的版权保护范围仅限于其具有独创性的成分,那么,在原作人物角色没有单独受到版权法保护的前提下,同人文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具有可版权性的文学作品,理应单独受到版权法保护。
(摘编自汤晓峰《论同人文学作品的可版权性及法律保护》)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最初“同人”指志同道合之人,而“同人志”都是指非商业性的私人出版物。
B.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的“同人”一词和现在的“同人”在概念上有很大差异。
C.“同人志”一开始主要是文学类的书刊杂志,漫画类的“同人志”是之后兴起的。
D.日本青少年对漫画阅读的喜爱,促使漫画产业一跃升至大企业规模化的商品生产。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A.现代同人文的产生,其最初原因还是源于读者对于原作的喜爱。
B.“东京漫画会”发行第一本漫画同人志,日本的同人志被分为文学与漫画两大类型。
C.漫画产业的繁盛推动着日本动漫电玩文化爆炸性的疯长,形成了庞大的粉丝群体。
D.出于对原作的喜爱,同好会的粉丝们改编的商业作品逐渐成为同人界的主流。
3.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同人文的版权纠纷一般集中在版权邻接权的问题和一般性的版权侵权问题。
B.现代同人文容易发生版权纠纷,这与它是原作的衍生作品分不开。
C.如果同人文是对原作品进行的改编、翻译、注释、整理,那么作者不能享有著作权。
D.同人文作品,只要不反映原作品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可用原作中的角色及人物关系。
4. “同人”的内涵几经演化,请分点简要概括其内涵。 (3分)
金庸诉江南案历时两年终于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判定此案被诉行为不构成著作权侵权。如果你是法院的法官,请根据材料二内容,写出这样判决的三条理由。 (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34个鸡蛋
玉如意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终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
可以想象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是土路,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子。很小很小的镇子,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以前的李暖暖,天天穿得怪异而艳丽,喜欢那些小首饰,曾经在一只耳朵上戴过四个耳饰,为此差点儿被她爸赶出家门……而现在的她,素面朝天,极其简约。
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早早地为此而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
“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低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钉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她心思细密的特点,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标题简洁醒目,吸引读者,“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谜底揭开,孩子的行为感动了李暖暖,使她决心留下来。
D.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给当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小说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李暖暖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小说采用了有限视角,以“我”的视角来叙述的故事,使事件真实可信,拉近了小说和读者的距离。
C.小说巧用插叙,补充情节,“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这一部分,交代了李暖暖决心支教到底的原因。
D.小说以小见大,现实性强。谋篇布局主要扣住当前社会青年人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叛逆问题,也涉及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
8.第五段写到了“我”去看李暖暖时的路途境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有人认为抒写的是师生情的真挚,有人认为反映的是青年人的成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回答10——14小题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B.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C.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D.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列候,古代爵位的一种。秦汉以二十等爵赏有功者,最高为彻候,后改称列候。
B.朕,第一人称代词,解释为“我”。自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
C.太史公,是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为汉武帝所设,《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就是“司马迁说”。
D.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诸侯传记的专用名词,始于司马迁的《史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候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B.汉高祖认为高起、王陵“知其一,未知其二”,指出他们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
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虽有与舜一样的重瞳子,但可惜为人过于残暴。
D.司马迁辩证看待项羽,既肯定他灭秦的功业,也指出他的行为过失和性格弱点。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4分)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4分)
根据所选语段,概括项羽失败的原因 (2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端居咏怀
白居易
贾生俟罪心相似,张翰①思归事不如。
斜日早知惊鵩鸟②,秋风悔不忆鲈鱼。
胸襟曾贮匡时策,怀袖犹残谏猎书③。
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
【注】 ①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归隐。②惊鵩鸟:贾谊曾作《鵩鸟赋》,借与鵩鸟问答以抒发忧愤不平的情绪。惊鵩鸟指对命运的忧伤感慨。③谏猎书:指汉天子迷恋游猎,司马相如劝谏狩猎的奏章。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首联运用了贾谊和张翰的典故,与自己的境遇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
B.颔联的“鵩鸟”“鲈鱼”两个意象分别对应了首联的前后句,续用典故,语意连贯。
C.颈联写诗人曾怀匡时之策,有谏君之章,欲建功立业,但实际却是待罪闲居之身。
D.本诗通篇重在抒情咏怀,陈述诗人自己过往的心路历程,并表达了对未来的意愿。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1)①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明如月,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当孔子问曾哲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传统的中国山水画理论体系中盖有南北画派之分。
北派山水画以布置全山大水为主要特征,推崇 的壮伟之美;南派山水画因南方特定的地形特征,则呈现出秀丽温婉的艺术风格。
南北画派着力点的不同使其形成所谓“南势北气”的风格特征。近代以来,通过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的优秀画家成功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南北画风的融合。他们将中国画北派的雄浑与南派的秀逸相结合,创作出章法新颖、画意深邃、自成一体的绘画。而当代画家中,做此融会之工者亦有其人,雷正民先生当属其中 者。
雷先生的山水画不仅仅是对形式和语言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对天地人的哲思。( )。画家把热爱自然、敬拜自然的深沉情感挥洒在笔墨之间,清晰透彻地表达了画家的文化心理选择,也是艺术上的深情告白。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雷正民的山水画 ,突出个性,善以泼墨与泼彩表现气象,将恢宏与幽深紧密地结合,确为南北画风 之佳作。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刚强遒劲 庸中佼佼 去芜存菁 豁然贯通
B.刚强遒劲 出类拔萃 去粗取精 融会贯通
C.刚健苍劲 庸中佼佼 去粗取精 豁然贯通
D.刚健苍劲 出类拔萃 去芜存菁 融会贯通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探索与实践的,是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的优秀画家。
B.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的优秀画家,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并实践了在南北画风的融合。
C.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的,优秀画家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
D.以傅抱石与陆俨少为代表的优秀画家,在南北画风的融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静谧的桥影,从浑灏壮宏的飞瀑到幽谷思情的人家,既有飘逸清新,又不乏峻拔雄奇
B.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南方静谧的桥影,从浑灏壮宏的飞瀑到幽谷思情的人家,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
C.从北方灿烂的秋山到浑灏壮宏的飞瀑,从南方静谧的桥影到幽谷思情的人家,既有峻拔雄奇,又不乏飘逸清新
D.从北方浑灏壮宏的飞瀑到南方静谧的桥影,从灿烂的秋山到幽谷思情的人家,既有飘逸清新,又不乏峻拔雄奇
21.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前后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2分)
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 , 。 ,
, ,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①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
②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③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
④将其与现代教育结合
⑤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
A.①②③⑤④ B.④②③⑤① C.①⑤③④② D.③⑤①④②
2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和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必固其根本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B.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①项伯亦拔剑起舞 ②筋骨之强
D.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所以饰后宫,充下陈
23.下列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2分)
A.①振之以威怒 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B.①不复一一自辨 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C.①散六国之从 ② 技盖至此乎
D.①秋毫不敢有所进 ②以授之于有司
24.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所操之术 (持)
B.简能而任之 (选拔)
C.辟邪说,难壬人 (艰难)
D.臣闻求木之长者 (生长)
25.下列加横线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①成以其小,劣之 ②不念居安思危 ③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④益奇之 ⑤越国以鄙远 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④⑥/②⑤/③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③/⑤⑥
26.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既得其尸于井 B.大王来何操 C.夫晋,何厌之有 D.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27.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述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以表明他的志向。
B.《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体现了循乎天性、养生全身的道家哲学,有回避矛盾的一面,但不可一味以“消极哲学”看待。
C.《烛之武退秦师》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
D.《鸿门宴》中,范增曾多次使眼色给项羽,而且举起自己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
28.请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2个字)。(4分)
“中国天眼”向世界发出邀请函——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开始接受全球天文学家观测申请。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一张代表性“名片”。欧洲南方天文台荣誉天文学家迪特里希·巴德教授表示:“中国将接受外国研究人员的请求,这无疑对全球天文学领域的发展是一件好事。”“中国天眼”全面开放,将更好地发挥效能,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29.下面是某校高三(1)班拟定的一则倡议书片段,在词语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5分)
倡议书
为了增强我班同学的劳动意识,提高劳动体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班委与学校餐厅洽谈,谨定于周四下午四点半到学校餐厅义务帮厨。请同学们务必抓住这个劳动机会,自愿报名,莅临参加。
四.写作(60分)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近来,恶搞之风盛行。黄继光被恶搞成一不小心堵住枪口,邱少云被恶搞成被毒蛇咬伤不能动弹,董存瑞被恶搞成炸药包上有万能胶甩手不脱……各种各样的恶搞充斥着网络。
郁达夫曾在纪念鲁迅大会上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也有人说:“英雄是黑暗中的指明灯,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我们要铭记为中华民族事业作出贡献的英雄们。”更有人说:“英雄应该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畅想未来,写一篇文章。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月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3 分)
1.A(“都是”以偏概全。原文“由于当时的同人志绝大多数属于非商业性的出版物,‘同人志’亦一度成为私人出版物的泛称”)
2.D(原文是“出于对原作的狂热的喜爱,这些粉丝纷纷组成同好会,创作了许多基于原作的衍生作品,于是改编商业作品来绘制外传的漫画同人志便逐渐成为同人界的主流。”)
3.C(“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
4.①同好,志同道合之人;②指“内容或制作方式不具商业考量”的出版行为;③刊载在私人出版物上的同好们的原创作品;④同好者在原作或原型的基础上进行的衍生创作产物。
5.①《此间的少年》不是对金庸作品的演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没有突破了版权邻接权的边际。②《此间的少年》作者具有独创性的表达,创作出与金庸作品完全不同的思想内容。③《此间的少年》中使用的角色、人物关系并不能反映出金庸作品的部分或全部情节内容。④金庸作品人物角色并没有单独受到版权法保护,《此间的少年》就无侵权一说。
6.B(解析:“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理解错误。
7.D.(解析:对谋篇布局的分析错误,主要扣住青年在经历磨练后,逐步成长成熟;说“父母对孩子如何教育”不恰当。
8、①写出交通的不便和路途的遥远,暗示暖暖所在镇子学校的破旧; ②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作铺垫;(或答:引出下文暖暖朴素简约、坚强执着的形象。)③为揭示主旨创设条件,正是艰难环境的磨炼使暖暖成长成熟。
详细解析:答两点4分,意思对即可。若学生答“吸引读者或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给1分。只答套语不作分析给一半分。
9、观点一:我认为小说反映的是青年人在经历磨练后的成长。
①对父亲态度的变化。由原来赌气离家,想折磨自己惩罚父亲,到最后原谅老人。
②自己由个性到朴素。原来长头发,穿着怪异艳丽,喜欢首饰,到现在头发短而整齐,穿着朴素。
③做事认真,顾及心理。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分食物像母亲。
观点二:我认为小说抒写的是在艰难教学中师生情的真挚。
①老师热爱学生。带学生吃饭能顾及孩子自尊;决心把学生带到初中;分食物像母亲。
②学生热爱老师,学生为留住老师,每天给老师送一个从家里偷来的鸡蛋,老师感动大哭。
③为改善教学条件,暖暖让我给她集资,要他父亲拿钱来赎身;学校给暖暖最好的房子,家长都尊敬她。
详细解析:观点明确,理由充分,每一点2分给6分,,意思对即可,有其他观点和理由,合理也可,如答“表现的是人间爱的颂歌”,从家庭中父女情、母女情,从师生情,从家长对老师的情感等方面来谈也可以。不求面面俱到。
(3分)C
11. (3分)D
12. (3分)C(“司马迁认为项羽作为舜的后代”错,依据原文“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可知司马迁只是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并不肯定)
13. ⑴(4分)联合众多的士兵,只要打仗一定胜利,只要攻城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
(评分建议:“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每点1分,大意1分)
⑵(4分)秦朝施行暴政,陈涉首先发难,豪杰蜂拥而起,相互争夺,多到难以数清。
(评分建议:“首难”“蜂起”“相与”每点1分,大意1分)
14. (3分)不能知人善用(妒贤嫉能);刚愎自用;③贪功好利。(评分建议:每点1分,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参考译文: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生说:“舜的眼睛好像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项羽难道是舜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令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持久,(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这时的处境已经艰难。(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彰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
15.解析:“与自己的境遇形成对比”错误。“心相似”表明诗人认为自己和贾谊的境遇是相似的。
答案:A
16.解析:首先理解诗句的含义,“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这句话的含义是:从此以后,一切尘世因由都撇开不管,想要携妻子儿女买山中居所隐居;然后分析使用的技巧,尾联笔锋一转,写自己从此之后放下一切因缘际会的纠缠,只和家人一起归隐山中。很好地照应了前文的“悔”字,全诗结构清晰严谨。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意,也暗含了作者内心的忧愤。
答案:①从此以后,一切尘世因由都撇开不管,想要携妻子儿女买山中居所隐居。②这一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隐居之志。③暗含了诗人待罪闲居、有志难申的忧愤不平。(答两点给满分)
17.(1)古来万事东流水 何时可掇? 艰难苦恨繁霜鬓
(2)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5)异乎三子者之撰
答案:18.答案 D解析 刚健苍劲:刚强、雄伟的风格。多指整体。刚强遒劲:强劲有力;刚健有力。多指书画的运笔。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庸中佼佼:指平常人中特别出众的。去芜存菁:除去杂质,保留精华。去粗取精:除去杂质,留取精华。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通了某个道理。第一个空,侧重于书画整体风格,而非运笔才华之高,故选“刚健苍劲”。第二个空,侧重于融汇南北派画风之人中的翘楚,指强中之强者,应选“出类拔萃”。第三个空,两个成语皆可选。第四个空,侧重于讲雷先生能将南北画风的精妙之处很好地融合成自己的东西,应该选“融会贯通”。
答案 D解析 “近代以来”前面的一句重点讲南北画派的风格特征,而A、C两项叙述的重点是画家,与前文不能很好地衔接,况且C项是病句。B项,“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中,“探索”的对象应该是“南北画风上的融合”,把“在南北画风的融合”移到句尾之后,“探索”的对象容易产生歧义。并且该项的第一句是病句,应在句首加上“以”,与后面的“为”搭配。
20.答案 B解析 A项,“飘逸清新”和“峻拔雄奇”的位置应该互换。文句是从北方之景讲到南方之景的。C项,根据语段,应该是将南北融合在一起讲,所以前两句应该分别从北方之景讲到南方之景,这样才能含有南北融合之意。D项,参照B项即可知错误所在。
21.答案 D解析从句意上判断,⑤句应该在③句后,表现传承传统文化的现实问题,据此可排除C项;④句中的“其”指代的应是①句中提到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④在①后,故排除B项;②句则与文末最后一句“更好地”形成递进关系,故排除A项。故选D项。
22.C 23.D 24.C 25.A 26.A
27.D解析: D.“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耿耿忠心”是错误的。范增的目的是暗示项羽杀掉刘邦。
“中国天眼”向世界(全球)全面开放。
29.答案:①“体悟”改为“觉悟”;②“洽谈”改为“商量”;③“谨”改为“特”或去掉;④“务必”去掉;或“务必抓住”改为“珍惜”;⑤“莅临”改为“积极”或“踊跃”。解析:“提高劳动体悟”中,“体悟”,意为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在行动中感受、探索,强调的是身体力行。与动词“提高”搭配不当,可改为“觉悟”。“洽谈”,是指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语境中说的是学校内部的事,某班级和学校餐厅商量想去帮忙锻炼,因此“洽谈”改为“商量”。“谨”,此处是郑重地。使用不当,程度太重,语境中只是班级和学校餐厅之间的事,因此可改为“特”或去掉。“务必”,带有命令性和强制性,不得体,可将“务必”去掉,或将“务必抓住”改为“珍惜”。“莅临”是指贵宾来到、来临,所指范围小,尊敬程度重。此处是班级对学生的关系。可将“莅临”改为“积极”或“踊跃”。
例文:
英雄如星,照亮后路
没有一个国家生来就是文明开化的,当一个初生的国家如同婴儿般在时间的长流中蹒跚而行时,需要一个坚强的臂膀给予它力量,一双智慧的眼睛,指引它方向。
在印度,圣雄甘地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让受尽压迫的殖民地居民拥有了独立与自主的权利,使他们摆脱受人奴役的日子,真正的主宰了自己的生命。在印度独立后,新生的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地流血冲突事件不断。当时已78岁高龄的甘地,以绝食为代价,换取这个国家的安宁与冷静,正是这样无私而伟大的行为,使印度的生命得以延续。他用他瘦弱的脊梁背负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量,缓慢而坚定地前行。
在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有一抹紫色的火焰点燃了人们因血色而浑浊的双眼。那是被侵略者残酷绑上火刑柱的圣女贞德,她燃烧的衣裙连同她坚毅不屈的脸庞,深深地映在每一位法国士兵的眼里。于是他们呐喊,他们战斗,他们要让贞德长眠于祖国的土地,而不是耻辱的、被侵吞的,属于敌国的土地上。于是那火焰成为旗帜,成为支撑国家重新站起的脊柱。而最初,她只是个农村的少女,在四起的战火下,无家可归,对故乡的热爱,唤起了她心中的勇气与信念,于是她换上男装,拿起武器,即使面对死亡,也只轻蔑一笑,她是个普通人,也是个英雄,国难当头,每个抗争的人,都是英雄.正是因为这无数平凡又普通的英雄,使得法国在战火的侵袭下,坚强地挺了过去,当人们走在静谧的塞纳河边,仍旧会感叹地说起曾经那个勇敢的奥尔良少女。
乱世中的英雄是希望,是战火中永远高举的火炬。但并不是只有乱世才需要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同样弥足珍贵。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王冠上一颗闪耀的宝石。他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近乎完美的煌煌巨菩,更是因为他对社会的批判与思考。身为庄园主,他并没有坐拥财富。享受生活.反而因为那几百公顷的土地.而心怀不安,甚至想把土地分给农奴,这在当时的俄国是非常叛逆的行为,也加大了他与他深爱的家人之间的矛盾。社会的腐朽与家人的不理解,使他的心处于煎熬之中,却也使他的思想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峰,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于迷茫与困惑中点亮指引前路的明灯,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抱节的苏武、耳聋的贝多芬、残疾的霍金,他们都以顽强不息的精神屹立于精神的高峰之上,以坚毅的姿态和闪耀的人格成为我们所仰望的英雄。
由此可见,国家需要英雄。诚然,有些人的理想是做一个在路边鼓学的人,但正因为如此,被鼓学的人也必不可缺,如果人人都甘作路人,那么这个国家也将趋于平唐,最终被埋没在时间的流沙下。所以说,没有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但烧死布鲁诺,迫害加利略的国家更悲哀,他们亲手毁掉了灿烂的智慧之花却不自知,于是国家的丧钟被敲响,亡国的跫音在耳边。
时代需要英雄,他们如同夜空上的点点繁星,就算只有星火之芒,也足以烧起燎原之火,照亮后人前进的路。?
参考拟题:尊重英雄;英雄当立危墙之下;英雄国家的希望;英雄如星照亮后路;恶搞英雄要不得;恶搞英雄是出卖自己的灵魂。构思参考:首先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然后结合历史和现实生活中英雄的行为和意义进行辩证的分析,注意分析英雄之于民族的关系。最后发出呼吁:时代需要英雄,任何恶搞英雄都是错误的。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